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摒弃浮泛僵化的阅读教学

2015-06-12孙金权�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面化贾府林黛玉

孙金权�オ�

[摘要]当前浮泛僵化的阅读教学充斥着课堂,这样的课教师越来越不想教,学生越来越不想学。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分析这种浮泛而又僵化的阅读教学套路具有的一些特征和形成原因,从而拒绝阅读教学粗线条、平面化,追求精读、细读,在对精妙文字的具体咂摸中体现“语文味”。

[关键词]阅读教学浮泛僵化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6

一位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共三课时,他是这样授课的: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啪啪啪”,一口气闪过十来张幻灯片,学生还没回过神来,教师手指翻飞,又是五张幻灯片介绍了前五回的主要情节,然后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分析三位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总结思想主旨,布置课后作业。这样,本文的教学就算完成了。客观地说,这位教师能紧紧围绕小说三要素组织教学,节奏分明,教学意图清晰,但是没有细节的精到分析,没有语言的仔细品咂,没有思维的有效碰撞,没有任何的“意外”,程式化严重,一切都是按部就班顺利地完成,结果是坐在下面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这样的教学流程并非全然不可取,可是如果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这样上的话,无疑就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究其本质,这是教师懒惰、不作为、敷衍塞责的表现,这是不肯研究教材、教法,不肯细读、精读文章的结果。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浮泛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象。这样的课贻害无穷,教师越来越不想教,学生越来越不想学,互相抱怨,恶性循环,耽误了师生发展,也败坏了语文教学。

这种浮泛而又僵化的阅读教学套路往往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和形成原因。

一、节奏:节奏过快,不给学生沉潜玩味品咂的时间和空间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课堂45分钟里学生的心理活动呈现高低起伏的节律;从信息程序控制论角度看,组成教学的诸要素总是沿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轨迹运行着;就教学内容来看,课堂内容有难点非难点、重点非重点之分,以及多与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灵活恰当调控课堂节奏,才能形成师生共振,产生良好的教

学效益。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入文本沉潜玩味他认为的“有意思”或“有意义”之处,然后展开讨论、交流、辩驳、写作等活动。

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质疑:“同样是仆人,贾母、贾赦、贾政这三处的丫鬟服饰却不相同,贾母处的‘穿红着绿,贾政处的‘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贾赦处的却是‘盛装丽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细节反映了三者的地位、修养的不同,对这个细节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不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怎么会还给我这么一个惊喜呢?

二、过程:预设过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语文作为非知识性学科,没有清晰的系统性,其学习方式主要不是外显性学习,而是内隐性学习。以语感为例,内隐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最显著地表现为语感的习得。杨金鑫认为,“语感正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人们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动的,即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动中准确地使用它们。”语文学习这种“内隐”的特点,呼唤民主的教师和课堂,拒绝一言堂和满堂灌。

曹志平对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一线教师普遍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但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理解并不透彻,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以新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浮泛僵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基本上只是根据教师备好的流程在走,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新时代走老路,显然与新课程理念相悖。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必然需要预设,而且预设尽可能丰富,但排斥以教师为中心的预设,备课中更多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预设。所以,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并且把阅读中发现的难点、疑点写在专门的本子上,通过对搜集上来的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的放矢。

三、活动: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何谓自主?我认为,自主就是独立学习的能力,就是一种沉静的功夫,没有自主,就没有合作与探究。就语文学习方式来看,仍应该强调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口诵心惟,学生仍应该是在听、说、读、写、悟中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从听、说、读、写、悟等方面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打造学习平台。从教学手段来说,浮泛僵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犯了手段单一、形式呆板的毛病。问题即在于教师闭目塞听,裹足不前,抱残守缺,未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升级,未能从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谋求课堂的改进。

举例来说,诵读本应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形式,现在却一“声”难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理,都能由声音直接传达出,而表达得有力、细致、准确都无与伦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音词,低沉短促,音步均等,而且都是齿音,这就形成了紧迫的节奏,凸显了词人急切、怅恨的情状,表现出悲伤、孤寂的心境。试想,这样的地方,不反复诵读,学生如何才能真切(自主)地感受词人寻来觅去的痛苦煎熬的情感律动?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典型地彰显了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以及泼辣外向的性格。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呢?表演性诵读、比较性诵读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四、内容:粗线条、平面化,缺乏纵深感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花了三节课解剖完,但是根据课堂观察和课后了解,有些学生连一遍都没有认真完整地读完,课堂上教师教到哪里他就看到哪里,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被动式、肢解式阅读。这种教学能有什么效果?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时间花掉了,但是效果没达到,不仅没达到,而且长此以往,必然伤害到教学,造成师生彼此的厌倦。

粗线条、平面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可以休矣!这并不是说一切速读、略读不可取,但是对于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经典篇目必须要有细细咀嚼,深入探究。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解读,而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玄机,挖掘出经典文本的文化内涵。譬如,在王夫人处,林黛玉看见了三个“半旧”,这显然与贾府的地位、财富不匹配,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暗示着贾府繁华背后的衰落;有的学生说,这才是真正的富贵之家“贵气”的体现。所以,走进文字中去细细咀嚼,既能引领学生有效触摸经典,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拒绝粗线条、平面化,追求精读、细读,其实是关乎“语文味”的问题。什么是语文?什么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张大文说:“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我们始终要研究: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我认为,“语文味”就在对精妙文字的具体咂摸中。

[参考文献]

[1]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曹志平.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8).

[3]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3(7-8).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平面化贾府林黛玉
平面与构成——主题性油画创作语境的空间际遇研究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探究
谨小慎微林黛玉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