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敷祛湿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2015-05-08郑君曲芳李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通络抗凝西医

郑君 曲芳 李东

外敷祛湿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郑君 曲芳 李东

目的 探讨外敷祛湿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4例)和西医组(28例)。中西医结合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外敷祛湿通络汤, 西医组给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下肢静脉再通率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西医组的57.14%(P<0.05)。结论 外敷祛湿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祛湿通络汤;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是造成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西医以抗凝治疗为主, 但疗效欠佳, 作者依据中医理论, 总结出祛湿通经活络法, 采用外敷祛湿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4例)和西医组(28例)。病程均<10 d。中西医结合组男20例, 女14例;西医组男14例, 女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头颅MRI检查并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1];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3]确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符合《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4]诊断标准;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出血倾向或出血体质者;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患者;结核病或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近期有大手术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观察药物或成分过敏者。

1.3 方法 西医组给予抗凝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外敷祛湿通络汤联合抗凝治疗。具体方法:①抗凝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钙2050 U, 每12小时皮下注射1次, 1周后改为华法林口服, 使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比值(INR值)维持在1.5~2.5。②外敷祛湿通络汤法:桑枝50 g、桂枝50 g、茯苓皮50 g、地龙50 g、路路通50 g、丹参50 g、川芎50 g、豨莶草50 g、透骨草50 g, 煎30 min取100 ml医用纱布蘸湿外敷于患肢30 min, 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全国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标准[5], 分为四个等级。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与健侧对比, 肢围差<1 cm;超声显示管腔可完全压闭;显效:症状体征消失,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与健侧对比, 肢围差<2 cm,超声显示管腔完全压闭困难, 血流增加>50%以上;好转:症状减轻, 肿胀基本消退, 超声显示管腔内可及部分实性回声, 部分管腔可压闭;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超声显示管腔内充满实性回声且不能压闭, 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静脉再通疗效评价[6], 根据彩色超声结果评估静脉通畅情况, 完全通畅为0分, 部分闭塞为1分, 完全闭塞为2分,将治疗前、后下肢静脉各段分值相加得到治疗前、后得分。血栓溶解率=(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 分为Ⅰ级:<50%溶解;Ⅱ级:50%~95%溶解;Ⅲ级:95%~100%溶解。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西医组治疗后股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显示完全通畅率较西医组高, 完全阻塞率低, 中西医结合组下肢静脉再通率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χ2=6.16, P<0.05)。见表1。

2.2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达94.12%, 西医组总有效率57.14%。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χ2=13.85,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股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比较[n(%)]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

3 讨论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致死率[6]。现代医学以外科手术、抗凝等治疗为主, 但是这大大增加了患者出血及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险, 致使多数患者疗效欠佳。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本病属于中医“脉痹”范畴, 由各种原因致气血运行不畅, 脉络滞涩不通, 营血回流受阻, 水津外溢, 流注下肢而成。现代医家陈淑长认为湿阻血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7]。因此作者根据“气血瘀滞脉络则痛, 水湿流注肢节则肿”的理论, 以祛湿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 在临床中药验方基础上,确定以桑枝50 g、桂枝50 g、茯苓皮30 g、地龙50 g、路路通50 g、丹参50 g、川芎50 g、豨莶草50 g、透骨草50 g为主的祛湿通络汤外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以桑枝为君药, 祛湿行水, 活血通络;桂枝为臣药, 助阳化气行水, 且助桑枝行水通络;茯苓皮为佐药, 健脾利水消肿;地龙、路路通祛风通络;丹参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气;豨莶草、透骨草祛风除湿, 活血通经。现代医学研究桑枝、茯苓皮等祛风除湿药物具有利水、抗炎、止痛、扩张血管, 兴奋下丘脑、垂体, 从而抑制肿胀、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能够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增长。全方通补兼施, 补而不滞, 达到气血通畅、痰瘀渐消的目的。研究中作者采用中药外敷的方法, 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 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深入腠理, 输布经络, 利于气血运行。本研究表明外敷祛湿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减轻, 下肢静脉再畅通率增加, 总有效率提高, 优于单纯西医治疗(P<0.05)。

综上所述, 外敷祛湿通络汤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新思路, 临床应用简便, 作用安全,药物不良反应少, 临床疗效满意、容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1-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1):55-56.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3):235-238.

[4] 唐杰, 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4-256.

[5] 邢彤, 苑超, 张望德, 等.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1, 15(6):331-333.

[6] 罗伟良, 刘武, 邱金华,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8(2):104-108.

[7] 陈朝晖.陈淑长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经验.中医杂志, 2008, 49(12):1070-107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34

2015-04-16]

116011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通络抗凝西医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Mutually Beneficial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