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拉动内需的潜在推动力

2015-09-19孙丹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4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镇城镇化

文|孙丹丹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拉动内需的潜在推动力

文|孙丹丹

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社会保障支出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增长。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趋势性回落,虽然目前经济增长还是在政府的合理预期区间之中,而拉动内需推动长远的经济增长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狭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解决居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后,使居民愿意拿出更多的可支配性收入用于消费,而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带动慈善、教育、卫生环保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增加又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增长。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居民消费又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能有效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拉动内需,保持社会稳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而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增加了保障性住房、慈善、教育、卫生环保事业等更广泛的内容。通过对狭义和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减少城乡差别,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的生活预期和消费信心,提升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化发展助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加速增长阶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据研究,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同时带动1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带动城镇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从较低的农村社会保障进入保障程度较高的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同时由于城镇的收入水平较高,可支配收入增加,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增加。

城镇人口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就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看病难、看病贵”、工伤频发等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需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也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病致贫”的现象。2015年下半年,社会保险中工伤保险的政策平均费率有望下调0.25个百分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参保压力,增加企业的参保积极性。城镇化与社会保障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有效推进城镇化,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提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村消费观念,使农民实现从储蓄消费到信贷消费的转变。2014年我国有13.6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6.1亿,占总人口的45.3%,农村人口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部分人群是提升消费的主力军。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口的3倍,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将能大幅提高消费能力。我国农村消费观念较为传统,多以物质消费或储蓄为主,由于农民收入不高,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为了防止生病致贫的现在发生,农民的收入在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后,往往会将剩余的收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要实现从传统的储蓄消费向超前的信贷消费的转变,需要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放在养老及医疗保障等方面,使农民产生稳定的消费预期,而后会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日常改善性需求。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不断推进的新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全面覆盖,但与相对成熟的城镇社会保险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不再以储蓄作为预防养老、疾病的主要手段,引导农民向信贷消费模式转变。通过信贷消费,使农民增加文化、教育、科技等有利于提升农民自身素质的消费方向,消费的同时提升农民自身的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转变为实际的收入,从而实现创收和消费的共赢。

发展商业保险业,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预期,在完善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提升消费。

在社会保障基金仅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医疗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商业保险的保障,根据个人的水平和财产积累选择不同形式的保险产品,使得在退休后,生活水平不致从小康降至温饱。作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传统的以寿险和财险为主要保障形式的保险产品,增强了投保人风险发生时的抵御能力,使得已投保人以消费方式代替储蓄方式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防控。随着我国金融业及互联网业的发展,保险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推出一系列既能保障居民未来生活,亦能进行当期消费的金融保险理财产品,适应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群的消费需要。

为推动商业保险的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17处提到了商业保险。保监会已加快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免税,延期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个人购买大众类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各项政策的实施已表明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由于保险产品属于市场消费品,居民进行投保的过程亦是消费的过程,提升消费的同时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从广义的角度,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大慈善、教育、卫生环保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消费,带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增强内需动力。

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让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购房梦想,从而释放出更多消费力。部分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无力购房的条件下,由政府主导,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保障性住房,为居民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使中低收入家庭从储蓄买房中解脱出来,走向信贷消费。 “十一五”期间,已为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通过保障性住房计划,提升政府在公共消费及公共服务,同时带动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镇的保障性住房往往建设在较偏僻的地方,建设之初并没有太多与之配套的基础生活设施,随着保障房的投入使用,居住人群越来越多,周边将形成餐饮、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消费链条,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增加慈善事业投入,带动公共消费及就业。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慈善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共同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据研究:慈善事业被认为是隐含的社会契约,它持续地为经济繁荣提供养分和活力,大多数新创造的财富又被回馈给社会。用于创建大量能正面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社会组织通过慈善公益事业进行收入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将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转变为公共消费,发挥其扩大消费的作用,从而达到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慈善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普通百姓的募捐,富人的社会捐献并不多,而资金的用途也还是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常态社会救济中。发展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在完善传统常态的社会救济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救助方式。未来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将慈善事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带动就业及消费,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带动教育消费。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及教育消费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自1994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4.5%,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人力资本论理论,教育投资在增加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4488.2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3%,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少,但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高,表明了我国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

教育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加大教育投资,提升教育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对经济增长有长远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每增加1%,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0.952%,而增加现阶段受教育的人数,亦可增加当期的消费,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环保产业的形成,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环保作为当前和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不仅能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缓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减少工业污染的排放,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还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表达了政府对治理环境的态度和决心。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出现了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蓝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项奢侈品。据统计,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虽然2014年全国PM2.5浓度有所下降,环境治理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环保产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一项重要支持产业,未来几年投资需求非常大。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措施,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随之带动环保产业链的形成以及环保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随着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将稳步推动经济的增长。通过加大基本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全民保障,推进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广义社会保障中保障性住房、慈善、环保事业,在增强社会保障稳定器作用的同时,有力的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城镇城镇化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