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意识探析

2015-04-10陈曙娟王东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学术期刊岗位

陈曙娟,王东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社,江苏 南京 211168)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意识探析

陈曙娟,王东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社,江苏 南京 211168)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学术期刊正面临着专业化、数字化转型,这对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岗位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面对期刊的转型,作为知识加工和传播者的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职业情感、技术手段和思想意识上做好适应新挑战的准备,以便在为传播学术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

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编辑;知识分子;岗位

一、研究现状及背景

当前,媒体融合已成为编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14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全国各地期刊界纷纷举办以媒体融合为主题的论坛。至今,已正式发表的以媒体融合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达3 000多篇,可谓成果丰硕。现代信息技术使媒体融合从新闻学中的假设变成了行业大趋势。媒体融合作为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指通过整合传统的纸质报刊、电视、广播媒体与新兴的互联网甚至手机、楼宇电视、户外LED的传播样态,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衍生出能及时满足大众信息消费需求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当丰富的产品[1]。

目前传统媒体面临来自新兴媒体的包括内容创新、阅读需求、技术环境、竞争主体变化等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快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数字媒体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例如,在美国,学术期刊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期刊,其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有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在线出版不再受篇幅限制,选题更加自由、灵活,有利于及时捕捉热点,拓展报道领域[2]。因此,只有坚持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明确自身的岗位与角色,真正做到传承文化、引导舆论,这是值得每一个期刊编辑思索的命题。

二、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内涵

(一)知识分子岗位意识

对学术期刊编辑岗位内涵的探讨可以从知识分子岗位意识谈起。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本文认同美国社会学家席尔斯的说法,即“知识分子就是在社会那些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理解的人”[3]。换言之,所谓知识分子就是教授、专家、编辑、自由撰稿人、传媒从业人员等那些从事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的人。知识和精神上的富足和似乎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他们显得与众不同,作家、学者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而学术期刊编辑兼具学者和编辑的特征,也具备知识分子的特点。

知识分子岗位意识,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常被用于一些个案研究,形诸于文的有陈思和、邵宁宁的《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张翼的《报告文学发展需要作家的岗位意识——对几位报告文学理论家的采访》、陈思和的《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知堂文集〉》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陈思和先生就提出岗位是理智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于主流文化之中确认的工作场所的观点,这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陈思和先生将现代知识分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广场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种是岗位型的知识分子,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虽然也有岗位,但是发挥的是广场上的能量,是能够呼唤、代表良知的力量,后者则把自己限定在一个非常具体的专业领域,一个民间岗位[4]。民间,是指一种既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5]。教育、出版等民间岗位在文化的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时候更有建设性意义[6]。历史上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知识分子,在著述或教育上取得了成就,在出版事业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编辑从事精神产品的传播工作,属于知识分子专利的行业,其所在岗位是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安身立命之地[7]。

(二)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性质

知识分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文理想,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借助于著述、教育和出版等工作形式。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学术期刊编辑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学术出版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专业领域发挥应有的价值。然而,有关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性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公开发表的有王中峰的《编辑的岗位意识》、许成安的《期刊发展、编辑岗位特征及编辑工作要求—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牧仁的《论新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社会功能与要求》等寥寥几篇,论述了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岗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当下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性质的研究,既要考虑编辑的素养,也要考虑市场经济与媒体融合背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等因素。21世纪,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不能忽视时代发展的要求。将观察视角从时代大背景转移到具体工作环境,特别是新闻出版工作中,我们便会发现,媒体融合作为一个行业发展趋势引起了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变化。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实现学术成果传播以促进社会进步,必须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这便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新内涵。岗位内涵发生变化,对在岗人员同样也会有新的要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读者、市场对学术出版在内容编辑、原生广告、程序数据、平台渠道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主动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迎接新的挑战。面对行业转型、岗位要求的变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出版人又该如何自处?正如20世纪初我国出版人为适应现代印刷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了集体转型,21世纪初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出版人同样需要为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再一次进行集体转型。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岗位要求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不仅有助于个人之间的交流,而且加强了各行各业的宣传效果,学术期刊编辑岗位已不再囿于纸媒形式的文字编辑岗位,而应刷新人们的观念,以音频、视频等形式交融的电子学术期刊模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更快捷地传播学术信息。比如,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学术期刊编辑应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及时开通“订阅号”,将学术前沿动态呈现在读者的手机屏幕上。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内涵拓展了,期刊编辑需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岗位的发展,努力适应新的挑战。为此,期刊编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现代化编辑水平

