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政治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2015-06-12王祚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师生价值情境

王祚菊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结合一些课堂教学案例,从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政治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方法和把握教学时机等六个方面入手,简要地阐述如何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课堂教学富有魅力。

[关键词]敢动愿动想动能动互动爱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7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课堂教学才有活力和魅力。那么如何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敢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相互质疑、讨论、争辩的乐园。在师生平等交往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如果对某种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有意义学习随即发生。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成就感,从而激起他们探究、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本知识得以内化和巩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

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构建学习情境,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想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生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常常会产生认知冲突,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将头脑中的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选择,重建知识结构。这种矛盾冲突能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地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进行《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中,关于“价值”的概念,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学习过,不同模块概念的界定完全不同,但两者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而生活与哲学模块中,“价值”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笔者在讲解此概念时设计如下方案。

师:什么是价值?

生: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与功能。

师: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啊!课本上就是这么表述的。

片刻停顿后,有学生嘀咕道:哲学意义上的。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生: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

师: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怎么理解?它和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关系?

有了上面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急于知道两者有着怎样的联系,教师就可以顺势加以引导并展开《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高明的教师常常“制造”出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动”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找准并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新知之舟泊于其锚桩上”,以便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学习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如在讲授“价格的决定因素”时,教师让学生完成两份关于西红柿和鲜猪肉月平均价格变化图的调查表格,包括数字的获得、计算和整理。教师在表格上标注学生的姓名和班级。从学生提供的材料出发,设计相应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层层深入,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简单化,将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清晰化,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价值规律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作用。

五、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让师生“互动”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通过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六、把握教学时机,捕捉动态生成资源,让学生“爱动”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意外”。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不能预见教学中的所有细节,一切“意外”都有可能通过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锁定教学中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发挥“非预设生成”的功效,让“意外”不断,从而促使学生“爱动”。假如教师简单否定学生的“意外”问题,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那么,课堂教学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只有让学生得到表现和被认可的机会,学生才爱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能靠自己完成,别人无法替代。只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准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才能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的政治课堂。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师生价值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麻辣师生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