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前经济和发展趋势

2015-09-19杨张贵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43期
关键词:经济

文|杨张贵

中国当前经济和发展趋势

文|杨张贵

2015年4月15日,经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这也是普遍预料之中的,但我国经济稳中趋缓态势,依旧引发了舆论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长。然而,伴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了实体经济。虽然2008年11月8号国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和增量型的宽松政策,通过高货币推动高投资带动经济增速反弹回升,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对外出口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已经支撑难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

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同比增长7.7%,同时增速连续3年放缓,且创下了14年来的新低。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较2013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15年开年第一季度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近几年来都显示出疲态,各项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均显示2015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比2014年要更大,中国经济确实已经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在外部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动力不足。首先在欧洲,欧元区刚刚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最差的时期,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好于2014年,但2015年欧元区债务危机不会明显缓解,通货紧缩状况将会持续。在日本,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后经济增长连续几个季度萎缩,为了刺激经济,实现预期通胀和增长的目标,安倍政府推行的“安倍经济学”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实行宽松的量化货币政策。虽然在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突出,国内消费呈增长态势,制造业回流,失业率下降等指标显示经济向好,但美联储于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并于2015年年中可能开启加息窗口,宏观政策总体趋势将表现为“收缩”。在新兴经济体中,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虽然表现相对较好,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也采取了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南非、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等经济体,面对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滑、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增长也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也对中国进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再次,加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导致了我国一季度出口增速仅为4.9%,同比下降6.1%,正是受制于国际市场因素使然,而传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递减,新生动力一时还难以完全弥补。在内部环境方面,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在进一步的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民间投资意愿减弱。虽然今年3月30日出台的楼市新政使得短期内居住性需求有所增加,但是投机性需求仍难以恢复,整体供给过剩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难以走出低迷,二季度房地产市场依然以去库存为主。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减弱也进一步抑制了钢铁、水泥、玻璃、家居、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的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已是新常态,但透过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如何真正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变化,是稳定人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预期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消费、投资、外贸进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也要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释放的内生动力以及政府推进深化改革的决心,这对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发展更有针对性。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业态扩张迅速。在产业结构方面,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这延续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尤其是服务业加速增长。从行业角度来看,加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发展模式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挖掘增长潜力,提出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广东、福建、天津、上海自贸区资源整合和试点作用,打造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产业、区域、城乡串联起来发展产生联动效应。与此同时,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扩张势头强劲,伴随互联网迅速扩张的新兴业态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形成了对国内消费需求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国内需求总体平稳,并呈现不少积极变化。消费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市场销售稳定增长,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升级类消费品增速明显高于一般消费品。投资方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4.5%,虽呈放缓态势,但民间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开始明显加快。今年1至2月份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同期全部投资0.8~0.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均超过60%。

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改革红利也在进一步释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取消和下放,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电力行业改革,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等,特别是各种改革试点的推进示范效应,都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出红利。政府的职能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逐步由一个经济参与者变成一个市场维护者。执政思路的转变使得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的不再是拉动经济增速回升,而是为市场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未来政府的政策将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政策,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企业活力来进行。微观企业政策将是政策制定的着力点,在提出大众创业的新引擎之后,配套的创业扶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今年中央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潜在动能加速孕育。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272万户,同比增长14.3%;注册资本5.2万亿元,增长78.3%。其中,新登记企业84.4万户,增长38.4%,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在具体宏观政策执行上,二季度财政政策有望延续一季度积极力度。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宽松性,货币工具选择上二季度有望出台降准降息政策,并继续建立央行的抵押品框架。随着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政府简政放权推向纵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持续增加,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内生动力还将不断增加。

新型“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从2000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到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这也是我国经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建设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何在平台,实现欧亚一体化;向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从海上打通贸易通道,加强与亚洲周边、欧洲、非洲等国家的经济联系。这都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也是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将部分优质的、过剩的产能输送出去,让“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

数据充分表明,尽管目前我国经济稳中趋缓而且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在投资与出口等旧动力向内需和结构调整、转型等新动力转换过程中,长期向好态势已愈加明显,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关键时刻,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行业和区域走势分化,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向好。面对困难和挑战,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潜力和韧性,这都无疑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