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之内涵

2015-06-12黄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历史生命

黄玲

[摘要]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生追求的一致性表明,历史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有感染力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活力的课堂,思辨的、智慧展现与升华的课堂。

[关键词]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3

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生追求的一致性表明,历史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生活化课堂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课堂,有思想的、有心灵感染力的课堂即“知情统一”的课堂,师生和谐的课堂即教师乐教、学生求学的课堂,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即学生敢说、有机会说的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的课堂即思辨的、智慧展现与升华的课堂。

一、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有感染力的课堂

长久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基本都是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灌输,模式僵化,毫无生命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历史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融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历史课程的实施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生活化是构建有生命的历史课堂的重要条件。

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历史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生活化教学,认为在充分设置情节背景条件下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历史生活化教学可以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不再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根基,取而代之开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对于新知识的构建作用,通过已知引入未知,从而努力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优化学习过程。

历史学习的内容是“死”的,如何能让历史学习“死”去“活”来,是改变当前历史教学模式僵化的关键所在。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把古老的历史知识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创设贴近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让历史课堂不只是死板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死记硬背;在授课过程注重精神气质的传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综上所述,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生活化的课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课堂,有思想的、有心灵感染力的课堂——“知情统一”的课堂。

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活力的课堂

肖川教授曾说:“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

生命教育论者认为现实生命教育的途径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传统的历史课堂是几十个学生在下面端坐整齐,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教师拼命地讲,口干舌燥,学生乖乖地做笔记,困也累也。而十几岁的初中学生是活泼的、好动的、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教师应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理,预设情景、预设问题,或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给学生说话、发表异议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在强调课堂的生命化,关注课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把学生提到最主要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教师职业情绪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叶澜教授主张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她认为,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丰富专业知识、博览边缘学科、研究学生心理来提高讲课艺术,在学生求知的眼光中深深体会身为历史教

师的幸福感。

每个学生的智力、爱好、性格种类很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各异。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感,对简单问题的回答,可把机会多给学困生;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回答,可面向思维灵活多变的学生。作业可分三个层次:第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第二部分是中等层次学生完成的,第三部分是尖子层次学生完成的。其中,第二、第三部分为自选题,不做强制性规定。这样的教学课堂正符合了生命教育的宗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也是生生平等最好的做法。

为此,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构建有生命的历史课堂的重要条件,这样才能教师乐教、学生好学,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思辨的、智慧展现与升华的课堂

生命化教育论者主张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思考和创意的原点,一个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历史知识是死的,是无法改变的,但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处理办法可以是多样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可以是不同的。实际教学中,在学生对历史问题评价上,教师不必太注重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应重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在倾听别的同学回答或教师的评价时,学会对自己所用的东西进行取舍,多角度看待问题。所以,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思辨的、智慧展现与升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生活化历史生命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新历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