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室中学:三年影响学生的一生

2015-10-14赵清芳

人民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学学校老师

四川常见的小巷里,两侧都是灰色的砖石,一道一道,延伸进时光的深处。

一片灰色中,朱红色的木门显得特别明亮,“文翁石室”四个大字,遒劲古朴,仿佛古卷里走出的一页锦绣华章。

“石室中学的前身,是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行走在亭台楼阁中,校长田间向我们介绍,学校校名多次更改,但校址从未变动,办学从未中止,这在中国及世界都很罕见。算下来,学校已有2155年的办学历史了。

但她又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全校的“三新人员”(新毕业的大学生、新引进的教师、新提拔的中层干部)占据了教师队伍的近三分之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室中学却连续多年实现“高原突破”,不仅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而且在课程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文化传承等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很多人到石室中学“取经问宝”。他们心中的疑问很多:你们如何寻找到队伍成长和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平衡点?如何让教师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激流中,既不失时代的步伐又不失传统的传承?如何让师生不过早陷于高考的囹圄而不忘教育的本性……

校长田问沉吟片刻,说:“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办学的规律,很多难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帮助老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具”

3年前,外地教师梁岗初到石室。

一天晚上12点,他发现自己的手机落在了办公室。走到办公楼下,他被楼上明亮的灯光吓了一跳。“这么晚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办公室亮着灯?”

进去一看,生物组的几个老师正在磨课,争得面红耳赤。隔壁一间办公室,几个老师正在进行科研课题的讨论和碰撞。

梁岗很惊讶:“在我以前工作的学校,领导要求老师们必须听课、做科研;在石室中学,是老师们主动要求磨课、主动进行科研。表面看,这是被动与主动的差别,实际上,这是学校文化的差别。”

5年前,田间就任石室中学校长,第一件事就是致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深知,文化无形,却无所不在,有着改变一切的力量。

文化需要载体,田间选择了从管理入手,提出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的想法。

“民主与科学,是石室中学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必须把它放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要用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灵魂,去推动教师的自主发展,去促进学校的良性攀升。”田间说,没有内驱力的教师,当不好教师;而做校长,有统治欲的人当不好校长。

在石室中学,每到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时候,学校都会要求老师主动申报并自己在网上填写业绩考核表。

第一次在石室中学申报优秀青年教师的李老师,听说“自主申报”时,颇有些惊奇和不解:“从来都是学校评价老师,怎么会让老师评价自己呢?”

在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越来越熟悉后,她渐渐明白了“自我评价”的用意:“自我评价其实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就是自我成长,只有自己想通了,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而在另一位老师看来:“自主申报,其实是鼓励我们自己去争取,自己去进步。”

在“自我评价”的背后,蕴含着“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自主申报”的背后,是“内驱力是最好的成长”。

为了帮助老师自主发展,田间带领團队,制定了教师的业绩考核表。

这张考核表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由老师自主填写,而考核的项目,也不再是传统的管理常规和学生成绩。

梁岗清楚地记得,看见业绩考核表上的“会议交流”这个项目时,自己心里的触动。

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影响的优秀班主任,梁岗常常会参加一些校外的研讨活动。“很多学校是不支持的,担心老师因此影响了工作。但石室中学是用这种方式,鼓励老师走出学校,开阔眼界。”

当梁岗第一次把自己的业绩考核表交给教学处主任时,他发现主任在看到“会议交流”一栏中一串会议名称时,流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梁岗说,其实,教师业绩考核表就是帮助老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具”。“石室中学为师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渔场,鼓励人人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在这个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具”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躬耕于教育科研的学术之地,有的老师成长为学科竞赛的金牌教练,有的老师潜心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的老师致力于试题的命制与研究,有的老师则在微课的世界里自在徜徉……

石室的团队,也因此成长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科研型团队。

由石室中学原校长王明宪主诗、学校全体班主任参与的《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先后获得四川省政府普教成果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由校长田间主持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优化研究》获四川省政府普教成果奖一等奖;由特级教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广宇领衔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批有修养、讲真理的老师,在石室中学渐渐成长。

