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5-04-10蒋思璐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教学

蒋思璐(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蒋思璐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训诂学是基于文献解释需要形成的一门学科,训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够通过追根溯源,避免望文生训,对字词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加深对语文文本的理解。

训诂学;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学是基于文献解释需要形成的一门学科,赵振铎先生在《训诂学纲要》中提到,训诂的意思就是解释语言的意义。就训诂学而言,在解释文献典籍方面,古往今来的学者给我们在今后学习和研究语言文本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指导。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准确客观地解读文本,训诂学中的一些理论思想对现今语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追根溯源,避免望文生训

就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来说,在解释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常常需要对学生不易懂的字、词、句进行详细解说。此时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又或者教材文本注释有误或不够详尽,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容易望文生义或穿凿附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最终误导学生。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点时,以“不求甚解”的态度省略过,这必然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文下册《曹刿论战》中有“齐师败绩”,对“败绩”一词课本注释为“大败”,意思表达大体清楚。但如果说“败”理解为“失败”的话,那么“绩”又从何解释呢?有不少文献将其解释为“功绩”。实际上,“败绩”是先秦常用词,《左传》中就有不少有关战争中“败绩”的记载,如《子鱼论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1]对此盛九畴的《训诂与文言文教学》一书提出:“败”有“坏”意。[2]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认为“败”即“退”字。又“败绩”的“绩”,邯郸淳《三体石经》作籀文的“迹”。对此陆宗达曾说:“凡循道而行谓之‘迹’,如是则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败绩’的‘败’应即‘退’(坏也)字,‘绩’应即‘迹’字。”[3]郭在贻先生在《训诂丛稿》中认为此处 “车子不循轨迹,就要翻车,就是辙乱了。”[4]259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争中,军队对战需要排兵布阵,若兵车不能循道而行甚至翻车,阵形崩溃,作溃逃状,便说明是打了大败仗,这应该是“败绩”一词的原始义。而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车战逐渐退出战争形式,另一方面由于词语的引申作用出现的后起之义,“败绩”一词在沿用中渐渐不再仅指战争中车辆翻覆、阵形溃败,而是由此引申出“大败” “崩坏” “败坏功绩”等义项。如韦庄《秦妇吟》中就有“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5]诗句。柳宗元《梓人传》:“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6]我们所熟知的屈原《离骚》中亦有“恐皇舆之败绩”[7]。据汉代王逸所注,亦可引申理解为“唯恐败坏先王之功。”[8]25

教师若不具备追根溯源的训诂思想,单从表面字义去分析,就容易将《曹刿论战》中“败绩”解释为“丧失功绩”;实际上这里的“绩”应该是“(车)迹”的意思,“功绩”应该是其引申义而非原著中的本意。

汉语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文言文中许多词本身便具备许多义项,对词语本义的探寻,应是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文言文意的重要参照。训诂学是一门追根溯源精神非常强的学科,望文生训也是训诂的忌讳之一。应当看到,在解释文本上训诂学和语文教学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历代学者们在长久的语言研究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也可适当取长补短,在知识传授中秉持追根溯源的精神,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准确。

二、实事求是,避免盲从书本

训诂又称为朴学,最讲究实事求是。训诂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体现在训诂实践中,是既尊重古训,又不一味盲从古训。古代解释文献的著作繁多,针对经学进行注解的辞书更是数不胜数。应该看到的是,尽管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9]251,极力尊崇古义,但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一些文字古义在今天变得艰深难懂,加上后人缺乏对文字古义真正的理解,一些后代学者附庸经学,广引古训,不辨是非,使得辞书注解中仍不免出现注解失误之处,进而以讹传讹,造成错误进一步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针对前人的注疏进行勘误,“实事求是,从语言事实出发,不盲从汉儒”。[10]冯浩菲先生也提出“不崇古,不薄今,不保守,不妄说”[11]的训诂原则。此外,任何时期的语言文字都是社会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特殊时期的烙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分化,一些特殊的方言、古语已经变得不为我们所熟悉。如初中课文《论语十则》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文注释“说通悦的古字,愉快。”[12]现今汉语中“悦”与“乐”为同义词,皆可做“愉快”解,而在原著中实际二者有别。《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3]1062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学记》言:‘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然则朋来,正是学成之验。”[9]4可见后者之“乐”程度更深。这一点南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解释得比较清楚:“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今我师德高,故有朋从远方而来,与我同门,共相讲说,故为可乐也。” “‘悦’之与‘乐’,俱是欢欣,在心常等而貌迹有殊,悦则心多貌少,乐则心貌俱多。所以然者,向得讲习,在我自得于怀抱,故心多曰‘悦’。今朋友讲说,义味相交,德音往复,形彰在外,故心貌俱多,曰‘乐’也。”[14]古人在训诂中注重实事求是,从孔子的治学态度和政治理想出发,于细微处见功夫。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借助许多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来解析文本。一方面现今市场上的教辅众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查阅古书时对象又比较单一,常将《说文》等奉为圭臬,援引时有错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当今中学语文教材中,即使课本注释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尤其文言文中牵涉到的古代注释典籍繁多,常令读者不知所云。郭在贻《训诂丛稿》中就对语文课本中古诗注释作出许多勘误论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具备实事求是精神,多涉猎训诂书籍,以科学的方法理论,从文本实际出发,避免盲从注释、古书和教辅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懂的知识点,包括方言词、古今词、通假字等,更需要结合结合一些训诂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学生透彻理解。

