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思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2015-09-19张莉敏成立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43期
关键词:感官创新能力艺术

文| 张莉敏 成立

艺术思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文| 张莉敏成立

自教育界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之后,艺术教育便因为对激发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显著效果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艺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在阐述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之后,指出了用艺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艺术思维实验训练,提出了通过加强特殊的艺术思维训练、提高艺术课程量的设置和质的突破、将学科理论与艺术创作交叉学习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看法,以及建设我国特色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一直努力的方向,而艺术教育对人格的培养是无声无息的,但是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甚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思维对创新力的激发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但是在高校中却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工轻艺术的教学思维,这是当代教育制度的无奈。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在学科知识和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受学科设置、专业师资、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生过于拘泥于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中,僵硬的定势思维让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纸上谈兵。而当今形势下,创新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此类人才的培养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目标。而对于如何激发创新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潜能,成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非逻辑创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用艺术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世界上最让人头痛的莫过于有些想法刚显露在脑海中就转瞬即逝。这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无规律可遵循的。我们通过经验世界创造了已知的成见和秩序,在遵循秩序和成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未知与模糊的事物,二者相互作用,创造在此发生。现代心理学和对人脑研究的成果发现:每个人都蕴藏着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运用一些方法,通过教育和训练来获得培养和开发。

艺术作为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有着深厚的对创造性规律的认识,应对的工具和方法灵活多变,层出不穷。如若用作培养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将会取之不尽。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试行。华南师范大学的娄毅老师提出了启发式创造性的阶段性实验教学模式,我们根据娄毅老师提出的实验方案,依托《理工科艺术思维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研究》的国家创新实践项目,将艺术教育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结合,经过系列的实验班和实验课程实践,证明这是一套新颖并有效地教学模式。

艺术思维方法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大致有三个环节:感官体验、思维清理、创意实践。

该方案以合肥高校必修课《美学原理》、公共选修课《美学》、网络公选课《艺术思维与创意》为依托,将有选择地选取文科、理科、工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选修《美学原理》和《美学》实体课程的同学,我们将对他们依次进行感官体验、思维清理与创意实践三个环节的艺术思维训练活动。在训练结束后,我们将针对他们接受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反差对比测评。而针对《艺术思维与创意》的网络公选课则更多的是进行网络艺术视频课程后的思考和讨论。

感官体验。根据人体感官构成元素,分为“触”、“味”、“嗅”、“听”、“视”五感及通感两大部分的训练。两部分均采用课堂话题讨论的形式,第一部分目的是调度起实验对象对各种感官的真切具体的体验。第二部分则侧重通感联觉,即要求实验对象叠加两种以上的感觉,创造出新的意象。在这一阶段,要使对象了解每个感官的性能、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特点,调度起对感官的个体经验记忆,并由此生发出想象和创造。深层次来说,其主要作用在于恢复实验对象对事物的新鲜体验,还原本真的感受和认知,提高感觉的敏锐度。

整个课堂是开放、互动、启发式的。要求学生创造性主题建构要在准确的感觉和自我经验世界中生成。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通过比喻的手法准确的描述出来。为了让大家适应,并为整个课程的规则建起基调,整个感官体验的实验课分三阶段进行,分别为视听觉、嗅味觉、触觉,循序渐进,让学生渐渐领悟。在实验之前有一个“自画像”游戏(如图2)。要求学生不能用名字和学号介绍自己,而是用一种物象来形容,用文字、用绘画都行,尽量发挥想象和运用比喻,并说明理由和原因。这个游戏相当于热身,使学生的想想天马行空,比喻的万物百态和比喻角度无一雷同。在比喻中我们会要求学生用到五感的元素,比如“我是一颗榴莲,只有懂我的人才知道我的好处”;“我为自己代盐”;“我是一只黑糖话梅糖,酸甜皆宜”(如图1)等等。

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关键,创造性思维往往出现于非常放松的情境之中。艺术思维训练试验正好提供了这种轻松的环境。我们将五感分开体验也是要求学生每一次只专注一种感官来体验事物,并熟悉其特性。在范例的选择上,可以不拘一格的运用让学生可触、可嗅、可听、可视、可尝的艺术作品与实物,唤起学生对五感最鲜明的体验和经验记忆。

图1:“味觉体验”环节

图2:“自画像”环节

思维清理。思维清理即拓展对象的视角,打破思维定势,清理思维障碍的训练过程。之所以设置这个环节,是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将更多地关注点放在了“考试”和“分数”上,是带着功利性的色彩去学习,对其他领域的事物视做“无用的东西”。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进行思维清理,打破思维惯式。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达到这一目标,须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突破思维的惯性与惰性,主要采取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成员间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来拓宽个体成员的视角,宽松的讨论氛围也将激发成员的想象力。比如:观察力训练中“记得你天天使用的手机界面有什么变化吗”讨论中发现,事实不能想当然,观察力是需要训练的。配合训练的艺术方法有“静物写生”,“描绘校园”等。在实际写生中,学生们发现每天走过的校园有很多细小的美是之前忽略的。

