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千里走单骑》影片中感受中国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5-11-20刘可新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傩戏面具艺术

刘可新

从《千里走单骑》影片中感受中国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刘可新

一、中国傩面具的诞生与发展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自我国远古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礼。在古代,人们依靠这一形式祭祀神灵、驱鬼驱疫,以达到祛祟纳吉、求得神灵庇佑的目的。傩面具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不仅包含有复杂的原始文化因子,同时也显现了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轨迹。[1]从先秦到明清,历经社会几千来的发展,其表演形式逐步由傩祭转化为傩舞进而转化为傩戏,根本性质也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转变为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转变,现已成为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众多民族用来祈福消灾、休闲娱乐的重要的艺术形式活动,功能也由原本的“酬神”转变为现在的“娱人”。

傩面具,在日本成为“能面”,是汉族传统工艺的一种,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具是傩戏和傩仪最为直观的标识。[2]在傩文化广泛流传的地区,人们佩戴傩面具进行傩戏表演是最具象而直观的傩文化符号。我国传统傩面具均为杨柳木以及香樟木雕刻,而后敷彩上漆而成。由于“傩”广泛分布于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等地区,而各地傩文化又各有特色,因而中国傩面具种类繁多、风格多样、造型各异。傩面具外表大多较为粗犷质朴,观赏时不比京剧、昆曲、川剧脸谱等一般意义上戏剧脸谱的精细多彩,但其中却透出原始的庄严与华丽,能够从中感受出人们对原始图腾的崇拜以及对原始生命力的向往。

以中国傩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江西南丰傩文化为例,江西地区傩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是作为古代腊月祛除疫鬼的仪式出现,发展到殷商时期初具规模,开始出现带着木制面具表演舞蹈的傩舞,由于其目的的威慑性,因而面具多为狰狞威严的精灵神兽,图腾崇拜性质较为明显。发展至商周时代,大型傩祭活动逐渐盛行并形成制度。傩面具的进一步发展也在傩祭制度的庇佑之下得到的更加长足的进步。到今天,在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所能够看到了傩戏表演与傩面具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达到了十分成熟的模式。

二、傩面具的制作与意义

傩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拥有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当前傩面具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原始资料。如今傩戏的表演形式已经具有了十分规整有序的流程,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傩面具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创作手法[3],形成了完整的制作规律与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具掩饰之下的傩戏表演与如今许多脸谱掩饰之下的戏曲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于戏曲中脸谱的涂画方式,傩戏中的人物扮演所学要的面具却更能够长久的留存,进而作为社会的文化符号得以流传至今。在观看影片《千里走单骑》时能够看到,李加民在进行傩戏表演时,其服装、道具虽然并不繁杂精美,模式却十分严格,处处体现出傩戏表演的用心。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李加民在演出《千里走单骑》的戏份,他在演出时佩戴的“关公”面具,通过色彩的描绘与精心的雕刻,使得人们在戏剧之外的傩面具观赏中便能够感受到对于关公这一任务刻画的侠肝义胆与义薄云天。

傩面具艺术具有程式化、装饰化、象征化、典型化的特征。傩面具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分为具象写实型与夸张变异型两类。分别通过夸张变形与写实传神来表现形象特点,在色彩与图案装饰等方面则结合阴阳结合、雕绘结合的方法。其艺术造型表现为在直觉体悟上的写意造型与以全面视镜为原则进行适合造型,并通过典型化、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颜色象征体系勾画出艳丽瑰奇的色彩,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4]

制作傩面具时,民间艺人借助传统的雕刻工艺,以不同的造型与形象来刻画出剧目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无论性格还是身份,都在工匠们简洁明快的刀法与柔美流畅的线条中得以充分体现,体现出人们的普遍智慧。人们可以在对于傩面具写实的观察中清楚的分辨出戏曲人物的神鬼之分、男女之分、老少之分、文武之分,甚至能够明确地分辨出和尚、道士或丑角。在长久的钻研之下,工匠们还利用五官的变化与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狰狞、凶猛、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具体性格的塑造与表现。制作傩面具的工匠们通过精雕细刻的工艺、讲究丰富的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诺面具以生命活力,将人们所崇拜的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出,赋予他们喜、怒、哀、乐、表情、性格,令他们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中国傩面具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我国,傩面具的社会文化功能包括除凶辟邪的镇护功能,民间信仰的传承功能,审美情感的寄托功能和开导训诫的教化功能。而这些内涵并不是自从傩面具诞生的一日便固有的,而是历经几千年来的发展而逐步充实发展的。最初的傩面具诞生,其目的主要在于“酬神”,作为方相士进行祭祀巫傩表演的道具。在发展之中逐渐流入民间,成为了我国傩文化的特征符号,在除凶辟邪的镇护功能之外,逐渐兼具了民间信仰传承、审美情感寄托、开导训诫教化的功能。通过傩戏这一戏剧形式以及傩面具这一戏剧文化的转化,将远古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以及对原始图腾的崇拜逐渐融合,并通过傩戏这一戏剧形式得以留存。

