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教育的“种子法则”

2015-10-14朱自强

人民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一张白纸葡萄藤洛克

朱自强

“狼爸”萧百佑在其博客文章《某晚报记者的采访》中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笔墨,我们一定要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心画好每一笔。”再到互联网上,输入“儿童是一张白纸”,会看到大量的支持者。如果按照萧百佑所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笔墨”,那么画出来的画——教育的成果,就是成人创造出来的。

三百多年前,洛克提出“白板”说,是因为那时遗传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持有这种儿童观,则非常令人诧异。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儿童,看待儿童心灵?

蒙台梭利早就对这种观点提出批评,她说:“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是利己,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因此常常会误解儿童。正是由于站在这个立场上,他才会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是懒惰的、无能的、内心是盲目的,因而成人必须向他灌输知识,为他做一切事情,引导他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最后,成人自认为是儿童的创造者……”

盧梭则将儿童看作自然中的有生命的植物。在洛克那里,成人将白纸填满,便是成熟;而在卢梭看来,成熟就是使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态东西的污染,有机地、自然地从内部生长出“它的果实”。

德国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继承了卢梭自然人的教育思想。他在教育名著《人的教育》里,将儿童比作“葡萄藤”,将教师比作“园丁”,认为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本身。他说:“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

儿童究竟是一张“白纸”,还是一颗“种子”,决定了教育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面对白纸,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遵循节气,不能揠苗助长)和所需的生长条件(合适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面对一张“白纸”和面对一颗“种子”,教育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灌输容易而激活难。

我们更愿意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颗“种子”。面对这粒种子,绝不可以单方面随心所欲地书写,我们要受到制约,必须考虑到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需的合适的土壤、阳光和养料。给予这颗种子所需要的,它的基因图谱才能舒展开来,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一张白纸葡萄藤洛克
破耳兔
把闪电握在手中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葡萄藤上的塑料袋
两张白纸
红白纸换位魔术
活在纸上
短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