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研讨课程”教学模式之初探

2015-04-07米曾真王先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米曾真 王先全

摘要: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新颖并且相对轻松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开拓学术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塑造创新精神等有着积极意义。从国外新生研讨课程的起源、背景出发,介绍了该门课程在国内研究型高校的典型应用。接着,从内容、对象、目标及考核4个方面对课程范式进行了全面归纳。最后,指出了现阶段的不足,从课堂搭建、考核方式、政策指引3个方面入手,将国外成熟的教育体系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程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新生研讨课程(freshmen seminar program)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多元化教学,多采用小组讨论,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等方式。其教学模式无论在授课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手段等诸多方面皆与惯常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这些课程多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新颖并且相对轻松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认知度,加强了学术意识,同时对新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

一、新生研讨课程的背景

早在1959年即尝试性的开设新生专题讨论课程,至今仍未间断,且开课量逐年增加并愈趋重要,其目的在于发展活化大一生活之课程。当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最需要与大学教师有所接触,透过创新、有趣的课程设计,制造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空间,师生间发展亦师亦友的关系,陪伴学生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以哈佛大学为例,早在1959年即尝试性的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当年开设的缘由是因为教育政策委员会希望改革大一课程,许多委员都不约而同认为,大一新生需要更多与教师接触的经验。于是,委员会决定以实验性质的方式开设新生专题课程,这类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强化大一学生智识上的经验(intellectual experience),教学法则采取专题讨论的形式。这项实验课程在当时获得了正面评价,对于教师而言,新生专题重燃他们的教学热情;对于学生而言,来自教师的关怀,而非成绩的威胁,使得他们有动机追求更好的表现。2000年,哈佛大学校园内开始酝酿增设新生专题,这个想法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讨论是否将新生专题学分列为必修学分。目前,全美大约90%的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新生研讨课程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程在欧美知名大学已行之多年。90年代末,台湾的各知名高校逐渐开设这类课程,包括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及东华大学等。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课程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后,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少数“985”院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

台湾大学:台湾大学是大中华地区第一所开办新生研讨课程的高校,其从1997年开始开设新生专题课程,针对大一新生开授专题讨论课程,让本校的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之际,即能在教授的引导下,进入不同于高中时代的学习殿堂,体验大学的“自由主义学风”(傅斯年),为未来的自主学习之路开启一道门。台大学参考国外知名大学的作法,自1997年度开始开设新生专题课程,共开设33门课,每门课2学分。开课主题包括:爱情练习曲、科学之路、宇宙中的寂寞心灵、预约美丽人生、大学学习与自我探索、数学模式与科学研究等多样化的题目;授课教师都是台大资深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

清华大学:2003年11月,清华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出新生研讨课这种新课型。首批开出的31门新生研讨课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都是由学术造诣颇深的知名教授开设。它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成为学生在网上选修最热门的课程。近年来,清华致力于构建研究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倡导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的研究型教学范式。为此,学校大力推行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精品课程,加大学生转系力度等措施。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師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选课人数上,每门新生研讨课原则上不超过15人。新生不限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与“名师”一起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

重庆大学:为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讨课》,2010年10月,重庆大学召开了《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研讨会。学校希望通过建设这类课程,使新生入学后便直面大师,尽快融入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同时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享、共生。

三、新生研讨课程的范式

1.授课内容。课程由授课教师自由设计课程主题及内容,不受所属系所专业领域之限制,采用小班制的教学研讨,人数大约在10~30人之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教师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的总结,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不是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基本做到依托经典,追踪前沿,少有固定教材。任课教师由热爱本科教学、学术造诣较高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校鼓励教师开设不同于本专业领域的课程,也鼓励学生选修非主修领域的课。开课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从中规中矩的学术领域,例如:如何思考和解答李约瑟难题、生物医学制造与人工器官,到与时事相关的议题,例如:现代中日关系、全球天然气发展与展望。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领域的课程,例如:DNA与iPod的相似处、药学、化学山海经、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会。当然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题目,例如:崂山道士穿墙的咒语是真的吗?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穿越长城是怎么回事?

2.选课对象:所有的大一新生。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都要求提交简短的申请短文(short essay),说明自己对于该课程的兴趣,以及这门课与自身学术兴趣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会针对短文的内容来决定学生名单。短文除了提供教师选择学生的准则之外,事先阅读这些资料,也能帮助授课教师对每位修课学生有基本了解,能够更快打破师生之间的藩篱。

3.教学目标。使新生体验一种全新的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实现名师与新生的对话,架设教授与新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缩短新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综合培养和训练。

4.考核方式。与为使学生在没有分数压力的环境里尽情学习,因此新生专题课程通常没有考试,成绩评量方式根据学生课堂参与、书面或口头报告为原则。评分方式也通常为通过或不通过/满意或不满意表示(pass or not pass /satisfactory or unsatisfactory)。

四、新生研讨课程的启示

1.强调对话。包括学生与“大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家”是指本校的经验丰富的教授、导师。通过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式的交互,引导大一新生从容地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课程是以分享、讨论为主的对话式教学,让心中的想法可以大声说出,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确、大部分的课程并无与同学互动,也无法这么贴近教授,新生研讨课程多元的课程主题吸引来自全校不同学院的新生选修,亦创造了不同领域学生间交流的机会。

2.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以教材为中心的结构式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明确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并不一定真正发现人类未知的什么,主要模仿发现者的思维路线——即发现路线,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新生研讨课程为新生提供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鼓励新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交流,启发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新生研讨课程的探索

1.搭建“雅俗共赏”型研讨课堂。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国外的新生研讨课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博导、教授亲自授课,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让新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即为“雅”。但是,国内更多的二本院校、专职院校是以培养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不仅要让大量的教授走上讲台,也應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让教育管理岗位、科研院所、甚至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介入课堂,使新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熟悉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对校园外的工程应用有所了解,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此乃“俗”。做到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两者和而不同,使新生研讨课既成为新生探索学术前沿的桥梁,又能够顺利帮助新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2.创造“海纳百川”的考核方式。对于研讨课的授课教师的考核,要体现政策倾斜,扶持其发展,从本堂课的教学工作量、课时酬劳、课程建设经费、教学质量考核等指标入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反映教师的业绩和贡献。对于选修此类课程的学生的考核,亦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考核手段,比如增设随堂测试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测试活动,这种测试活动不需要学生做什么准备,随时可以进行,然而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却是巨大。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上课时候的主观能动性,课前准备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着眼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提供“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强大的社会支持密不可分。美国的教育部门专门为新生研讨课的建设成立了新生经验及转型期大学生的国家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s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该中心的使命为支援学生学习以及帮助学生成功过渡至大学。除了通过发行期刊、书本、电子报等研究资源外,该中心还每年主办新生经验国际会议及新生研讨课程领导讲习会。我国的新生研讨课程要得到发展也需要外部政策保障,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边缘化。现在的新生研讨课程多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显得比较异类,因此,有必要改革甚至探索一些新的排课模式,出台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徐小军,潘存云,张湘.高校本科“新生研讨课”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研究[J].教师,2014,(23):101.

[2]江芳,王连军,谢慧芳,等.高校新生研讨课环境问题的案例教学实践[J].大学教育,2014,(12):87-88.

[3]米曾真,丛超.高等教育教学中“多媒体”与“人”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9):75-76.

[4]郭海燕,李静.普通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5):93-96.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