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

2015-04-10黄静萍上海市新泾中学上海长宁200335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句型支架英语

黄静萍(上海市新泾中学,上海 长宁 200335)

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

黄静萍
(上海市新泾中学,上海 长宁 200335)

作为建构主义的理念,“支架式教学”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方面提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见解。遵循此理念,在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通过搭建“支架”,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教师导引、评估分析等举措,把“教”与“学”的重心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英语写作;初中;最近发展区域

英语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低年级阶段英语学习开始由“学”向“用”转变,从初级阶段的造句模仿,到中级阶段的句与句、段与段的连接,直至高级阶段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组织论据来表情达意。“支架式教学”是近二十年来研究“教”与“学”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研究“教” “学”互动、“教” “学”相长与师生双向联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搭建一套恰当的“支架”,借助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技能、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具备操作性,同时,帮助教师优化了课堂写作教学结构。

一、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的复杂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兼具过程性、综合性与复杂性。过程性表现为“计划筹备(preparing)、转化推进(transcribing)和不断完善(editing)”[1],期间时断时续地产生思想火花,然后对其进行梳理,转化为系统的语言表达。综合性,表现为英语写作期间三个过程交叉重叠、重复出现、缠绕交替。另外,英语写作是一个变“学”为“用”的思考、落笔、实践的过程,因此具有复杂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用”的过程中缺乏审题的能力,缺乏运用句型的能力,缺乏灵活匹配背景知识的意识。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六年级、七年级学生锻炼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为今后步入高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二、支架式模式与主要环节

支架式教学理论发轫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为学习者建构其对知识理解而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2]1-2。框架是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理解水平,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所遇问题的逐步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支架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有机平衡了“教” “学”环节,在两者之间寻觅到了一个适宜的结合点。该模式采用导入语境、集体磋商、双向对话等环节,为学习者修筑切实可行的持续向上提升的“支撑点”,以促成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该模式着力推动学习者实现知、行重构,帮助学生实现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

现阶段流行于教育界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融合了多种理论观点。最近发展区、情境学习、互动教学等构成其主要理论精髓,其五个重要环节分别是:(1)搭建支架。按照上海初中阶段英语写作学习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教师通过典型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借鉴、推演的具体实例。之后逐渐减少要求层级,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提高,再逐步提升难度。(2)创设环境。从英语写作来说,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将学生由课堂引导至亲身体验的语境。设立一个既源于课本,又结合师生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让学生在此语境下接触英文写作,其“获得感”要远胜于课堂上的说教。(3)小组合作。既习得知识,又获得技能,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大我”的环境中实现“小我”的价值。以小组形式开展辩论、磋商、研讨,鼓励头脑风暴,力争思想碰撞、激烈交锋后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对知识的理解、融合会更加深入,与同伴间的协作意识会得到增强。在技术层面上,除了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外,各项活动的安排更要重视互动、交流,最大程度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教师导引。在真实的语境中放手让学生沿着框架的轨迹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益的知识点,学会结合身边人、身边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对课本、课堂、教师提供的“成品”可以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并将意见与见解体现在自己撰写的英文习作中。教师要引导质疑、引导争鸣,让一切在协同配合、合理合规的范围内进行,适时、适度、适宜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修筑的框架、创设的语境中缓缓前进、不断提升。(5)评估分析。分析整个“支架”从构筑、支撑到拆除的过程,学生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包括学生个人的知识习得、技能增长、自身评价和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以达到整个环节的闭合循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要分析以下事项是否达成:脱离支撑能否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是否作出应有贡献,能否将现有水平提升到未来发展水平。

三、教学案例

从学生已有水平出发,目标指向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为此,要着力通过支架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现有水平提升到“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未来发展水平的飞跃。下面以案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在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一)搭建“支架”

在写作前教师要着力在写作要求与内容的可达性上下功夫。上海牛津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第八单元名为“A More Enjoyable School Life”。这节写作课基础在于,学生已经在第一、第二课时学习了句型“would like to do, It would be…”,因此,第八单元主题和句型是对“would like to do, It would be…”的归纳运用。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七年级学生在模仿造句的基础上,将这节课的所学句型作为写作的“支架”。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对校园设施和活动的改进意见,在课上讨论和最终单独写作部分都要求运用这些句型。通过不同的活动对句型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就是一个为学生搭建“支架”的过程。

计划筹备(preparing)阶段:学生一开始搜集班级同学对校园设施和活动的改进意见:“What changes would you like to see?” “I would like to …”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dea?” “It would be…”

转化推进(transcribing)阶段: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和三个句型完成填空。这一步是由说转到写,也运用了这两个句型,循序渐进,同时增加了“It’s because…”句型。

They would like to do their homework in the library after school.

It would be___________to do their homework there.

It’s because___________.

不断完善(editing)阶段:在学生自评、互评阶段,也以是否运用这三个句型作为评分标准之一。

“What changes would you like to se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nges.”

“Why do you think so?”