前面说过,工作岗位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是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存在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存在与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比传统纸媒环境下要复杂得多,只有掌握现代化编辑技能和手段,提高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编辑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成就学术出版事业。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除了文字之外,还应包括图片、声音、图像等,与此相对应,他们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除了新闻传播学、文字表达能力及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应该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因此,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是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编辑岗位提出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增强文化担当意识

今天的读者已然被多元媒体所包围,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可能被同时使用,这就意味着读者随时随地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在这种背景下,读者或是理性对待各种信息冲突,表现出具备判断、筛选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或是被动、机械地全盘接受,茫然、困惑地淹没于各种信息的海洋中。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勇于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好学术传播的把关人。任何现代化手段下的传播模式在内容上的要求都不会比传统纸质期刊宽松,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坚守学术理想,增强文化忧患和担当意识,承担起文化传播和建设的神圣使命。

(三)克服职业倦怠感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选择、传播和积累的创造性精神生产活动,这一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活动。学术期刊编辑尽管在从事本职业初期一般都会油然而生“非此不可”的职业感,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没有生机甚至枯燥的文字,很容易产生倦怠感。[8]

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职业中,学术期刊编辑也同样面临这一困扰。在世界范围内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组织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按照职业倦怠程度从高往低排序,编辑排在前10名。[9]尽管编辑工作从理论上说是传承文化的崇高岗位,然而实际工作却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克服职业倦怠,以旺盛的工作热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去迎接媒体融合的挑战。提高现代化编辑水平和增强文化担当意识均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拓展了学术期刊编辑岗位的内涵,更新了学术期刊的编辑手段,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形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21世纪的人们主要采用碎片化阅读方式。与传统书刊相比较,网络和手机更有利于人们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人们曾经对碎片化阅读有一种误解,认为碎片化阅读只能提供浅层次的快餐文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方式的研究。学术期刊作为小众媒体,如果故步自封,依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纸质期刊形式传播,其生存能力使人堪忧。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充分认识媒体融合对岗位的深刻影响,针对岗位转型的需求,提高现代化编辑能力、增强文化担当意识、克服职业倦怠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21世纪的学术出版和文化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1]董小玉.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建构[J].新闻大学,2008(2):26-30.

[2]石应江,齐国翠,李哲.美国数字化出版侧记[J].编辑学报,2014,26(5):506-509.

[3]许纪霖.另一种启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6.

[4]陈思和,邵宁宁.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2):55-62.

[5]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5):1-9.

[6]王晓明,陈思和.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J].文艺争鸣,1997(2):30-36.

[7]陈思和.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44-49.

[8]陈思和.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J].社会科学,2003(1):103-112.

[9]李广宇.走出倦怠是从容——试论编辑职业倦怠的现状、压力源解析及消解[J].出版发行研究,2007(3):27-30.

(责任编辑:宋现山)

Study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Job Positions in the Setting of Media Convergence

CHEN Shu-juan, WANG Dong-xia
(Periodical Press,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China)

Due to the current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face up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which brings about new demands for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must rely on the editor responsibilities. As journals are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 editors, who process and spread knowledge, should be prepared to accept new challenges from the aspects of vocational feelings, techniques and consciousness, so that the editors can contribute to spreading academics and realize their cultural ambitions.

media convergence;academic journals;editors;intellectuals;job positions

G230

A

1008-7931(2015)04-0062-03

2015-04-07

江苏省期刊协会立项课题(2014JSQKB008)

陈曙娟(1981—),女,江苏东台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学;王东霞(1978—),女,山西临汾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学。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学术期刊岗位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