APP下载

英文电影赏析中的跨文化审视研究

2015-11-20闫增丽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赏析跨文化英文

闫增丽

英文电影赏析中的跨文化审视研究

闫增丽

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使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日益浮现。保留和传播本民族文化,尊重和接纳外民族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处在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学生文化系统的认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基于跨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化语言建构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包涵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文化冰山论”非常贴切地将文化比作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上容易看见的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如建筑、服饰、艺术等,属于文化的表层部分;隐藏在水下面的大部分深层次文化内容往往不易被人直接观察到,但却更为重要,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语言表达文化、体现文化,是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同时,文化深植于语言,因而制约和影响着语言。中西方文化大相径庭,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还包括表达内容及表达方式的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交流时不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冲突。

经济全球化已经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电影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众传媒形式,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主流文化形式之一,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跨文化传播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赏析电影从根本上讲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交流。中国学生对英文电影的赏析过程,如同置身于相关文化背景和生活语境中,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亦是一个对外来文化阐释的过程。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英文电影语言生动、鲜活,内容取材多样,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通向异域文化的桥梁。赏析英文电影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习惯,使“看它、听它和感觉它”成为可能。

二、英文电影赏析中的跨文化审视

赏析英文电影,关注语言特色,感受异域文化的内在魅力,同时更应该着眼于中西思想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跨文化审视英文电影中文化因素的各个方面,加深对自身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思考。

(一)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特定民族所具有的文化信息符号,以受制于特定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文化意义词汇为载体,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远的影响。龙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纽带。传说中认为龙是一种身体修长、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龙是被神话了的自然力量,象征着智慧、尊贵、神圣、丰饶。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骄傲。总而言之,中国龙极具褒美之意的文化意象深入人心。

在现行翻译中,“龙”英译为“dragon”,实则二者却是截然相反的文化意象。英文电影中经常出现“dragon”这一文化意象。“dragon”体型似巨型蜥蜴,身体长有肉翼,口中喷火。英文电影中绝大多数都以反面的恶魔角色出现。例如,《怪物史莱克》中有看守城堡会喷火的dragon;《火焰末日》中dragon则成为未来世界的毁灭者!在《假结婚》中,女上司的下属因其为人严苛称她是“dragon lady”。影片中,dragon指凶恶、彪悍的女人或严厉至极之人。“dragon”的文化意象所指的是邪恶的化身,并无汉语中“龙”的任何褒扬之意。而影片汉译时,都将“dragon”无一例外地译成了“龙”或略加修饰语的具有某种功能的“龙”!又如,电影“Dragon Heart”中的国王因dragon的心而获救却因此变得凶残、暴虐;电影“Kiss of The Dragon”中所谓的dragon的吻却是一种残忍的杀人绝技,跟想象中译名的浪漫意象相去甚远。这两部影片如果理解为“龙之心”和“龙之吻”,则显然跌入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陷阱中,没有成功地进行文化意象的跨文化审视。尽管“龙”字在中国电影,尤其是以传播中国武术精髓为目的的功夫片中,受到特别偏爱,常以龙作为文化标志,指代片中的英雄人物,如《龙行天下》《龙兄虎弟》等等。然而,中国学生在理解英文电影中的dragon时,应注意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须努力克服由此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二)历史事件与宗教文化

历史是文化的关键部分,一些英文电影以再现历史事件为主题,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电影《阿甘正传》涵盖了美国近30年的政治和社会史,是美国历史的全景再现,包括黑人民权斗争、越战、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等等。只有跨文化审视影片中的历史事件,才能对美国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进行反思。《辛德勒的名单》和《安妮日记》都是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德国纳粹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安妮日记》则以一个于花季之龄死于集中营的少女笔触,控诉了法西斯战争的罪恶。这两部影片通过历史事件的直观再现,深刻揭露了二战期间法西斯的恐怖罪行,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赏析这些影片,跨文化审视不同文化中探寻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也使学生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应在幸福中忘却历史的伤痛。

有些英文影片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电影《七宗罪》就是取材于宗教的一部犯罪影片。根据基督教《旧约全书》记载,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界;造出亚当后的第七天,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地狱里有七大魔鬼,他们被认为是七宗罪(即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的象征。因此,数字7常与宗教仪式或人类道德等联系在一起。还有许多英文电影是对西方传统节日的反映,也是宗教文化的一种传播。像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重要传统节日都是起源于基督教的。经典的节日电影有《万圣节之夜》《查理布朗的感恩节》《疯狂圣诞假期》等等。然而,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则起源于季节、节气,而非宗教。学生通过赏析影片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应自觉进行文化上的对比。

(三)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会深刻地根植于影片的叙事内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刮痧》是一部非常好的跨文化交际题材电影。故事的文化冲突始于美国人对于中医疗法的误解,误认为刮痧是虐待孩子。由此引发了关于刮痧、面子、体罚子女、孝道等一系列文化冲突。以主人公许大同和老板兼好朋友约翰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差异为例,电影中,约翰在听证会上做了不利于许大同的证词,证实他打过儿子,最终致使许大同失去监护权。西方文化的客体型思维方式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和研究的中心,在约翰看来,他只是讲出了客观事实;中国社会自古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富有人文意识、注重礼治、伦理,在许大同看来,朋友在危难时刻绝不应该出卖自己。中国人讲究面子,正因为儿子先打了保罗,自己打孩子完全是为了维护约翰的面子;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独立平等,东西方在子女教育上的差异巨大。在大量的英文电影中,父母和子女都是直呼其名,平等相处,嬉戏玩乐,完全是好朋友的模样,根本没有中国文化中长辈和晚辈之间的等级界限。许大同打自己的儿子以示对约翰的尊重,自然不会有人领情。

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很多电影中也有所反映。例如,《钢铁侠》《壮志凌云》《虎胆龙威》等等,它们都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个人性格。英语文化中关注和尊重人作为个体的发展,英文电影以人名命名是非常常见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思维和概括性,不再突出个人能力,所以,很多英文名称是单纯的人名或地名的电影,汉译后则变成了《慈母心》《王子复仇记》《费城故事》《永不妥协》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下,大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集体利益。因此,中国电影很少用人名来命名,即使有用故事中的英雄命名的电影,也不是引起人们对个人才能的关注,而是展示英雄为大众或国家而牺牲的精神,例如,《花木兰》《林则徐》《焦裕禄》等。

价值观的冲突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跨文化审视电影中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敏感性,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进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三、英文电影资源的甄选与挖掘

英文电影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甄选与挖掘适用于跨文化学习的影片尤为重要,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选择影片的主题与思想内容应积极向上。学生观影时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语言精华。以跨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把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以更集中、更深刻的方式反映出来,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阐述不同的文化,提高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敏感性,例如影片《刮痧》《撞车》等。其次,应以学生现阶段语言水平为标准,以语言文化信息含量为依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内容难易度适合的影片。第三,要以精泛结合为原则,特别是把那些发音标准地道、语言含量充足、囊括丰富文化知识意蕴的经典电影推荐给学生欣赏。

结语

英文电影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唤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逐渐培养跨文化意识。这一直接的文化表现形式毋庸置疑为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值得一提,只有全面挖掘影片的文化资源,灵活设计和开展多种赏析学习活动,才能把一部部经典影片开发成英语文化教材。充分发挥英文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势,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跨文化审视语言与文化,使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思考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的碰撞,只要保留和传播本民族文化、尊重和接纳外民族文化,自觉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最终必将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闫增丽,女,吉林梅河口人,通化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与英汉对比研究。

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H1438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赏析跨文化英文
英文摘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