由全校80%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初见成效:石室金匮系列校本教材(科技类)、选修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人文类)、德育活动系列校本教材(德育类)、创新开放系列校本教材(创新类)四大类,构成石室中学的校本教材。其中,已有150多本公开出版,呈现出完整的体系和规模。

在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再开发的基础上,学校的“三阶”(传统、基础、创造)“五维”(创造力、领导力、内驱力、学习力、发展力)课程体系也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一位专家曾这样评价:“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成就了石室独特的课程体系,构成了石室中学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没有了高考和课程标准,我们还能教什么?”

“教育应该有三问。一问教什么,它指向的是事实层面;二问怎么教,它指向的是技术层面;三问为什么教,它指向的是价值层面。”

“教师的专业结构也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专业知识,这是基础;二是专业技能,这是学习和实践;三是专业情意,这是一位教师是否具有教育家情怀的具体表现。”这是田间给全校教师作《做智慧型教师》专题讲座中的一段话。

他问老师们:“如果没有了高考和课程标准,我们还能教什么?”

这个问题,激发石室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与价值意义。

刘静,清华大学的生物博士。在她的班上,学生每人一课题、每人一科研。她说,自己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思维,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秦智超则带领自己的学生组建了一个“科研小分队”。出入大学,做实验,查文献,与教授交流。为什么拿出宝贵的高中时间去做这些事情?他说:“对学生来说,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能力,比强制更重要的是兴趣,比容器更重要的是火把。”教師,就应该是点燃学生心中“火把”的那个人。

在梁岗的班上,他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详细的“心灵档案”,以便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奥秘,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在他看来,新时代的老师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学科老师,而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高一开学没多久,一位家长找到了梁岗,脸色很不好看。“孩子在初三时成绩一直很稳定,怎么一读高中就下滑?”语气里透露出丝丝缕缕的不信任。

这个时候,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梁岗拿出开学时收集整理的全体学生的“心灵档案”。对家长说,“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不稳定,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在“早期记忆”一栏里,孩子写道:“我从小都是枕着外婆的手睡着的。小时候外公给我买了一大堆弹珠,小伙伴却不和我玩。后来外公就和我玩,还教我怎么玩。”

“这是孩子在早期记忆栏写的文字。你们能看出什么吗?”家长茫然地摇摇头,一脸迷惑地看着梁老师。

“这些记忆说明,外公和外婆的疼爱滋生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让他觉得即使失败了,也会有人主动帮忙。所以他在生活习惯上才会懒懒散散,成绩也会忽高忽低。”

听了梁老师的解读,父亲不停地点头。

“您再看看这段。”梁老师让家长看孩子在“你对小学和初中最满意的是在哪个年级?为什么?”一项的叙述:

“在小学的五六年级时最满意,因为那个时候玩得很开心,成绩也不差……”

梁岗分析:“这些信息说明孩子喜欢在玩耍中学习,这样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他的学习类型是运动型的,你们非要他‘安安静静地学习,不是在和他的天赋对着干吗?”梁老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孩子把低着的头抬了起来,回应了他一个浅浅的微笑。

整整一个下午,梁岗都在和家长分析孩子的情况。

他告诉家长,自己已经发现孩子一离开别人的帮助就不知所措,就会出状况,这属于人际交往依赖。“我给孩子找了一位学习伙伴,综合素质比他高,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强,先陪着他走一段。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他与这名同学较劲、竞争,把这名同学的角色定位于朋友与对手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渐渐让孩子增强独立性。”

“在家里,你们要逐渐放手。简单的说教肯定不行。最好的办法是用孩子的语言、用孩子期待的一些东西来引导他。”

梁老师的话,让家长陷入了沉思:“以前还一直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好呢,没想到一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要。真是惭愧啊。”

随后,梁岗和家长、学生一起,制订了一个成长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干预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许多。

