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眼·阅悟

2015-10-14

人民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困难校长理念

为什么不把德育放在孩子天然的“喜爱”中?

河北省保定市物深中心学校 曹会戈

看完《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学校德育苍白之痛》,感慨良深。作为一线普通学校的校长,我特别想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德育机会。

“走出校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育。出门整队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上车让座锻炼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车上禁止喧哗、不吃零食这是公共道德的范畴,参观、游玩可以长知识、增见识……总之是很多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得不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走出校园”意味着喜爱。孩子天性就是这样,好奇、爱玩,正在积极探索这个世界。为什么不把德育放在这种天然的“喜爱”中呢?当然,“走出校园”意味着潜在的不安全。但什么是“安全”?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的心理“安全”吗?一个困坐在教室的孩子,他的身体健康“安全”吗?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终将长大成人进入现实世界,到那时他“安全”吗?

我“想”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但是“做”起来真难啊……

正视教育改革的困难

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高修军

《人民教育》第8期刊登了姚虎雄校长的一篇文章《校长,你“长”出理念了吗》。该文所谈校长如何“长”出理念,笔者深以为然;更有感于其视教育困境为契机,在教育改革中前行,极是佩服。

这不由让我想到,我们县区近期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说“困难”,班级内学生人数太多不利于分组学习;我们改变“满堂灌”时,有人说“困难”,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效果。

但笔者认为,一定要正视教育改革的困难。改革的困难是克服惰性、打破惯性的“阵痛”,它区别于需要被改革的“千年寒冰”似的教育困境。比如,教学改革虽然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一时的不适应,却推动着学校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改革正是以暂时的“困难”解决长久的“困境”。改不改革、怎么改革,每个判断都是在做选择。选择都要依靠理念,没有理念也会在选择中“长”出理念。选择越困难,理念越清晰。因此,正像姚校长在文中说的那样,教育困境、教育改革是“长”出理念的重要途径。

请关注“学无定校”的孩子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张亮

《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请让“留守儿童”一词尽早消亡》一文呼吁全社会一起努力帮助留守儿童。殊不知,还有一群孩子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帮助——他们跟随着打工的父母辗转于不同城市,被迫“流浪”在不同学校之间。

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两个孩子:小肖和小许。小肖已经就读过4所学校,今年开学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后来我才打听到他的父母换了工作,他又转去了其他学校。小许这学期刚转入我班,在学校档案室里,我看到小许也已经就读过3所学校。

我很担心小肖。他的学习内容能顺利对接吗?新学校的文化氛围、新老師的授课方式他都习惯吗?我很担心小许。我能尽快了解他,给他“适合”的教育吗?他能顺利地融入新集体,结识好朋友吗?我很担心小肖和小许们。他们是不是还会不停地徘徊于不同的学校之间?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猜你喜欢

困难校长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用心处事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