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解读

2015-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文化产业城镇化

邵 天 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解读

邵 天 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具有长远发展意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城镇化。以往,人们为了追求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短期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文化传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有损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只有扫清在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障碍,将文化传承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改革创新

一、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更加健康、更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在传统的发展基础上扩展规模、扩大数量,更多的还是在内部功能上和内部结构上进行合理优化,从城镇向农村渗透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城乡共同发展、有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为目的[1]。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让大中城市与小型城镇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对文化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农村人口物质条件的提升,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重视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转移、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基本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让农村人的意识进行现代化转变。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文化的塑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转变了,其他各方面的行为都会转变,才能真正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的。所以说,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积极地传承文化,加强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才能提升城镇综合实力。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文化的变迁

近年来,为了发展城镇化,我国很多城市的文化遗存都遭到了破坏,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政府把很多改造工程交给了开发商来做,而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很少采取保护性措施,因此很多古旧建筑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拆除了。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受到地价诱惑,非常热衷旧城拆迁,许多老城区被重新修建,文化遗迹被大量地损坏与毁灭,即使许多当地人都很难再找回儿时的记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要抛弃绝对化的经济利益导向的拆建,更多地考虑在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逐渐发生了改变,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从达到高品质的物质条件提升到还应具备文化特质与魅力的新高度。

(一)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认识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的物质水平的飞速提升,城镇化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中,旧城不断被改造,但是一些地区政府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以拍卖形式把旧址拍卖给开发商,很多开发商进行的开发是粗暴的,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文化传承的保护,只以经济为向导,大规模的拆建让大量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建筑遭受损坏,很多历史遗产特别是建筑遗产就消失在了新城区的建设中。还有一些城市提出文化要为经济让路的发展思路,这也导致许多的老建筑慢慢消失。新建设的城市越来越相同,而城市文化却越来越缺失。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只有发挥出每个地区、每个城市应有的魅力,才能在全球化发展中独具一格。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的传承工作,将文化传承纳入到城市建设中,加强对老街道、老建筑的保护,提升城市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障碍

虽然目前人们已经有了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且也开始着手保护传统文化与传统资源,比如积极地建立当地博物馆等,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文化传承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阻挡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首先,在城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有的已经被破坏,并且很难弥补与修复,比如古街道与古建筑被推倒重建,基本上就很难被复原,哪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也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最原始的建筑了。而且随着城市的建设,周边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最初传统文化的气息已经湮灭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气息之中。

其次,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缺少长远规划,即便有规划,也是短期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一般来说,在城市规划中,人们考虑较多的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城市环境是否优美、城市规划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等,对文化传统的沿用以及文化城市的构建方面是比较少的,并且也没有一个相关的强制性的规定要求有文化传承的实施,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片面的,并不能提高城市建设中文化传承的地位。

最后,传统文化并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发展非常片面,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时候,进行文化保护工作的都是以小团体为主,或者个人力量,人们对文化传承或文化保护工作多持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最多就是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并没有以一个实际行动者的姿态去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工作,甚至一些人崇洋媚外,觉得传统文化不值得保护[1]。

在发达国家,大都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占GDP的50%[2],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产值也相对较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全面规划,改变现状。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改革创新

(一)将文化传承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只有采用强硬的手段来实施,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还应考虑到文化的长远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但同时又是一项有前途的产业。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应大力挖掘与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再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结合现代化的先进手段与科学手段[3],让城镇发展走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当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文化产业的结构,比如在资金、人力、技术、方法等方面,政府都要支持,同时吸引优秀的人才以及优秀的企业加入文化产业发展队伍中[4],从而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打造出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队伍。

(二)重视民间文化传统创新,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

在城镇化进程中,应结合地区发展战略,挖掘有特色内涵的人文环境资源,塑造个性化的城镇,以提升城市品位。如浙江绍兴,乌篷船与乌毡帽都是当地旅游特色产品,虽然这些东西现在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大了,但是仍旧可以作为特色项目进行推广。

(三)加强文化交流,重视历史文物保护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将文化产物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化进行广泛交流,让更多的地区与国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国际上留下影响力与知名度,让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品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修复被损坏的文化遗迹,对没有被破坏的文物要进行抢救,对各种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时,可以设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吸引民众进行参观、了解,提升人们的文化档次,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

(四)提高全民文化保护意识,壮大文化传承队伍

要想让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工作真正被落实,就要提高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壮大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队伍。如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比赛,不仅可以传播文化艺术的知名度,同时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人心中。同时,要进行全民文化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等旧媒体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引发议论,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借此大力传播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在全面提高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一方面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承接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吸收优秀的人才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宣传,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此外,还可以有偿捐献文物的形式或在学校创办传统文化培训班等形式,从全民意识着手,落实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5]。

四、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表现在非物质上的一种不可量化的精神力量。面对外来文化多样性的冲击,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一方面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利用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与文化经验,让我国本土文化视野更广阔,创作思路更活跃,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城市文化精品,让新型城镇化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

[1]王成越.基于传承与保护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

[2]何宝峰.文化全球化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D].合肥:安徽大学,2007.

[4]刘早.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选择[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李国华.文化产生论探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3).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7-10

邵天源(199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

B122

A

1672-3600(2015)10-0046-03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文化产业城镇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