在通过图案与色彩等手段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点上,傩面具与中国多种戏曲诸如川剧、京剧等有着相通之处。但傩面具传统中国戏曲的特色不仅在于傩时远古时代人们进行祭祀祈福的活动,傩面具也不止于通过图案色彩来体现人物形象,在五官变化之外,在傩面具上能清楚观察到工匠雕刻于其上的精美的鸟兽图案,这集中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在远古时代的部落文化与图腾崇拜特点。例如,在江西南丰发现的傩面具上,有许多角色的面具上都雕刻着蛇纹以及蛇的鳞片的形状。这不仅是在艺术与观赏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研究历史与地域文化时也将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以推测是由于远古时代的部落图腾如此,或是由于其生活的地方温暖而潮湿多蛇而造成。

傩面具中的图案与造型,不仅代表着对于人物的戏剧性深入刻画,与此同时还代表着原始的图腾再现,我们能够在观察傩面具的过程中获悉远古时代先祖们生活的世界中祛灾纳祥的吉祥象征,能够透过那质朴而华美的傩面具去感受从远古传来的人们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于我国丰富广博的传统文化来说,或许傩文化并不是最精细的,傩面具也并非是最华美的历史遗产,然而傩文化与傩面具却根植于民间,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人类千年不变趋利避害的原始本能,在它质朴的美丽中反映出人类最本质的力量。

四、中国傩面具的未来之路

自“五四运动”开始,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便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对我国原有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尤其是在当代的高速变化发展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在不断变化,进而对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带来一定转变,而傩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因而傩面具的制作也必将产生或显或隐的变化。

首先,中国傩面具的艺术化发展,在当今这个讲求传统文化特色的世界,无论从人们、民族抑或国家的角度出发,傩面具都将会逐渐成为我们民俗文化的特色符号向前发展。第二,傩面具的造型体制将逐渐适应商业化应用。虽然傩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然而发展至现代社会,人们对此类活动的需求也逐渐降低,若想使其得以留存与发展,就应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今商业社会的需求,加强傩面具的观赏性与多面性。第三,傩面具造型手法将逐步朝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傩面具制造工艺固然优秀,然而若不及时做出调整则难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我们可以在适当范围内结合现代绘画雕塑技法,利用其优势更加强调面具角色性格特征与情绪刻画的生动性,创作出更加个性化的傩面具。

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傩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典型性代表,应当在社会上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认同。正如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所表现的一样,借助我国最原本的传统文化载体,在弘扬当代社会更加先进的思想水平与价值观的同时,让人们在欣赏先辈们代代努力创造出的令人振奋的文化艺术的同时,从中获得读特的艺术美感与人生享受。傩面具中所蕴含的自远古而来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强大生命力的向往应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力量。不仅应当重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其独有的令人振奋的艺术形式,更应当借助傩文化的发展发挥出人们对生命力与生命最根本的渴望,激励社会不断前进。

傩面具是我国造型艺术的原型,不仅是历史的遗迹,也是一种活的文化力量。[5]从属于我国傩文化圈的特定文化氛围的傩面具,依靠其本身的造型优势与艺术手法成为艺术珍品, 是世界的伟大历史文化遗产。它以丰富多样的风格造型与百变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面具艺术长廊,为人们带来无穷的美感享受。与此同时它还凝聚了远古时代先民们的原始崇拜意识与后人们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以小小面具之躯,融合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元素,在其千年来的发展中不断融合文化民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1]翁利.探究中国傩面具的产生之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3):111-113.

[2]陈忠松.也谈《千里走单骑》里的“面具戏”[J].电影评介,2011(18):99-101.

[3]曹红玉.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李海平.中国傩面具及其文化内涵[D].兰州:兰州大学,2008.

[5]钟玉如,刘景慧.试析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J].怀化学院学报,2005(1):24-28.

刘可新,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方向研究。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西部地区傩面具艺术传承现状研究 ”(NJSY14248))成果。

猜你喜欢

傩戏面具艺术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纸的艺术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