和梁岗建立“心灵档案”不同的是,彭世坤老师选择了“为成长奠基”系列生涯规划课作为自己从班主任转向“人生导师”的切入点。

在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由彭世坤精心设计的生涯规划课:“我的姓氏我的名”——认识独一无二的我、“心理拓展训练”——你的潜力知多少、“掀起你的盖头来”——职业认识与名校接触,“来自星星的物理”“混沌的未来,明确的数学”“流动的建筑,凝固的音乐”……

彭老师说,自己的设计是:高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父母,认识生活中美的情感;高二,引导学生挖掘潜力、点燃梦想;高三,引导学生学会坚持、学会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

在一节节的生涯规划课中,彭老师的学生慢慢发生着变化,阳光自信,有了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挑战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

谈到设计的初衷,彭世坤说:“做老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用三年的时间去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不仅仅是彭世坤的思考,也是石室中学许多教师的追求。

“无论你们身处何地何时,请永远相信自己的分量和质量”

2014年,石室中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田间最后一次向高三的学生发表演讲。

他没有讲母校对学生的各种期望,没有讲如何取得成功。

在声声的骊歌中,他对学生说的是“思想和信仰”。他说,这是“可以与时代永存的东西”。

田间告诉学生,同自己成长的年代相比,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如利益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追求,信仰、理想、道德成为交易的筹码,等等。

在学生走向社会之际,他希望他们能看护好曾经的激情和理想:“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他说,今天的中国,信仰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无论你们身处何地何时,请永远相信自己的分量和质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台下的学生,已经泪流满面。

接触过石室中学学生的人,曾如此评价这个群体:有善良、美好的心灵。志愿者活动、回馈母校、向受灾或贫困群体的捐款……总能看到石室学生的身影。

这些美好的品格源自何处?一位毕业生送给校长田间的卡片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在遥远的未来,也许我们会忘记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但他们传递的文化与美好,依旧在不断发光发热,传递着正能量——因为,这是从心灵和灵魂出发的教育!”

音乐老师文汇,把川江号子的唯一女传人吴秀兰请到学校,给学生讲课。

74岁的吴婆婆,娓娓地给孩子们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无论风吹雨打还是艳阳高照,和一群人孤独地行走在长江边。累了,就用手捧起江水洗脸;饿了,也只能等到正午的一桶粗粮。川江号子,是艰难中求生存的人们,发出的生命的呐喊。

吴婆婆亮开嗓子,浑厚苍劲,一声川江号子让学生惊呆了!

接下来的情景,远远超出了文老师的想象:吴婆婆教学生怎样与她应和演唱,一声领起,众人和唱,声音越来越洪亮,节奏越来越强劲,气氛越来越热烈。

四个月后,石室中学举行全校班级合唱比赛,《川江号子》走上了演出台。

台上,一群“纤夫”踏着统一的节奏,甩开统一的步伐,高亢激越的合唱,穿透了表演大厅的穹顶,击中了所有观众的心脏。

全场轰动了。“和那些软绵绵的流行歌曲不同,川江号子听得人热血沸腾。”

雷鸣般的掌声过后,台下的学生忍不住跟着吆喝起来。台上台下一片应和,似乎所有的人都是表演者,所有的人都是纤夫,所有的人都成了川江号子的传人……

为什么让学生去领略“川江号子”这种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呢?文汇老师说:“传统里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的家国天下、乡土情怀啊。爱国,可以从爱一首歌、爱一个传统开始。”

走进石室中学课堂,随时可以看到老师对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体会到他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语文课上,赵清芳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领会如何做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和反驳者。

英语课上,韩霞老师努力让孩子明白应当遵守的社会规则以及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一位走出石室中学校门的学生,为母校创作了一首小诗《安宁》:“我一直在想,您究竟带给我什么/是那抑扬顿挫的慷慨陈词/还是课间午后的细语涓涓……有您的地方便是无尽安宁。”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一所能让学生心灵安宁栖居的学校,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 李帆

猜你喜欢

中学学校老师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六·一放假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