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涵建设的实用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4-07刘其礼李志高张贵锋张少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刘其礼 李志高 张贵锋 张少华

摘要:近年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医教结合、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支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特色,错位发展。探索不同形式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健康服务人才成长“立交桥”。不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一系列全面改革创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实用型健康服务人才,为全省健康服务产业、医药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健康服务人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集教学、医疗、科研和培训于一体的公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夯实基础,注重内涵,打造特色,错位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强校、创优升本为目标,以医教结合、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科学民主管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实用型健康服务人才,为全省健康服务产业、医药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实施“创新强校、创优升本”工程,加强基础和内涵建设

学校认真落实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当前现状和“创新强校、创优升本”的目标任务,将“创新强校工程”与“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肇庆市委市政府支持学校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有利政策,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校园面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2014-2016)》,从机制体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确定重点专业与学科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主校区建设、育人文化建设等四个领域的具体建设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确定了247项为首期需要建设的项目。其中,涉及重点专业与学科建设的164项,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35项,主校区建设的18项,育人文化建设的30项。所有项目按三年完成的目标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按所属工作领域确定项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以及责任人和参与人员,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措施和资金筹措方案。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整体提高学校基础和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在育人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学校的建设与3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同步推进,根据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和专业建设要求推进附属医院的科室建设,将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与附属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实验实训室建设与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部分合二为一,实现学校和医院的一体化。学校专业课教研室与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合二为一,系主任是附属医院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是医院科室主任,全部专业课教师都是附属医院的医生,实行教师和医生一人双岗制,落实教学、临床和科研一人三责制。

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室建设,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附属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后期临床教学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均同步建设专门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场室、实验实训场地。通过医教协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大幅提高,临床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医学类学生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95%以上。

三、树立“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目标,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面对省内医药类院校多、竞争激烈的现实,学校确定了“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专业发展目标,逐步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坚持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为前提,构建和完善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在维持专业设置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实行“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健康服务人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

全校各专业均以专业大类进行招生,第一学年按专业大类开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邀请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领导来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末让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第二学年学校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开设专业方向课,在课程安排上在保证主干课程教学学时数不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开专业方向课。确保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使毕业生既能顺利通过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又具备专业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学校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全科医学、妇幼卫生、麻醉、医学影像诊断、眼耳鼻喉、心电图、超声诊断、预防保健等专业方向,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ICU护理、涉外护理、手术室护理等专业方向、在药学专业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

由于所设专业方向定位准、覆盖广,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毕业半年后的专业相关度达到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护理专业首次参加执业护士考试通过率都在99%以上,临床医学专业首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超过50%,且选择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与不选择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通过率无明显差异。

四、探索“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各专业的招生规范。同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途径,扎实推进“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打通健康服务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动健康服务業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在中高职对接方面,学校早在1997年便在全省率先开展中专护理专业“3+2试点”工作,2004年开展“3+证书”试点,2013 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的试点,目前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的专业增加到4个,2015年在护理专业开展了“五年一贯制”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动护理专业与广东医学院进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试点。

学校制订了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衔接护理和助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相关专业与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制定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转段选拔考核方案,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体化教材。相关改革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和《中高职衔接助产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均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并分别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中高职衔接招生录取机制研究》获得高等省教育厅立项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高职本科一体化护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五、搭建“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积极开发和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学校设立了独立的网络课程开发中心,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与中国电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新校区组建了一个高标准、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将整个校园所有的课室、机房、实验室、办公室等全部接入网络。2013年,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正式面向全校所有课程,成立网络教学研究中心负责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规划、建设、实施、管理、评价及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工作。2015年,学校投入120多万元建设了专门用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录播间、电脑室,供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视频录制和网络课程建设;通过云计算技术改造升级了“随身课堂”,建设了一个能够支持1500人同时在线的教学平台。

近年来,学校教师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自主品牌的网络课程建设模式。一是利用完全开源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了“随身课堂”,能够满足网络课件、微课、慕课视频教学、提交作业、教学论坛、学生学习进度跟踪反馈、期末无纸化考试等全方面的教学需要。二是基于“互联网+”建设了“移动课堂”,通过与微信整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使用教学平台的课件、视频等所有教学资源。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和校际联盟模式,與通讯公司合作共建设数字化校园,与省内外兄弟院校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平台延伸至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合作行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经过了两年多的建设,学校已初步搭建一个面向未来的现代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已建成的大学英语,生理学,生理机能实验、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等20多门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供2013级、2014级的学生使用,反映良好,效果明显,每天平均大约有1000名学生登录教学平台,用户平均使用时间从开始30分钟逐步提升到2个小时,日均点击量7万次,最高日点击量超过40万次。

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同时具备培养医、药、护、医学相关技术类人才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为健康服务行业、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重要任务,未来将不断深化教产融合、校院(企)合作、医教协同培养机制体制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6-30.

[2]国家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2014-6-16.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8号).2014-1-16.

[4]孙筱雅.广东省五所高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及对策研究.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袁贵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中国教育报.2011-12-13.

[6]周少博,李辉,谭娟.全科医学教育理念下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西北医学教育,2014,23(2):211-213.

[7]陶骏贤,施长春.我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培养方式现状及改革展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31-33.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