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5-04-07李秀娟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学生

李秀娟

摘要: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可见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摆在我们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成功地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道出了育人的时间之久,更诠释了育人的不易。我想,这其中的“不易”绝非作为师者授业解惑的辛劳,而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行的艰辛。“传道”二字居首,足以证明古人“重德修身”的教子理念。作为教师,我们不但教书,更要育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赋予了神圣的育人使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着眼于备课——找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点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树立报效祖国的、有人文关怀的、有环境保护教育的、有热爱家乡的、有励志的。这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教育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找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点,然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在备课中要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准绳,以教材范例为依托,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学“山水风情”板块中《桂林山水》一文和“壮丽的山河”板块中《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时,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在教学《看不见的爱》《地震中的父与子》《圣诞老人的礼物》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教育;在综合性实践活动“走进家乡”一课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长歌行》和《匆匆》又是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范文。还有很多课文是从其他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自信、美好的追求等思想道德教育的。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不管哪一篇课文,只有教师备课中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不要忘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侧重于方法——落实思想道德教育

1.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与朗读相结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教师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会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心灵启迪,受到情感熏陶。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为此,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试图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学儿童诗《妈妈的爱》时,我为学生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文本,被深深的母爱所打动,然后联系生活交流雨天时、夏日的夜晚母亲是怎样做的,再谈一谈对母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让母爱得到升华,最后仿写诗歌,感受母爱也水到渠成。《画鸡蛋》一文讲述了达芬奇小时候刻苦练习画鸡蛋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范本。教学本文时,我找准朗读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朗读时我抓住“总是”“一只又一只”“一天又一天”这几处关键词,反复朗读,主要是师生接读,教师引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这几个词背后的含义,理解贝多芬学画时付出的辛劳。为此,学生自然明白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明白,读是培养语感,获得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再生动的说教也不如带领学生慢慢地读、静静地读、细细地读。让思想教育润物无声。

2.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披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夏季的傍晚,一位母亲陪伴双目失明的儿子打弹弓,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儿子终于打碎了立在地上的一个玻璃瓶。故事朴实平谈无奇,却蕴含着深沉伟大的母爱。文中两处详细描写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教学时,我抓住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反复读,然后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微笑、轻轻、安详这几个词,再次让学生抓住这几个词感悟母亲的慈祥与伟大。文章结尾一句“我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玻璃碎裂声。”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我以此为契机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我转过身去,我看见男孩————;我看见母亲————;我走上前去————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再一次被伟大的母亲所感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追忆起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学生一边谈母爱,一边哭泣,为此,感恩母爱的情感水到渠成。

3.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

学生天性爱动,喜欢动手,喜欢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总是设计一些动手做一做,出门走一走,用口问一问的活动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走进家乡”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走出家门,去调查访问,拿起画板画一画、拿起相機照一照、将收获谈一谈。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眼界大为开阔,收获了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走进名人”板块的学习中,我让学生阅读了有关名人的书籍,制作名人卡片、召开了“走进名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时刻以名人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此外,我还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三、延展于课下——深化思想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们的教师不要局限于为了完成每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流于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在立足于课内的同时,更要延展与课下,让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将理念与学生实际行动相结合,建立评价保障制度。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纳入到课上,开展讨论、交流、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明辨是非,让思想道德教育的种子真正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我们才不愧人师。才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虽然语文教材充满了德育素材,但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所以,我认为教学中还是要切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能涉及到我们就延伸讲讲,若没有切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标.

[2]王成俊.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6(10):144-145.

[3]王秀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C版,2013,12(15):190-191.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小学语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