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2015-05-08熊辉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环孢素障碍性贫血

熊辉霞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熊辉霞

目的 探讨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司坦唑醇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 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2,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 对照组为34.2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6, P>0.05)。结论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改善血象指标,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环孢素A;司坦唑醇;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安全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造血干细胞损伤为特征, 临床表现为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反复感染和出血。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隐匿、病程长、迁延难愈,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介导的造血干细胞免疫损伤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免疫抑制剂联合促造血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1]。本研究采用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 且近1个月未接受系统治疗, 排除药物过敏、依从性差、合并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共纳入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13~62岁, 中位年龄33岁;病程1个月~6年, 中位病程2.5年;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7例;年龄15~66岁, 中位年龄35岁;病程1个月~6.5年, 中位病程2.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司坦唑醇治疗, 2 mg/次, t.i.d.;观察组患者给予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 环孢素A口服3~5 mg/(kg·d), q12 h, 给药2周后检测血药浓度并将谷浓度控制在200~400 ng/ml, 司坦唑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3.1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张之南[2]主编的《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评定。基本治愈:血红蛋白(Hb)男性≥120 g/L、女性≥100 g/L, 血小板(PLT)≥80×109/ L, 白细胞(WBC)≥4×109/L, 临床症状消失且无复发;缓解:Hb男性≥120 g/L、女性≥100 g/L, PLT明显增加, WBC≥3.5×109/L, 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明显进步:Hb增加超过30 g/L, 临床症状好转且无需输血;无效: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无改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总例数×100%。

1.3.2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9%,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包括电离辐射、药物、感染等多种原因在内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病。患者主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造血干细胞损伤为特征, 而雄激素能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让干细胞自G0期进入反应期, 从而恢复患者的骨髓造血。司坦唑醇片是蛋白同化类固醇类雄激素药, 是临床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司坦唑醇片人体吸收后还原成5α和5β-双氢睾酮, 可分别起到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增加红系祖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反应作用, 从而促进造血[3]。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复杂, 可能与造血干细胞损伤、免疫介导以及造血微环境缺陷等因素有关。不同患者个体中三种机制单独或联合作用, 病理机制呈现高度的异质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参与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 免疫抑制剂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4]。环孢素A是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本研究采用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结果发现, 与单纯采用司坦唑醇治疗相比, 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更好, 能有效改善血象指标,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环孢素A是一种新型中性环多肽混合物T淋巴细胞调节剂, 通过选择性抑制辅助T淋巴细胞的活性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 另外其还能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 抑制B淋巴细胞的活性[5]。环孢素A与司坦唑醇联合使用还能起到协同作用,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6]。

[1] 周琦浩, 吴迪炯, 叶宝东, 等.再生障碍性贫血雄激素治疗选择及研究现状.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5, 28(1):87-89.

[2] 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61-263.

[3] 唐雯, 陈剑波.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5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中外医疗, 2012, 31(32):73, 75.

[4] 张宇辰, 赵明峰.针对不同发病机制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 23(1):285-289.

[5] 李红艺, 李金星, 薛民栓, 等.分析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左旋咪唑治疗初治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9):140-141.

[6] 梁冬梅, 谢双锋, 李益清, 等.环孢素联合雄激素辅以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附38例报告.新医学, 2009, 40(8):524-52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94

2015-04-10]

81000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猜你喜欢

环孢素障碍性贫血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孢素胶囊以及软胶囊的溶出度分析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HPLC法测定环孢素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男人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