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15-04-07周静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历史教学价值观

周静

摘要:《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有如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可见在现代教育教學中,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但是从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或者是难以理解的史料堆积,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造成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历史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作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将培养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素养放在首位,这就真正是回归了历史教育的本质。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一、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也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国之栋梁成长的道德保证。

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在教案中虽然设计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时间紧,迫于考试压力,于是割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殊不知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正确的知识,乃至一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教会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只重视“授业”,而忽视“传道”,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历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能力。所以这一时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一些不良的思潮会冲击中学生的意志和行动,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所谓“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

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人格魅力及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客观、公正的下结论,不应以个人感情和自己的喜好逞“一家之言”,特别是在政治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不应误导学生,更不应传递给学生不正确的东西。

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老师给学生传递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古讽今,“今师异道,人异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越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非议法令,一听说有新政策出台,就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标新立异,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不仅在课下甚至是课堂上任意评论国家领导人,批评政治制度,发牢骚,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放大,只盯住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阴暗面,以偏概全,对国家制度全面否定。殊不知一个富有秩序和充满希望的社会,不能没有明辨是非的荣辱观和引领风尚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张扬个性也不能违背道德底线,这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缺乏认同感,甚至仇视社会,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

所以教师应注意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对情感态度的自我调控,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等情感素质,抱定自己的理智信念,不要被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所影响,端正价值观、灌输真思想、传播正能量,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三、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课也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具有大量生动的情感教育素材,并且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结合时代背景,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应注意切忌平铺直叙,生搬硬套的灌输,应注意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例如,讲到谭嗣同为变法维新放弃逃跑的机会,甘愿赴死时,引导学生讨论他的牺牲是否值得。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问题,得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结论,充分体会“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境和谭嗣同为唤醒国人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寻求救国道路的苦心。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事例和先进人物的光辉业绩,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佩民族英雄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沿袭下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远离现实,脱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过去的事情,觉得学习历史没有用。殊不知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说到底是为现实服务的。所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例如,讲到《改革开放》一课时,布置学生回家做调查,采访家里有亲身经历的长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收集一些家里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觉历史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学生通过调查和采访也拉近了与家人的距离,知道了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加深了对家人的了解,增进了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明白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情感。

总之,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利用丰富的历史素材,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今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历史教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2016年重庆中考语文试卷简评
高中体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