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马假日》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2015-11-20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罗马

马 兰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引入我国,在它们进入国内市场时,片名在电影宣传中发挥了“广而告之”的导视作用,既要承载影片的主题内容,又要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爱情电影与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罗马假日》为例,结合图里(Touy)的“起始规范”,探讨了这部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以期对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罗马假日》,原片名ROMAN HOLIDAY,是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摄制的一部美国故事片,由威廉·怀勒(William Wyler)导演,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饰演安妮公主)和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饰演布提德里记者)主演,故事发生地点是在意大利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罗马。1953年8月27日,影片在美国上映。1954年3月18日,ROMAN HOLIDAY在香港上映,译名《金枝玉叶》,20世纪80年代,ROMAN HOLIDAY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在的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译制并在国内上映,译名《罗马假日》,自此,《罗马假日》成为无数中国影迷心目中的经典影片。

一、 起始规范

“起始规范”决定了译者翻译作品时的整体取向,它是指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1]图里(Touy)指出,大部分翻译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说,译者可能会牺牲某些源语文化的“规范”,同时也会尝试打破某些译语文化的“规范”,具体位置在译者考虑过“起始规范”后决定。

对于《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说,它以图里(Touy)的“起始规范”为准则,尊重源语和译语的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归化和异化原则,充分表现电影的原名和基本内容;保持源语意境与译语意境一致,留存“原汁原味”,很好地发挥了电影片名的“门面”作用,实现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同时,产生了良好的商业价值和观众效应。在这里,作者从图里(Touy)的“起始规范”出发,对《罗马假日》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进行了解读。

二、 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一)尊重文化传统原则

图里(Touy)认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作为一种文化事实,翻译应该被放到文化中进行研究,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文化转向。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翻译发生的文化环境。[2]

《罗马假日》这一电影所处的文化传统是罗马文化,以浪漫的可以发生爱情的罗马为背景城市,讲述的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拥有一颗纤尘不染、憧憬自由的心,但却被囚禁在皇室的藩篱之中,束缚于公主的繁文缛节,最终,她不堪压力短暂逃出了皇室,在罗马这个浪漫之都,邂逅了“绅士”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在大街小巷,她享受着平民的自由,吮吸着性情的放恣,萌生了一段纯美的尘世爱情,度过了一个快乐而短暂的假日。

在中国文化中,“罗马”是一个浪漫之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和文化名城,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艺术性的雕刻,有古老的名胜古迹,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历史的气息,并夹杂有轻松惬意的现代生活气息,是众多国人的梦想之地。“ROMAN”到“罗马”的直译,不仅能传递罗马深厚的古典文化,告诉我们这部影片的拍摄点是罗马,还让中国人民非常容易地就接受这一电影片名,期待跟随影片徜徉在浪漫的城市之中。“假日”在汉语字典中是放假或休假的日子。“HOLIDAY”到“假日”的直译,符合影片主旨——记者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和公主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同时又符合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充分考虑了我国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Roman Holiday,这个词汇的来源与古罗马时代利用奴隶、俘虏持武器格斗的历史有关,在罗马文化中是具有悲伤色彩的。这一片名暗含了影片最终要面向现实,附带悲剧色彩,在影片最后安妮公主还是选择了现实,担负起公主的责任,放弃浪漫而美好的爱情和自由。在国人的思维中,假日总是短暂的,假日过后最终要直面上班、上学等现实;而国内的喜剧、爱情影片都是以“大团圆”终结。因此,这部影片的翻译中暗含反经典神经喜剧的路数,不仅易于国人思维上的接受,还能让观众眼前一亮,这才是现实里的浪漫爱情。

由此看来,“ROMAN HOLIDAY”到《罗马假日》,忠实了罗马的文化、社会现实生活状态,同时,又考虑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尊重了我国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符合中国观众的品味。它是以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让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将原影片带进译入语文化,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文化、习俗、观念的交流和传播。

在翻译电影片名之前,首先要履行尊重文化传统原则,这里的文化传统既包括原影片的文化底蕴,又包括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因此,译者既要深入地了解影片的故事内涵,对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影片原名;同时,还要理解译入语的文化底蕴,源语与译入语求同存异,翻译出该国人民能接受的优秀电影片名。

(二)归化和异化融合原则

在图里(Touy)的起始规范中,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3]这两种翻译策略分别对应“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

所谓归化原则,就是以译入语的受众为导向,使影片片名更贴近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心理,满足译入语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需求。也就是说,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要把具有外文特色的片名,翻译成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片名,使之接近中国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所谓异化原则,就是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保留片名源语的语言文化特点,侧重向观众传输异域风情。二者各有优势,在翻译过程中,二者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存。

“ROMAN HOLIDAY”翻译为《罗马假日》,可以看出译文保留了英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点,完全按照原文直译电影片名,同时又实现了“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4]这种“直译法”的翻译方法,以译入语为导向,非但没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反而让译文的接受性更强。它保留了源语中的要素特征,传递原片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内涵,同时,它又做到了译入语的最大接受度,使得译入语的观众如使用语的观众一样,能够清晰地感悟影片内容。《罗马假日》片名的翻译,将源语的要素特征完美地融入到译入语文化中,达到了翻译策略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的相辅相成。