三、运用训诂方法,准确解析文本

运用一些训诂方法,有助于我们准确解析文本。就文言文字词来说,字词解析主要还是从形、音、义三方面入手,由于古代字词在三者上的约定关系与现今有很大不同,可以借助训诂的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一)分析字形,以形索义,通过形训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形训,即以形索义,通过分析汉字结构来解析字义,是训诂中常用的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少汉字演变发展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基础。通过许慎的“六书说”,我们知道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行声字等大都可以以形索义。采用以形索义的方法,不仅能够探求字的本义,理解词义的演变,分辨字义字形,为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有很大作用。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课文中有“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15]19句,课文中对“比”的解释为“并、列”。实际上,“比”的本义就是“比邻,相靠近”。“比”是会意字,《说文》中古文字形为,小篆字形为,从字形分析不难发现,“比”字形为二人紧挨在一起,本义就是“并列,靠近”。成语“天涯若比邻”就是取得这个意思。今天用的“比较”是这个字的引申义。再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奉樊於期头函”[15]20其中“奉”解释为两手捧着,此意不难理解。但如果结合训诂知识,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奉”是形声字,从战国文字来看应写作,“奉”字初文“从,丰声”,表示捧承之义,本义是左右两只手,秦文字累增“手”旁,变成了,更加形象。《说文》中收录的字体与此一致,释为“奉,承也,从手,从,丰声”。[21]185-186可以看出,今行的楷体“奉”下部的“”形式“手”旁的隶定,知道了“奉”字中这个表意部件的具体含义,可以加深对字体释义的理解。单从字形分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土为尘”“ 羊大为美”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分析读音,因声求义,借助声训准确判读文意

声训,即因声求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正如王念孙所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16]从语言音义的联系上来探求字义及其演变过程,是适用范围非常广的训诂方法。通过因声求义,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上住”句,“虾蟆陵”文中仅解释为“长安城东南”[17]。这个地名大家非常陌生,具体位置和名称由来也不得而知。实际上参考同时代资料,唐朝李肇《唐国史补》中就有详细记载:“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人讹之为虾蟆。”[18]这个地方原来是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墓地,其门人骑马经过都要下马表示敬意,因而把这里叫做下马陵,文中这里是音转成了虾蟆陵。音转现象一般是发生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之间,而从今天的读音来看,“虾(há)”和“下(xià)”还是区分比较明显的,要解释这种音转现象,就要用到一些音韵学的常识:在中古音系统里,“虾(há)”和“下(xià)”同属为匣纽,且在上古音中同属于一个鱼部,发音部位和方法相似,出现音转情况就能说得通了。

除了解释音转现象,声训方法可以运用到的地方还有很多,根据右文说,汉字中有许多文字的部件是可以兼表音义的,如“帷”的声符正是借用异体字“帏”的声符“韦”来表意,表四方围起来的幕布,有“包围,封闭”之意,由此同声旁的“唯” “惟” “维”“围”等字在此基础上就比较便于理解了,这里不再赘述。

(三)参考注解,据文正义,运用义训合理解释文意

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仅“分析语言本身所表示的意义”[19],这种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就叫义训。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解释为“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错,通措,措施。”[20]18按照原文翻译,“错”解释为“措施”,似有不通之处。错,形声字,《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段玉裁注:“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置也。”[21]1226这里“错”通假为“措”。措,形声字,从手,昔声。《说文》:“措,置也。”段玉裁注:“置者赦也,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21]1040“措”的本义是“放下”,如《庄子•田子方》:“措杯水其肘上。”[22]“措”见于文献中也多用作动词,如《后汉书•何进传》:“诸常侍小黄门皆谒进谢罪,惟所措置。”[23]这里“措”解释为“安置,安放”。《礼记•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13]1447这里“措”是“施行,运用”的意思。再如《易•系辞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24]这里引申为“废置,废弃。”

