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2015-05-08刘春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通率阻滞剂溶栓

刘春英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刘春英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116例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β-受体阻滞剂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 h后心率, 以及ST段抬高持续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发生情况、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的β-受体阻滞剂溶栓治疗, 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功能, 并且安全可靠。

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溶栓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中改善预后的临床价值已被确立, 并已成为了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 由于考虑到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 因此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比例较小, 并且使用剂量也不大[1]。为此,本研究对58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了β-受体阻滞剂溶栓治疗, 探讨了其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 男68例, 女48例, 年龄42~71岁, 平均年龄(58.3±9.7)岁;患者发病时间1~6 h, 平均发病时间(3.2±1.0)h。其中76例为单纯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 37例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3例为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镇静和止痛, 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行卧位, 并进行心电监护。在溶栓前均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查, 检查患者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谱等。

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以及硝酸甘油与阿司匹林治疗;溶栓治疗时给予150万U尿激酶+100 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 30 min内滴注完成。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倍他乐克针剂, 5 mg/支, 2~3 min完成, 注射3次, 注射后对患者进行观察, 5 min后若心率下降到50次/min, 呼吸急促、冷汗严重、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 则停止后续注射。静脉推注完成后15 min, 给予患者口服50 mg倍他乐克, 每6小时1次, 连续服用2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在溶栓过程中, 对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进行严密的观察, 注意患者的血压、胸痛以及过敏反应, 观察出血现象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生存率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等。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直接观察溶栓再通情况, 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标:①从溶栓开始, 2 h内患者胸痛症状减轻或者消失;②血清CK峰值提前到16 h范围内;③经心电图ST段抬高显著导联,从溶栓开始, 2 h内下降>50%;④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除①②组合外, 同时符合其中的2项则判断为再通[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梗死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梗死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与死亡率比较 治疗后的出血情况与死亡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梗死血管再通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与死亡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ST段抬高持续时间与治疗后24 h心率比较 治疗组ST段抬高持续时间为(9.7±4.2)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5.2)d(t=2.16, P=0.032<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心率为(63.2±8.1)次/min,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1±9.8)次/min (t=8.32, P=0.000<0.01)。

3 小结

相关临床研究发现, 在心肌梗死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的减少心肌氧耗, 促进血液进入到缺血区域, 对濒临梗死的心肌细胞进行挽救,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同时起到减少心室颤动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3]。人体β受体主要包括了β1与β2, 而心肌细胞上主要分布的是β1受体, β1受体阻滞剂对β1受体起到竞争性阻断, 从而对心肌收缩力产生了抑制, 降低心肌氧耗, 降低心率, 改善缺血心肌的氧供需失衡情况, 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胸痛症状。并且β-受体阻滞剂还能够起到降低游离脂肪酸浓度和毒副作用, 保护心肌的作用[4,5]。本研究中对58例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24 h后心率, 以及ST段抬高持续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发生情况、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的β-受体阻滞剂溶栓治疗, 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功能, 并且安全可靠。

[1] 刘淑萍.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2):2995-2998.

[2] 周瑾.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5(4):147-148.

[3] 胡英,徐蓉,杨珍珍,等.β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优势.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1):4950-4952.

[4] 王敏臣, 杨晓清.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社区医学杂志, 2008, 8(9):12.

[5] 栾杰.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 22(9):103-10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48

2015-05-13

112599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通率阻滞剂溶栓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重磅试验 CLARIFY:稳定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获益收到质疑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