其实,“ROMAN HOLIDAY”还有另外一个译名——《金枝玉叶》(港)。金枝玉叶语出自:“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古今注·舆服》)原本用来形容花木枝叶美好,现在多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这一译入语的使用,完整地保留了译入语的接受度,但是却偏离了原片的中心思想。它仅表明了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尊贵的王室身份,忽略了影片主旨“对自由生活的渴求”。所以,这一译入语仅在小范围内使用,并没有像“罗马假日”一样成为一个经典词汇,失为电影片名的翻译佳作。

归化原则更接地气,更贴近译入语的文化特点和译入语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力;异化原则更洋气,更易于向译入语的观众传递源语地道的异域风情,但二者并不是分裂对立的,它们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存,为翻译电影片名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信息原则

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门面”,需要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以最凝练的状态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目标语观众最充分地理解影片内容。这就要求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要把握信息原则,做到语言、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忠实。

“ROMAN HOLIDAY”这一影片,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影片的情感基调和内容主旨,译为《罗马假日》,既突出了影片主题,又忠实原片,还有一定的新颖度,因此能在最大的范围内获得观众的认可。而译为《金枝玉叶》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信息原则,将影片主题引入娇贵的皇室贵族情感,有悖于对纯美而又自由的爱情的渴望,不但令人费解,还可能误导观众,致使观众对影片产生错误的心理预期。

因此,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译者要忠实于影片的语言、文化、功能,充分把握译语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恰如其分地进行翻译,引起译语观众的心理共鸣,激发他们观看影片的强烈欲望,避免诱导目标语观众产生不悦的情感。

(四)其他原则

除了尊重文化传统原则、归化和异化融合原则、信息原则这三大原则外,电影片名的翻译还须遵循审美原则、商业原则等多项原则。

1.审美原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次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优秀的译名就好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罗马假日》作为一个优秀的电影译名,虽然没有产生诗意般的境界,但却凭借节奏、音调、韵律等方面实现了音美和形神兼备,使片名读来朗朗上口。在音调上,阳平(ˊ)、上声(ˇ)、上声(ˇ)、去声(ˋ),形成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音乐美,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既传递了情感意义,又产生了审美效果。四字的片名,言简意赅、铿锵动听、极富表现力。所以说,《罗马假日》的译名向译语观众传递了影片的内涵,更向他们介绍了罗马的文化意蕴和轻松惬意的美学意境,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至今,已经成为数代人共同赏析的佳作,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因此,在对电影片名进行译介时,要注重翻译的审美原则,力求影片不仅局限于传递原影片的内容、还要向译语国传播源语的文化韵味和美学意境。需要注意的是,审美原则的把握需要敢于突破源语的词汇限制,勇于对影片所包含的美学特征进行艺术再创造,传递给译语观众以美的享受。

2. 商业原则

电影片名对电影的宣传具有极强的“导视”作用,一个优秀的译名除了要言简意赅地揭示影片的主旨内涵,利用美感激发译语观众的丰富联想和观看欲望外,还要考虑商业因素,重视片名的“门面”作用,使他成为广告宣传促销功能的顶梁柱。

要实现电影译名的商业价值,就要把握译语的语言文化特征,了解译语观众的心理需求,创造译语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译名,激发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和影片接受度。“ROMAN HOLIDAY”译为《金枝玉叶》,观众很容易从“金枝玉叶”这一词汇的意思上去理解影片内容,偏离影片“对自由向往和对现实低头”的主旨,有点让观众费解影片内涵,而译为《罗马假日》,则成为了经典之作。这主要是因为译者把握了译语的文化特征,深谙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扣住了全片追寻爱情、自由的情节,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同时,《罗马假日》这一译名,还具有一定的悬念色彩,渲染了影片的气氛,成功地融合了艺术性和商业性。

结语

“ROMAN HOLIDAY”的片名翻译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在经历几十年的封闭后,迫切需要一股新风吹入,爱情和自由成为和平时期人们的追求。于是,《罗马假日》的引入,为国人介绍了一个浪漫得可以产生爱情的唯美国都,讲述了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童话故事,为国人对自由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渴望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慰藉。这一片名的标题翻译策略为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5]用这句话来形容电影片名的翻译再恰当不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艰难过程。要想翻译出优秀的电影片名,不能简单机械地照翻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单纯追求票房效益而天马行空或俗不可耐。要尊重文化传统,深入了解影片的故事内涵,对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地学习,还要理解译入语的文化底蕴,力求源语与译入语求同存异。要将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兼容并存,为翻译电影片名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要注重信息原则,忠实于影片的语言、文化、功能,充分把握译语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恰如其分地进行翻译。

此外,还要遵循审美原则、商业原则等多项原则,把握观众的审美能力,勇于对影片所包含的美学特征进行艺术再创造,传递给译语观众以文化韵味和美学意境;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创造译语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译名,传递出电影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和影片接受度,形成宏观的经济效益。

[1][2]Tou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56.

[3]Tou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Jerusalem:Academic Press,1980:55.

[4]Nida,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03:159.

[5]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7.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罗马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