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沙比利联合特拉唑嗪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2015-05-08王林李文庆闫林青程永跃周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特拉源性尿量

王林 李文庆 闫林青 程永跃 周媛

莫沙比利联合特拉唑嗪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王林 李文庆 闫林青 程永跃 周媛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片联合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莫沙比利+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 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针及甲钴胺针治疗, 治疗2周后,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及患者主观症状。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 治疗组减少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消化道症状、血压、药物相关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肢端感觉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沙比利与盐酸特拉唑嗪联合应用,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有效可行的,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莫沙比利;盐酸特拉唑嗪;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可见于40%~80%的糖尿病患者, 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仍有约25%的发病率[1]。亦有报道占糖尿病患者25%~85%[2], DNB具体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DNB是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在膀胱的表现以及肌源性异常及逼尿肌功能损害等因素所致, 临床可与感染参杂出现, 互为影响, 甚者影响患者肾功能[3]。本研究选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维生素B1、甲钴铵治疗与联用莫沙必利片、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进行比较, 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本科就诊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2例, 其中男6例, 女36例,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62.0±10.5)岁, 糖尿病病程1~26年, 平均病程(8.1±6.8)年, 排尿困难症状病程0.2~3年, 平均病程(1.7±0.6)年, B超残余尿量50~1191 ml, 平均残余尿量(346.5±280.6)ml。纳入标准:住院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膀胱残余尿量≥50 ml, 近期未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及α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原因神经源性膀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意外及高血压控制不良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泌尿系统(三次中段尿培养均为阴性)或其他感染情况、严重便秘患者, 相关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残余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x-±s)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个体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达标,进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健康教育, 残余尿量>500 ml, 给予留置导尿, 定时开放尿管主动排尿, 1~3 d后拔除尿管再次复查残余尿量, 掌握行为方式配合治疗, 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采取定时(2 h左右)排尿, 分次排尿, 手法轻中度按摩中下腹部, 下蹲排尿, 站起后再次蹲下, 每次尽量排空膀胱。所有患者均在护士协助下记录排尿日记。两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针100 mg/d, 甲钴胺(弥可保)针500 μg/d, 同时应用舒血宁15 ml/d改善循环治疗, 治疗组联合应用莫沙比利片(瑞琪)5 mg/次, 三餐前30 min服用, 盐酸特拉唑嗪片1 mg/次起始, 1次/晚, 据血压及患者用药反应调整为2 mg/晚, 每2天复查膀胱残余尿量, 每天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及用药反应、不良事件。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B超膀胱残余尿量<50 ml;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偶有排尿不适或遗尿, B超膀胱残余尿量50~200 ml;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或B超膀胱残余尿量无明显变化。治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残余尿量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 治疗组减少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消化道症状、血压、药物相关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端感觉异常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变化对比( x-±s, ml)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在泌尿生殖系统的表现。DNB发病机制复杂, 因此治疗方法繁多,包括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改善胆碱能神经突触传递、电刺激、导尿、手术及中医药治疗等,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进展, 如神经桥接、神经再生、组织工程、生物工程等[4], 这些都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各种治疗方法机制和疗效不同, 大多疗效不尽人意, 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当前技术状态下, 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黄金法则是“有效、安全、微创”[5]。同时糖尿病患者一般合并多种并发症,伴发多种疾病, 用药种类多, 治疗花费大, 给患者生活、精神、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鉴于此结合患者的社会和经济状态、选择尽量避免破坏性手术、改进一些对功能不全的补偿的疗法、开发更多的以恢复或接近生理排尿为目标的治疗,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下尿路残存功能、保护上尿路功能, 尽最大努力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之外取得获益, 例如本实验在胃肠道、血压方面兼而有用, 为一种不错的尝试。

莫沙必利为非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 主要刺激肠肌间神经元, 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 同时作用于胃肠器官壁内肌神经丛神经节后末梢, 促进乙酰胆碱(ACh)的释放和增强胆碱能作用。ACh可使泌尿道平滑肌蠕动增加, 膀胱逼尿肌收缩, 使膀胱最大自主排空压力增加, 降低膀胱容积, 同时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 导致膀胱排空。α受体激动剂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使三角肌和括约肌收缩、由此引起血压升高、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盐酸特拉唑嗪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 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降低作用;具有松驰膀胱平滑肌的作用, 膀胱颈、膀胱三角、尿道出口平滑肌松弛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6]。两药协同作用利于尿液排出, 同时对于排尿训练效果有有放大作用, 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总之, 作为基层医院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检查、治疗药物、手术及器械设备以及所面临的患者群体受诸多因素限制, 有效、经济、实惠、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是医生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盐酸特拉唑嗪联合莫沙比利取得理想效果, 所用药物为临床常用药, 用药经验成熟, 与平常应用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无明确不利相互作用, 患者依从性好。同时本试验也说明血糖、血压、血脂达标、营养神经、改善循环为基础治疗, 对于基础护理、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教、排尿训练及指导不容忽视, 对疾病病情有改善作用, 应贯穿治疗始终。

[1] 卫中庆.糖尿病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治.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 9(1):51-52.

[2] 双卫兵, 王东文.糖尿病膀胱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7(3):213-215.

[3] 薛耀明, 沈洁.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43-245.

[4] 吴正和, 王敏产.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10):1700-1701.

[5] 那彦群, 叶章群, 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87-323.

[6] 杨宝峰.药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8-9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90

2015-05-26]

47450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民医院内分代谢科

王林

猜你喜欢

特拉源性尿量
特拉法尔加海战
特拉扬漫游大海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特拉维夫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