“措”本身是动词,引申义也多为动词性,课文中此处“错”与“措”既然互通,“错”也应该作动词。而课文注释中将其解释为“措施”,作名词用,那么原文对照翻译就该是“违背规矩和改变措施”,这里的“而”字应该作并列连词用,从字面解释读来语意重复似有不通之处。实际上,从《离骚》原文中遗留下来的成语“偭规错矩”给了我们提示,王逸注:“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改,更也。错,置也。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皆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8]39这里可以看出,“错”字在原文中应该作动词用,“措,置也”,“错”与“措”此处互通,根据段注,这里应该取其“废置,废弃”之意。“错”为动词的话,“而”连词应该表示递进关系,从原文来看“偭规矩而改错。”应该是从押韵的角度做了宾语前置的语序调整,《离骚》是隔句押韵,这里“错”为清纽,铎部,暮韵,下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0]18,“渡”同属铎部,暮韵。原文可译为“违背并且改变废弃了规矩。”

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除了参考注释外,解析文言字词的意义必然不能同文章内容和语言环境相脱离,这种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探究词义的方法称之为随文谋义,亦称为文训。根据宋子然先生的解释,文训的主要途径包括“互文见义” “异文比较” “文内自注”[25]等。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木兰诗》中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6]句,此为对句互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百战”与“十年”互文,应解释为将军与壮士们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拆开之后就不易理解。又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20]24中“暂”字的理解,历来多释为与原文中“卿但暂还家”和“且暂还家去”的“暂”字同义,为“暂时,暂且”之意。结合语境分析,此处似有不够贴切之处。《广雅•释诂》:“暂,猝也。”[27]《说文》曰“暂,不久也,从日斩声。”段注:“暂,引申为凡猝乍之称。”[21]537“猝乍”有“突然,疾速”之意,郭在贻先生根据文中语境分析得比较全面:“这个暂不是暂时,暂且之意,而是极速的意思……意谓府吏听说新妇将改嫁他人之后,心情愤怒而焦灼,赶忙向官府告假而极速归去。暂字训为急速,足见其心情焦灼与行动匆剧,若训为暂时,这诗便呆板平滞,毫无意趣了。”[4]186义训的方法比较灵活多样,有时还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来释义。如我们所熟用的“左” “右”两字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就有不同的内涵和地位,“春秋以前一般朝官尚左……战国两汉时期尚右而卑左。”[28]《史记》中“右职”指的是高位,而“左职”则是地位较低的官。《廉颇蔺相如传》廉颇就因为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而心生不满,由此引出负荆请罪的故事。受这种文化涵义的影响,“左”又进一步引申出降职(左迁)、不正(旁门左道)等之义,此种用法亦多见于古诗中。

训诂学的理论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详细列举。可以明确的是,训诂的一些思想和方法都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照,通过掌握训诂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解析文本。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研究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对于改善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提升师生古文素养,推进新课改进程乃至提高语文教育水平,都是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01.

[2]盛九畴.训诂与文言文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3]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98.

[4]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05.

[6]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05.

[7]屈原.楚辞[M].林家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5.

[8]王逸.章句[M].洪兴祖,补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9]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郭明道.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4):31-34.

[11]冯浩菲.中国训诂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567-568.

[12]顾振彪.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

[1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何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

[15]袁行霈.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6]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17]袁行霈.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1.

[18]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9.

[19]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32.

[20]袁行霈.语文: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1]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徐惟慎,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2]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73.

[23]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3:2250.

[2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2.

[25]宋子然.训诂理论与应用[M].成都:巴蜀书社,2002:188-191. [26]顾振彪.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5.

[27]徐复.广雅诂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80.

[28]毛元晶.汉字“左” “右”的文化变迁[J].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17-19.

(责任编辑:施建平)

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emantic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JIANG Si-lu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Based on the need of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emantics has deve loped into a discipline, and som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exegetical study can be used in Chinese teaching, which by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s, can avoid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deep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exts.

Chinese traditional semantics;meaning interpretaton by glyph;meaning interpretaton by pronunciation;meaning interpretaton by context

H13

A

1008-7931(2015)04-0101-04

2015-05-14

蒋思璐(1989—),女,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与词汇。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教学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