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5-05-08王雪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西酞普兰综合征

王雪萍

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王雪萍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104例, 失访2例, 其余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莫沙必利等),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西酞普兰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量表症状积分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稳定,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西酞普兰;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消化科门诊中, IBS患者占28%[1], 该病可因情绪、饮食、寒凉刺激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病程反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知的IBS发病机制主要有:胃肠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及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目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多数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焦虑、抑郁及愤怒等因素诱发后发病。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50%的IBS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其中以焦虑、抑郁多见。IBS患者的迁延不愈可致情绪的焦虑、抑郁, 而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又会加重患者的躯体症状, 形成恶性循环。作者将确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西酞普兰, 分析两组治疗后焦虑及抑郁量表差异性。旨在分析西酞普兰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0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符合2006年罗马Ⅲ标准[4]的IBS患者, 年龄19~73岁, 男女不限。要求患者在发现症状1年内作过结肠气钡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中的一项, 同时排除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在治疗1周内未服用对疗效判定有影响的药物, 包括抗胆碱能药物、解痉及镇静等药物。104例患者中有2例失访脱落, 最终研究对象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腹泻型34例, 便秘型18例), 对照组50例(腹泻型30例, 便秘型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莫沙必利等), 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公司)20 mg q.d., 疗程均为6周。从观察开始, 要求患者填写“每日病情日记卡”反映每天的症状, 每2周进行1次评估。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3.1 症状积分评定 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积分评定, 积分来源于每日病情日记卡, 按腹泻和便秘、腹部不适等的不同程度进行评价。按症状轻重不同, 相对应分数为0~3分:0分=无;1分=轻微;2分=介于1分和3分之间;3分=严重, 不能忍受。

1.3.2 焦虑抑郁量表测评 所有IBS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焦虑、抑郁量表分析。焦虑抑郁症状, Zung抑郁自评量表分>53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者[2]。测评由2名正规培训的精神科工作人员进行, 评分前2名工作人员均不知患者属何组, 独立评分后取二者的平均值。

1.3.3 综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4 在治疗前、后患者均做1次常规检查(包括三大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等)。根据患者病情日记卡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不良反应, 其反应是否与药物有关。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者不计入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Zung、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HAMD、Zung均有下降, 观察组HAMD、Zung、症状积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HAMD、Zung量表分均数比较( x-±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 %)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 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IBS的症状常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已知的IBS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精神心理异常等[3-5]。部分IBS患者存在精神紧张、情绪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 而精神心理应激、抑郁等心理障碍也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高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 增强中枢的5-HT神经功能, 达到抗抑郁、改善情绪的效应[6]。通过观察, 应用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IBS患者, 症状改善明显。西酞普兰的高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影响较小[7], 其生物转化通过P450系统的多个同工酶代谢, 意味着西酞普兰与其他药品合用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少[8]。

综上所述, 应用西酞普兰的患者副作用很少,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出汗增多、口干等症状, 大部分随抑郁状态的改善逐渐消失。在常规的化验检查中, 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等, 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且疗效显著。

[1] Isenberg J.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6):2105-2107.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4-36, 122-126.

[3] Frexinos J, Fioramonti J, Bueno L.Effect of trimebutine on colonic myoelectrical activity in IBS patients.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85, 28(2):181-185.

[4] Dentino AN, Pieper CF.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6 and other biologic variables with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99, 47(1):6-11.

[6] Empana JP, Sykes DH, Luc G, et al.Contributions of depressive mood and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healthy European men: The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PRIME).Digest of the World Core Medical Journals, 2005, 111(9):2299-2305.

[7] Hyttel J.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1994, 9(1):19-26.

[8] 姚贵忠, 舒良.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3):16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88

2015-04-14]

277102 山东枣庄市立医院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西酞普兰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