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自主探究

2015-04-07李国瑾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问题意识学生

李国瑾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究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学生 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参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营造“问”的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首先从根本上要转变“中心”“权威”观念,转变角色,放下架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学生中树立好“问”的良好风尚,对于大胆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对于提出启发思维、适于探究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对于超出所学知识范围或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讲明原因,能在课后解决的必须及时予以解答,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学生座位与讲台对峙的布局,教师要融入学生,扮演学生合作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创设出多样的合作探究模式,师生平等对话,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无所顾忌参与争辩,参与讨论,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二、激发“问”的思维

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切忌照本宣科,“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这些看似活跃课堂气氛,实则无任何意义的问题以及学生能齐声回答的问题,都不是好问题,学生的思维效率极低。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设计。设计思路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侧重于问题的表述和现状;“为什么”侧重于造成问题的原因和由于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怎么办”重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进而有话敢说,有话能说。

三、教给“问”的方法

1.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首先,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学生亲历的事物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方法。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教师要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提出问题,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提出层出不穷。如在观察生物结构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结构有什么生理作用,引导学生联想这个结构有没有可能损坏,损坏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2.教会学生分析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首先要教给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从已学过的知识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其次,教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个性化认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要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因为情不自禁地发出来的见解,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他们提问题的勇气。

3.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地猜想、推测、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首先,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有条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为下一步学生动手验证奠定基础。

其次,运用不同方法验证猜想。任何一种猜想都要通过“验证”这一环节,在验证猜想时,学生应该运用观察、實验、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辅以画图、计算、拼搭等操作方式来进行验证。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想、看、操作、争论、概括等形式,找到问题本质,渗透解决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则是“旁观指导者”。有时教师可能会提出或回答一些问题,使学生反思过程。如果学生在此活动中被导向错误的方向,教师可暂不作干预,因为失策恰恰代表着学习的机会,而且会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题材,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主动生成,获得从事研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四、养成“问”的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养成“问”的习惯,就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遇事问,时时问,在问中求证,问中提高,在问中更好的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永葆质疑、求证、探索的强烈欲望,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问题意识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