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2015-05-08任成涛李冬梅陈峰孙淼贺红卫贺亚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弹簧圈夹层造影

任成涛 李冬梅 陈峰 孙淼 贺红卫 贺亚杰

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任成涛 李冬梅 陈峰 孙淼 贺红卫 贺亚杰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术中多支架技术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治疗中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22个夹层动脉瘤, 采用血管内介入术中的支架技术治疗, 采用双支架技术18例,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1例, 三支架技术1例。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0例患者中17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 夹层扩张处缩小, 3例无明显变化。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果显示,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22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0个, 部分闭塞12个。临床随访3个月~3年, 17例头晕症状消失, 11例行走不稳、声音低哑、饮水呛咳症状消失, 4例减轻, 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0分15例, 1分5例。结论 多支架技术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微创、效果可靠的优点, 对缓解相关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多支架技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其中后循环动脉瘤占3%~15%, 而在后循环动脉瘤中,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较为常见[1]。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危险性大, 外科手术难度大, 且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病残率、死亡率较高,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以及神经介入材料和方法的改进, 后循环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和效果有了根本性改变, 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方法, 尤其是血管内支架技术和电解可脱弹簧圈技术的应用使血管内栓塞治疗法在治疗VBDA中有着诸多优势。本科主要用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多支架技术治疗VBDA患者20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采用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多支架技术治疗VBDA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47.5±8.6)岁。18例患者表现为头晕;15例表现为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 其中进行性加重5例;1例曾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DS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9个,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其中21个为未破裂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 根据DSA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架以及辅助栓塞的弹簧圈。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毗格雷75 mg/d至少3 d。均予全身麻醉, 术前全身肝素化。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 将6F导引导管送至C2~3椎体水平, 在微导丝导引下推送支架, 令支架覆盖夹层动脉瘤, 造影显示支架位置正确后, 释放支架, 撤出支架导丝。微导丝经过微导管进入第一次插入的支架内并达到远端,撤出微导丝, 推送第二枚支架。共使用LEO (法国BALT)支架41个, 采用双支架技术治疗18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1例、三支架技术治疗1例。术后给予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点,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对于采用支架辅助技术的患者, 术后服用阿司匹林100~300 mg/d(6个月)和氯毗格雷75 mg/d(2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 术后和随访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2]:0~2分, 预后好;3~6分, 预后差。出院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 复查DSA造影。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7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 夹层扩张处缩小。术后全麻苏醒顺利,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经检查, 神经系统功能与术前基本相同。

2.2 造影随访 术后随访DSA,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22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0个, 部分闭塞12个。双支架植入术后DSA造影。见图1。

图1 双支架植入术后DSA

2.3 临床疗效及随访 临床随访3个月~3年, 17例头晕症状消失, 15例行走不稳、声音低哑、饮水呛咳中11例症状消失, 4例减轻。随访结束时行mRS评分, 0分15例, 1分5例, 预后良好。

3 讨论

VBDA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SAH、椎-基底系统缺血等, 以头痛最为常见,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眩晕、吞咽困难、声音低哑等症状, 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 且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对于此类疾病, 通常建议早期处理, 积极干预, 及时采取介入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术适应证广、创伤小、并发症少, 可用于治疗大多数VBDA, 其主要目的在于闭塞夹层裂口, 封闭瘤腔,改变血流动力学。多支架技术可使血管保持原有正常结构,如果能防止再出血, 其治疗效果将更加理想。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相较于国内的一些颅内支架, LEO支架具有更密的网孔和更全的规格型号, 但其缺点则是支撑力较差, 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为此临床上可选择一个可以使支架的远端和近端达到动脉正常部分的长支架整体覆盖夹层动脉瘤, 然后在第一个支架内叠套另一个可以覆盖夹层主体部分的支架[3]。本研究中, 主要选用了5.5 mm×50.0 mm和5.5 mm×35.0 mm LEO支架, 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DSA造影结果、MRI检查结果等, 决定采用多支架技术, 其中采用双支架技术18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1例, 三支架技术1例。2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发症发生, 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7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 夹层扩张处缩小。术后随访DSA,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22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0个, 部分闭塞12个。临床随访3个月~3年, 其中18例眩晕患者中17例头晕症状消失, 15例行走不稳、声音低哑、饮水呛咳患者中11例症状消失, 4例减轻。随访结束时行mRS评分, 其中0分15例, 1分5例, 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 多支架技术是治疗VBDA特别是巨大VBDA的有效方法之一, 具有安全、微创、效果可靠的优点, 对缓解相关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辛涛, 贺西亮, 高述礼, 等.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12):976-980.

[2] 吴琪, 张庆荣, 陈姝娟, 等.单支架及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11):485-487.

[3] 李巧玉, 陆陪松, 湛利平, 等.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4):477-48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30

2015-04-13]

266011 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任成涛陈峰 孙淼 贺红卫), 神经内科(李冬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贺亚杰)

贺亚杰

猜你喜欢

弹簧圈夹层造影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