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问题,大学问

2015-04-07李红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提问整合信息技术

李红梅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及学生特点,找到更恰当的整合点,使白板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教材,备媒体,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更宽、更广的空间里思考、学习。在媒体的帮助下,我们教育者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不能被信息技术所累,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需要,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使之优势尽情发挥。不断地进行调整,转变教师的认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大到教学设计,小到每个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斟酌、改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堂教学 提问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介构成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兴趣,在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再先进的技术也应该为课程服务,所以语文教师该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得我准备了一节白板公开课《放飞蜻蜓》,在仔细分析文本后,我找到两条主线:蜻蜓有什么特点?陶行知是怎样的人?

利用白板技术,我处理了第一条线索,也是本文重点:蜻蜓有什么特点?首先,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收集的资料,汇报蜻蜓知识并进行探究学习。其次,利用白板设计词语库,让学生通过白板容器、拖拽功能,选词语填表格,清晰快捷地整合了文本资源。再次,利用白板的聚光灯、放大、区域快照、透镜、播放视频等功能,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特点,落实情感目标,突出本课重点。在白板技术的帮助下,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带着喜不自胜的心情,我领学生们探究本课的难点:陶行知的为人。我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陶先生动作、神态的词和短语,并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读完了课文,我迫不及待地想听到学生对陶先生为人的认识。当我满怀期待地问:“谁来说说你认为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和我的期待相悖的是,并没有太多的孩子举手。第一个孩子说:“我从‘抚摸着感受到他平易近人。”我注视着她,渴望她说出原因或其他什么,可是她“坦然”地注视着我。我只能说:“多亲切的陶先生啊!你能把他的那份亲切读出来么?”她读了读句子并没有什么感情。其他的孩子举手了,我满怀信心地叫起另一个学生,因为他是班里表达能力最好的孩子。他说:“‘拉著孩子们坐在田埂上的‘拉着也表现他的亲切。”“你读文真细心,说的真好!你还想说点什么?”然后又是沉默。我也只得说:“你能亲切地读一读吗?”

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就只限于读词,说简短的感受,学生们的思考有局限性,难点处理得不透。

在反复思考和修改后,我改变了问题,又做了一次试讲:“仔细读读课文,画出对陶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他是怎样一个人?有感触的词可以圈出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我利用白板小纸条的功能,把问题出示在课件上。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当学生在白板上用横线画出句子,用圈勾画出对其有感触的词时,我就知道,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我指着学生在白板上画的句子: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这翆珍的头……“这句话是谁画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那个孩子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特别慈祥,对孩子们很亲切。我从‘慈爱的抚摸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特别好。”然后,我又抓住了他用个红笔圈画的“慈爱的抚摸”,说:“这动作谁来做一做?”学生有的摸着自己的同桌,有的学着妈妈的表情摸着自己的手臂……每个学生眼里都充满了爱意。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再谈谈被抚摸的感受。看到学生们都理解了这一动作,我总结:“陶先生对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特别和蔼可亲。给我们亲人、朋友一样的温暖。”在学生们的注视下我在这句话的旁边用白板笔写下:亲切。

接着我指着“陶先生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这句问:“这句是谁找到的?你能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吗?”孩子不假思索地说:“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爱心。他是有爱心的人。我是从‘小心这个词感受到的。如果他没爱心不会对这只小蜻蜓这么温柔。”在他精彩表述的鼓励下,又有几个孩子说了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老师的过多引导,学生们通过词句把陶先生这一特点总结得很好。于是,我提起白板笔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下了孩子们给的答案:“爱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感受陶行知对这小生命的爱心。”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小心”读的很轻很轻。在他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他们不但感受到了陶先生的爱心,也学习到了那份“爱心”。

……

在学生分析句子和词语的过程中,学生们圈画的句、词,老师的板书都呈现在了白板上。

这时我总结:“同学们看,圈点勾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读书就要留下这样思考的痕迹。”

探究问题改变了,条件放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在白板上“圈点勾画”,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出学生们的感受并写在句子旁边,整个品读人物的思考过程,就样清晰地呈现出来。

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一个问题的改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之前太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过多的关注它功能的挖掘,而忽略了它的本质和作用是为课堂服务;我之前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实现,过多关注学生探究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内容和细节。在我潜下心来研究教材和学生后,改变了一个探究问题,这不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空间,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寻找到了更恰当的整合点,使白板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教材,备媒体,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更宽、更广的空间里思考、学习。

在媒体的帮助下,我们教育者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不能被信息技术所累,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需要,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使之优势尽情发挥。不断地进行调整,转变教师的认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大到教学设计,小到每个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斟酌、改进。

猜你喜欢

提问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