第二步,进行头脑风暴,即在不制定规则的前提下,使实验对象对特定问题(如专业发展、社会热点等)展开探讨,务必使其产生新的观点或做出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步骤中集思广益,想法迸溅,思维清理开始进入高潮。讨论过的问题有“对水的创意解读”,“灵感的来源”,“什么是美”等等。将他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但无认真思考的问题推到他们面前,让他们无法逃避,有效地刺激和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开始聚拢分散的思维,针对一二步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这一部分需要实验对象将观点汇集、分析、整理,并得出结论。在这一阶段,会要求学生拿出对某些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比如“开拓大学生饮品市场”,学生会联系前面的感官体验,运用味觉的酸甜苦辣、视觉上的五颜六色,拿出符合大学生受众的创意营销方案,比如“恋爱初滋味”就是以热恋和暗恋中的大学生为目标。

图3:“辩论”环节

图4:“陈述方案”环节

创意实践。创意实践即针对大学生生活设置命题,要求实验对象具体动手制作作品,产生新的发明。该阶段依然以小组为单位,须实验对象提供记录整个思维及实验过程的书面报告。经过酝酿及思考创意、收集准备资料、进行具体制作、最后修饰完成这四个阶段,实验对象不仅重新梳理了艺术思维训练的全部内容,将一二阶段实验成果加以应用,也将自己的创新能力真正化为实践。

学生的作品大部分很幼稚,而且选材的劣质和外观设计的粗糙使创意难以圆满实现。比起创意,问题更存在与动手操作上。学生的能力和资源非常有限,能做出来以十分不易。这个过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对创意实践的预测总是存在偏差,当人们决定是否要完成一个人的想法的时候,人们必须预测所需要的资源,最后的结果和整个想法的执行。

对艺术思维训练实验方案的效果评估

在“感官体验”实验环节中,我们通过五感来启发学生们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和创新的想法。在实验训练结束后,同学们都会谈到艺术作品带来的感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在感官体验的过程中唤起最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很多被遗忘的美好感觉和经验被重新拾起,没想到每天陪伴自己的“感官”还有如此奇妙的能力;同时也发现自己感官在成长过程中的逐渐麻木和退化,每日的匆忙差点使自己失去很多美好的体验。

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性,我们还适当的发放调查问卷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从实验发放的500份问卷(其中回收446份,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92.15%)的分析结果来看,我校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接受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这说明大学生在艺术训练方面非常匮乏,其艺术思维的培养也十分有限。从实验对象对于项目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的反馈来看,我们项目所做的艺术培养教学与实验对学生的启发有较为明显的结果(如图5),实验对象表示通过训练他们有所受益,并且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实验获得了积极的评价。

另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尽管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类信息的渠道很多,但较为符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依旧是来源于网络和移动终端媒体方面的艺术类信息,而较为直观和有感染力的方式如艺术类展示学生接触的较少。数据表明,“上艺术思维课”在学生“获取艺术类思维训练”的途径中占比21.5%(如图6),相对来说较高,这说明在目前阶段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下,专业的课堂还是学生锻炼艺术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对象表示,如果有艺术思维训练的专业课程或相关课程一定会参加学习,实验同样说明,尽管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类信息和接受艺术思维熏陶的途径很多,但最为符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依旧是来源于网络和移动终端媒体方面的艺术类信息,而较为直观和有感染力的方式如艺术展览等与学生接触的相对较少。在学生获取艺术思维的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艺术思维课”和“学习艺术门类”是仅次于媒介信息传播的,这说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下,锻炼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图6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建议

转变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现今各高校虽然也开设和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他们更愿意将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教学学科,用来教授艺术技法,培育学生的艺术技能如画画摄像等。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的课堂成为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纯的绘画、音乐欣赏。这样传统观念下的艺术课堂不仅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而且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对艺术修养渴望的积极性,更加不能实现通过艺术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校美育教学不仅仅是艺术专项技能的教育,更是素质型的艺术审美培育和启发教育。鉴于这种观念,高校必须破除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意味着公共艺术课程将开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开始有美育教育的意识。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就必须避免艺术课程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将艺术课程形成综合的体系,即将历史、音乐、美术、文学等进行综合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艺术专项技能,另一方面增强接触艺术课程的主动性,在艺术思维训练和鉴赏中陶冶情操,达到思维和视野的开阔,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用艺术思维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艺术教育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见,增加互动和个性体验环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状态。通过双向互动的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便于老师更了解大学生的个性思想,启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于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修改教学方案。

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联。艺术教育课程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素质教育开设的,所以其教育目标不是培养艺术技能专项人才,而是通过艺术思维的教学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法,从而增强审美感知能力,进而增强创新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及审美理想,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从思维结构上说,艺术教育也有助于将理论与创新相结合,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其他课程做到多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学习的互相渗透,如此可极大地带动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感官创新能力艺术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纸的艺术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