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感染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2015-05-08王粤张敏李冬梅宋旭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

王粤 张敏 李冬梅 宋旭霞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感染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王粤 张敏 李冬梅 宋旭霞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感染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58例, 将其中107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作为研究组, 451例早期神经功能无恶化患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 研究组CRP水平、NIHSS评分及感染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发生恶化是由患者的感染程度、NIHSS评分情况、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情况以及CRP水平等各种相关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感染;颈动脉斑块性质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卒中, 属于中老年人群中常见急性重症, 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1]。由于该病发病前期无明显临床症状, 因此, 很难及时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诊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本文主要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感染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抽取55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将107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作为研究组, 男60例, 女47例,平均年龄(70±1.88)岁;将早期神经功能无恶化的4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276例, 女175例, 平均年龄(69±1.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诊断标准:①入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②发病72 h内未经治疗或经常规治疗神经功能恶化, NIHSS评分增加4分或以上。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无恶化诊断标准:①入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②发病72 h内病情已达高峰, NIHSS评分增加不足4分或降低。

1.3 方法 监测两组患者的呼吸道及尿路感染等症状, 合并感染患者经胸部CT、尿液分析等进行证实;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在患者空腹12 h以后采集静脉血, 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其CR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位置等;根据超声学情况将脑梗死患者的颈部斑块分为强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及不规则回声斑块。其中, 稳定斑块表现为颈动脉斑块强回声且表面光滑;不稳定斑块则出现低回声及不规则回声暗区, 且存在火山口状龛影像;偏心指数即斑块厚度/对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如果斑块内有血流信号则表明斑块溃疡或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CRP水平、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感染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x-±s)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会使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死亡,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3]。其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则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感染是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因素之一, 多种途径均可使炎症和凝血互相关联:①促炎因子及CRP降低了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表达能力, 最终使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②炎症反应促使C4b结合蛋白、蛋白S的结合, 蛋白浓度升高会破坏抗凝血蛋白C及蛋白S系统, 进而增加凝血因子水平。③感染会导致炎细胞因子增加, 将血管内皮转变成为促凝细胞层, 致使抗凝血蛋白-血栓调节蛋白减少, 也会导致纤溶活性降低[4,5]。④感染的血管壁会加重动脉粥样的硬化、紊乱内皮功能及中膜等多灶损害, 会导致相关颈动脉夹层或者隐源性发生卒中。颈动脉粥状硬化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准确评价颈动脉粥状硬化的严重程度可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因此, 做好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抗感染工作十分重要。医生要准确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情况, 并及时制定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相应策略, 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本研究通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RP水平、NIHSS评分情况和感染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等情况, 发现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发生恶化与患者的感染程度、NIHSS评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情况、CRP水平等多种相关因素紧密相关。

[1] 马永杰.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1):136.

[2] 李新满.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4):28.

[3] 杨青松, 王遂山, 张颖, 等.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9):35.

[4] Okazaki T, Yamamoto Y, Yoda K, et al.The ratio of D-dimer t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may help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and without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Neurol Sci, 2014, 340(1-2):133-138.

[5] Deguchi I, Horiuchi Y, Hayashi T, et al.Effects of rosuvastatin on serum lipids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dyslipidem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4, 23(8):2007-201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26

2015-04-15]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科

张敏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