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与德育关系的再认识

2015-06-12楼水儿�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品行语文课程德育

楼水儿�オ�

[摘要]通过参加培训,对《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背景下的“语文与德育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语文与德育的大方向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德育在语文课程里恰如盐在菜肴里,语文与德育追求美好品行和全面的认知是课堂生态内涵的共同诉求,德育不是语文课程的万能膏药。

[关键词]语文德育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5

培训是送给教师最好的一份福利。2014年暑假,笔者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培训需求实际,自主选报并参加了“北师大语文教师培训者再培训”和“诸暨市高中语文教师德育大讲堂培训者再培训”两个项目。在为期15天北上南下“马不停蹄”的培训日子里,聆听了北师大专家“关于语文与德育的异化与回归”等报告,观摩了来自本土一线名优教师“我眼中的语文德育”实践案例剖析展示课。虽然感觉培训期间身心有些承受不了意志的负荷,但培训的这份福利的确“价值不菲,物有所值”,让笔者对《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背景下的“语文与德育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认识一:语文与德育的大方向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乎教育方向和根本的大问题。在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凭谁说,心已知道了灵犀的方向?心若知道了灵犀的方向,那么,可以说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现代公民的这个大方向就对头了。一旦语文与德育两者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毫无疑问,学生生命成长出彩的机会才会自然碰头。《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不单单是教师个性化的教育行为问题,其实质是国家战略的体制行为,承担为体制服务的重任。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与德育都涉及为体制服务的重任,这个大方向必须十分明确。韩愈《师说》有“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上凡偏离教育本真的方向和背离教育本真的目标的体制行为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因此,语文与德育两者不仅大方向要对头,而且不能有顾此失彼偏离一致性目标的教育行为。

认识二:德育在语文课程里恰如盐在菜肴里

其实德育在语文课程里犹如镶嵌在太极图中的两条中华豚,我心中有你,你眼中有我。说得直白点,德育在语文课程里,恰如盐在菜肴里。一方面,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一起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共同作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从这个视角来看,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应是密不可分,形影不离的。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中,用明净、凝练、优美的语言抒发和诠释着生命落空的悲哀与沛然莫御的愁思。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特点的视角来看,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融合性发挥着独特而有效的作用,德育在语文课程里非主流。都德《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鲁迅的《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以及最后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的描写,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荀子《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告诉人们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学习必须善于“善假于物”。 德育目标只是课程三维目标中的其中一分子。

认识三:语文与德育追求美好品行和全面的认知是课堂生态内涵的共同诉求

从“德”的古义和今义,看语文与德育课堂生态内涵的共同诉求。《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升也”。《新华字典》对“德”的解释是“好的品行;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就告诉我们,“美好品行”是语文与德育共同的价值追求。好的品行首先是追求“众生平等”。比如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1963年8月28日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主要内容说的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其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世”。好的品行最后是“实现目标”。例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语文德育的课堂生态内涵还告诉我们,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必须对文本有一个“正确认知”,包括“全面的知识”以及“灵活的思维”。第一,语文教学只

有掌握“全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有领悟,才会触发情感意志领域的活力。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他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朱自清恰逢其时地写了一个“好爸爸”。同时,我们还必须读懂《背景》背后的故事。《背影》中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第二,正确认知还要求语文教学应有“灵活的思维”,这样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语文教学的最大道德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这种拿来主义不是一味地模仿的“全盘西化”的拿,也不是“发扬国光”的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的复古的拿。因为他知道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鲁迅的拿是有选择的拿,在他看来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而且拿来要达到“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的目标,这应该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认识四:德育不是语文课程的万能膏药

语文教学中,不能拿“德为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语文教学变成形式主义的“德育课”,也不应将“德育是空牢牢,知识教育考高分才是硬道理”常驻心头。德育不是语文课程的万能膏药,能够“包治百病”,但语文教学也不应将德育变成“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需要将“语文德育的天秤在人性发展中凝练、支撑与统摄”。川端康成说过:“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丽。”这并不意味着德育这一朵花红杏出墙来,独立枝头,就能还语文教学的清风明月。一百朵花有一百朵花的“风情万种”,一朵花有一朵花的“别样风情”。这应当成为德育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视域。实践中,教师人为将语文与德育撕裂或顾此失彼,都是不可取且十分有害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在语文德育教育实践中,只有以自己的全部学识、良知、勇气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那么,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学生怒放的生命也终于以“和而不同”的方式进入了一个更为持久的良性循环之中,高效课堂和素质教育的理想就会照进新高考改革的现实。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品行语文课程德育
品行障碍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浅谈校外教育在我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不耻下问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