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2015-04-07任丽平康辉王柳行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健康素养进展大学生

任丽平 康辉 王柳行

摘要:通过对近5年国内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素养 进展

1974年Simonds在国际健康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素养的概念及内涵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多,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素养的水平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1月,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健康66条,其目的是普及现阶段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使公民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保健及服务现状,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针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较晚,并且重点在于了解其健康素养水平状况上。通过对近5年关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具备情况,总结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健康素养的概念

目前,人们将健康素养从临床和公共卫生两种视角下进行研究。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概念是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决策过程的能力。”但它没有考虑到个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人与文化、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该定义认为健康素养决定了个体获得健康信息的动机与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

2健康素养研究的基本内容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指出,观念(知识)和技能都是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知识包括获得健康思想、论点和概念;技能包括解释、沟通时采用的各种方式。中国公民健康66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健康素养进行描述,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4条、基本技能7条。健康基本知识不但包括对自身血压、血脂等正常指数值的认知,还包括疾病预防、就诊、急救知识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参加积极的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健康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拨打急救电话;能够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标签和说明书的能力;会测量腋下体温、脉搏;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如何抢救触电者、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等。

3健康素养的评价方法

健康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是在健康素养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国内外研究者都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来测量健康素养,使其结果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目前国外常用方法有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成年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健康素养评估分量表、慢性病健康素养量表等。

我国于2008年由卫生部提出了健康66条,并编写了中國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34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30题)和基本健康技能(7题)。2009年编制了简化版,其中包含了37个健康素养测评项目。目前国内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工具均以《2008(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为基础进行修改,内容基本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和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4个方面,但条目数量及内容不尽相同。判定标准也多以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个别研究则以正确回答60%为标准,也有以百分制来衡量的。

4大学生健康素养情况分析

2008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为14.9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6.93%、基本技能素养为20.39%。与我国居民相比较,大学生总健康素养、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技能素养均优于普通居民(见表1)。

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总的健康素养的平均具备率为26.28%,远高于全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6.48%);其中健康理念平均具备率为30.01%,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平均具备率为20.52%,健康技能素养平均具备率为53.2%,与居民的相比高出15%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健康技能、健康知识与理念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还很欠缺,即使是医学院校的学生亦是如此,表明大学生虽然具备一些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但不能完全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说明理念和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最主要的疾病,且年龄在不断提前。而在慢性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中,行为生活方式占的比例最大,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可以很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院校、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明显不同,现就部分文献进行统计如下(见表2)。

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差异明显,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最高,为35.3%,其次是文科生,为16.3%,理工科学生最低,为12.64%;女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的,高出近4%;高年级学生要好于低年级,来自城市及城镇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学生。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具有健康素养比例也高,民族不同健康素养也不同,与学业成绩也有关系。

5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5.1大学生个体自身条件

2003年美国NAAL素养评估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就业情况、购买医疗保险情况等因素均影响健康素养,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学校类别之间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同。此外,个体的动机也可影响获取健康信息的能力。

5.2健康信息获得途径及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陈晖的研究表明,有16.4~51.8%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健康素养信息、电视15.4%~75.3%、书籍杂志13.4%~71.4%、学校健康教育课程11.2%~59.5%、健康讲座7.4%~36.8%,其中电视、互联网、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获取健康素养信息的主要途径。此外,健康相关信息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5.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个体或群体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大小的重要依据,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卫红研究表明康教育后托幼机构员工健康素养、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健康技能素养提高比例分别为14.9%、17.3%、14.6%和16.1%。可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5.4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文献中发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平均具备率只有20.52%,说明目前大学生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时起居、吃饭、缺少适量运动、经常上网,没有足够睡眠,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5.5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子女,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5.6公共卫生条件差异

一般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覆盖率和可及程度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还没能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从文献中看出城市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村的,平均高出4.2%,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比农村高3.34%,说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醫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总之,我国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健康素养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且大部分研究均为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缺少连续性,对健康素养的评价工具也无统一标准,缺少影响因素与健康具备情况相关性研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综合以上情况建议:构建统一的大学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开发大学生健康素养网络评价系统,针对大学时期各个阶段进行连续性评价,将此系统纳入大学生健康管理之中;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的循证研究;扩展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残疾等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研究;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加强心理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大学时期是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Simonds SK.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J].Health Education M,1974,2(1):1-25.

[2]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3]王萍,毛群安,陶茂萱.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26(4):243-246.

[4]郭静,杜正芳,玛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6):422—450.

[5]如吉,田旭,白玛卓嘎等.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2,7(6):95-96.

[6]陈晖,卢言瑶,马海燕等.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911-914.

[7]欧阳江,牟劲松,罗家有等.长沙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00-1805.

[8]张熳,季莉莉,郭海健等.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卫生管理与健康促进,2015,26(1):126-127.

[9]华娇,杨静,刘环等.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433-1434.

[10]李萍,王先义,钟萍.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45-47.

[11]周薇薇,罗春华,范春欣等.广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7):654-657.

[12]梅丽娜.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健康素养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12):1690-1692.

[13]杨晓,张振香.河南省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6(10):787-789.

[14]张璐,王淼,王旭等.天津市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179-180.

[15]沈莉,孟国祥.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3-126.

猜你喜欢

健康素养进展大学生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优化护理首诊宣教内容对心血管患者阶段性掌握宣教内容的影响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