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历史发展探讨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2015-04-07樊子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新变化高等教育大学

樊子瑜

摘要:大学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数千年甚至更长的发展历史,大学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因为地域、文化等的不同,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大学形态和民族特色,东西方大学也因此各具特色。大学发展至今,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大学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出发,探讨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关键词:大学 高等教育 新变化

无论是文化亦或组织机构都有其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大学也是如此。大学是思想交流、知识传授的机构,大学的教育一般而言便称为高等教育,与小学中学的教育相对应。可以说人类有了思想的传承开始便有了大学的影子,而后设立的类似于学堂机构便可以看成是大学的雏形。本文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总结大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并对我国的大学发展历史和西方的大学发展历史作对比。第二个部分是从大学发展历史中探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

一、发展历史

1.我国大学发展历史

我国大学的发展分为古典大学和近代大学两个部分。古典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千年,历史可谓久远。我国的古典大学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孕育时期,有的学者将夏、商、周到汉武帝时期的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分为孕育期,即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40年,这一时期的大学与传统意义上讲的大学有所差距,仅仅可以看成是大学的雏形或是基础。第二个时期是古典大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朝末年,其标志是汉武帝建立的太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教育是为了给政府培养人才。我国近代大学的发展从清朝末年开始,标志是189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而将大学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教育目标的是1912年之后蔡元培管理的北京大学。

2.西方大学发展历史

西方古典大学的发展也分为古典和近代两个阶段,古典大学的孕育是公元前387年的古希腊,其代表是柏拉图学园,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除去学园,还有部门的博物馆也是以大学的形式进行教学。第二个时期是公元12世纪到19世纪,转折点为19世纪的柏林大学的成立。西方近代大学就以柏林大学的成立为标志,此后西方便进入了近代大学阶段。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主要是新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渗透。

二、新变化

1.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大学发展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最初的单一变为技术与管理并重,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迫使高校教育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高校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就必须要向多元化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唯有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之后才会有社会经济团体支持高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教学理念由重知识积累向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转变

古典大学教学的理念就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也是单纯学习知识。即便是近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对大学的教育依旧是重视知识而非能力与素质。教学过程分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部分,而在许多大学之中依然考虑的是“传道”而非“授业”与“解惑”。而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通过其他的方式会更简单更快捷,其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等。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是从西方开始的,美国和英国最先通过各类改革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注重知识教育。这一改革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对教学理念进行改变,主要内容包括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不分专业,将学生统一起来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文理的基础,之后再根据学生所学的情况和个人兴趣来进行分专业,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性就能够得以增强。

3.教学内容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以往的大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封闭式的,即学生选定了专业之后只能在所选的专业内学习。而社会上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全方面的人才,不单单是只懂得一个具体的专业,所以很多高校也改变了教学内容,开设了许多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来学习。现在的学分制大学中,很多学校在课程上都将学分分成板块,对专业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的学分进行了划分。专业课程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的课程,通识必修课则是基础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通识选修课程就旨在发展学生的全方面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比于原来的教学内容就在专业之外多掌握了其他的知识,使得学生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全方面人才转变。

4.教学质量的考核确定了统一的标准

评价一所高校,不能根据其学校建筑或教师队伍的数量来进行,重点应该是高校的教学质量,而评价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高校侧重点的不同,对高校进行评价时应该分门别类,理工科院校教学重在动手实践,而人文社科类院校教学重在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两者相比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就得先将高校进行分类,文、理、工、职各类进行评价,然后再参考评价内容来考察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中、西方的大学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悠久且丰富,中西方大学又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中西方大学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和實践性等内容。多元化是指高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特色化是指高校在发展中又不失本校的地域、民族特色,国际化更是常见,许多国内外大学都建立了交流平台,交换生也十分常见,实践性是指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变。

参考文献:

[1]席成孝.从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看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新变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05).

[2]谭志松.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比较[J].三峡大学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新变化高等教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谈俄罗斯“茶”文化及其在俄语中的反映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