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5-06-12谈恒权��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杜甫课文情感

谈恒权��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这种理念逐渐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分析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在教学中要多读,读中积累,读中悟情,读中立人。

[关键词]多读悟情立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4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这种理念逐渐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但朗读到底在教学中占多大比例呢?看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吗?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多读,读中积累,读中悟情,读中立人”。

一、多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文采

古人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文章不经过反复朗读,就不能领会其深刻的含义。因为朗读的过程,正是对语言的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对文章读得越熟,领悟就越深,文章的语言也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在运用时就会慢慢得心应手,好词好句就会“得来全不费工夫”。

二、多读,读中悟情,架通作者、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桥梁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只有通过读,才能搭建起作者、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桥梁。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走近作者,深入体验、感受、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在灵魂深处受到触动、震撼,获得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使文章中作者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吐于口、表于情,从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景导入铺设了道路,使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辐射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学生“感之于外而受之于内”。例如,我在教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清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之后就领着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一遍遍读,一句句品,一点点体验,一步步地进入诗境。一位孤独无助、内心痛苦无奈、年老多病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这当中,教师很自然地带着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走近曾经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鸿志的年轻杜甫,走近“安史之乱”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杜甫。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学生终于窥见了诗人悲愤孤苦的内心世界——报国无门、年老多病的悲愤、无奈、凄凉、孤独。这种滋味,只有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生活,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才有可能在心灵深处为之深深感动,进而用情读懂杜甫,读懂这首诗。

三、多读,塑造心灵,健全人格

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的篇章,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有诗意的景物画面,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到文章中的心灵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不断的朗读中学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在不断的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达到既读书又育人的效果。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

四、多读,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学生会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物、语言的熏陶和影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朗读是声音语言,它擅长于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它可以把蕴含在文章中的感情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凸现,使之明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去把握课文的感情色彩和线索,再根据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去探寻课文的蕴意和主旨。比如在教小说时,可以避免大段的分析,在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后,就让学生进入角色分段朗读,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以体验、领悟课文的线索。通过认真的读,深情的读,读出味来,读出神来。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刻挖掘文章意蕴。

在教学一些优秀散文、诗歌、文言文时,我都会特别注意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进行形象思维,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就会潜移默化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课堂的教学节奏总要有张有弛,朗读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节教学的节奏。比如在讲析一篇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时,当学生已进行一番思索后,如果此时教师朗读一段课文让学生欣赏,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学生紧张的大脑得以调节。

五、多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让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代替的。

总之,语文教学在读中学,读中教,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育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杜甫课文情感
登高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绝句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