(二)创设环境

教师创建“支架”的目的在于将学生引入情境,推进学以致用。所以第二课时布置作业——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班级同学对校园设施和活动改进的意见,并提出学生希望看到的学校变化。这是利用真实的情景布置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走进同龄人中间,运用自己在英语课堂里学到的句型(would like to do, It would be…)在实际的情景中去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的校园图片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感受“‘文化体验’,由文化体验走向文化知识,再攀升到‘体验式学习循环’”[2]9,使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总之,在所有的活动环节中都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要素,让学生走入校园,并为更好地建设校园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学生到同龄人中去收集信息,将学校生活分为两类:school facilities and school activities,学生用“would like to do”,“It would be…”,“It’s because…”提建议,写入自己的调查报告,为校园建设献计献策。这样就使创设的情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小组合作

写作准备阶段,教师要努力将“支架”的效用最大化,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导引。因而,营造独立探索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支架理论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升华的关键一步。学生搜集班级同学对校园设施和活动的改进意见,是小组合作的成果。而写作是要独立完成的任务,是从说到写的转换过程。用材料作文设计了半开放的题目:“It would be___________to do their homework there. It’s beca us___________.”再让学生对昨天的作业展开讨论,另外加上句型“It’s because…”。最后,展示更多的学校图片,使学生对学校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进而使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篇报告。通过独立探索达到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之后独立成文。

(四)教师导引

写作过程中“支架”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方式是要将争鸣推向合作,产生切实的“化学反应”,让教师创建的“支架”在合作分享中实现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进一步推动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到未来的发展水平。为此,合作分享要抓好三个层级:

1.计划筹备(preparing)层级

学生搜集班级同学对校园设施和活动的改进意见,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6~7人,选一个group leader作报告。在学生交流完以后,要求他们归纳班级同学提出的有效建议,这次的协作是为了收集写作资料。

2.转化推进(transcribing)层级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框架指引下,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按小组推进计划落实,以研讨、座谈、班会等形式进行思想碰撞,汲取别人或其他小组的有益之处,充实自己,也通过头脑风暴充分表达自己及本小组的观点,从而实现螺旋式攀升。

3.不断完善(editing)层级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checklist进行互评。学生之间交换已写的文章,互相阅读对方的文章,再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表按照句型、语法等要素“给同伴打分”[3]44。这时的协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帮助同伴找出不恰当或疏漏的地方,并且为同伴完成最后的修改提出建议。在为同伴提供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习得写作要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推进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3]18的提升。

(五)评估分析

评估阶段是一个重要环节,要评估支架教学所产生的效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否注重同伴与教师的反馈,分析学生是否到达了“最近发展区”,开展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从而为进一步改进“支架”提供参考。对成效的评价涵盖:(1)自我评价;(2)互相评价;(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性建构。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还会进行最终评价。

四、成效及改进方向

从上文的分析及案例来看,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的闪光点基本契合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与提升作用。

(一)有助于转变教育理念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视纸面分数重于成长过程,相对轻视主动性创造,不太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总体上是一种灌输型、输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单向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成了知识的“接收器”,考试答题要符合标准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便归入错误行列。不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更不提倡质疑教师传授的与课本记载的知识。而在支架式教学中,学习不是由教师“制式灌装”,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有方向、有目的地去收集、甄别、分析信息,开动脑筋,大胆质疑,从而自主发现、养成兴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践行新课改“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二)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转型

支架式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如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建立的一个相关模式,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指向“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起步引导,缓步推进,逐步深入。首先,要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分析。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相关‘现有水平’,使其体会到学习的新东西与‘现有水平’存在‘支架’关联”[3]55。其次,修筑“支架”旨在促进 “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靠拢,向“未来发展水平”转变。促进学习者将“现有水平”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之中,这对树立学生自信心大有裨益。最后,“支架”的修筑使学生能够切切实实认清自己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支架式引导下,推动学生学会思考,积极质疑,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脱离“支架”,使新知识慢慢内化为自身的“已有水平”,使学生体验、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受到突破自我带来的成就,进而升华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三)有益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道法传统、尊师重教,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耳提面命,轻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新课改为纠偏又出现另一种现象:过于重视学习西方教育的经验,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轻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支架式教学能够“和谐”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一个契合教学双方的“支点”,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支架”的构筑者与架设者。“支架”有时体现为讲解、示范、演示,有时体现为帮助、引导、指路,有时体现为关心、倾听、释疑,师生间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交流、探讨、磋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推动问题的解决,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相互包容。

总而言之,本文尝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衍生的“支架式”方法,来指导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践行“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精心搭建“支架”,在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推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独立或组团完成自己的写作,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越俎代庖,只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事后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完成一轮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由此可见,支架式教学对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的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高魏婉.过程性写作评估与写作指导[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68-169.

[2]MORAN P R.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CHANDRASEGARAN A.写作过程中的老师介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吴凡.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议论文教学中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施建平)

A Practical Study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among Lower-clas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HUANG Jing-ping
(Shanghai Xinjing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335, China)

As a Structuralist concept,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provides fairly innovative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adhering to this concep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ower-clas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hould build “scaffolds”, create situations, develop group work, provide teacher guidance, and mak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so that the focu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be shifted gradually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and achie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caffolding instruction;English writing;junior middle school;recent development zone

G40

A

1008-7931(2015)04-0105-04

2015-03-01

黄静萍(1975—),女,上海崇明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句型支架英语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典型句型大聚会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翻译误区逐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