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县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体会

2015-04-03童永红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荣县小蚕养蚕

荣县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体会

童永红

(荣县农牧业局四川荣县643100)

荣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是川南蚕业主产区,也是省级蚕桑产业基地县。2013年荣县获得省财政补贴500万元的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经各方共同努力,于2014年6月底全面完成项目各项建设内容,经上级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合格,荣县项目实施的做法和经验得到肯定。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丝学会于2014年8月26~27日,在荣县召开了全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推广荣县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作者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工作,现就该项目的实施谈点体会和建议。

1项目实施概况

根据2013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厅文件精神,荣县被确定为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县之一。随即在县财政局、农业局组织下,由荣县聚丰养蚕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及资金监管等各项要求。项目实施区域集中在荣县过水镇和河口镇,两个镇桑园面积均在300hm2以上,年养蚕量都超过1万张,蚕桑产业均为支柱产业,广大农户对发展蚕桑生产积极性高。项目实施以蚕桑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过水镇柑柏村、刘家庙村和河口镇曹家村、桂花村的蚕桑产业示范区,项目农户从这两个镇、4个村符合条件且自愿报名的农户和专合社社员中选择。改造小桑园、新建改建小蚕共育室、在新建室外大蚕彩钢棚以及桑园作业道、蓄水池和排水沟建设中,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招投标。建设资金由财政补贴一部分,业主和蚕农自筹大部分。通过项目的实施,荣县蚕桑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形成了“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育了一批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全县蚕桑生产区域规模和户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

2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强化了蚕桑生产基础

在标准化桑园建设方面,完成了新栽桑76.5hm2,嫁接改造100 hm2,改良桑园土壤100.7 hm2,修建桑园作业道路6588m、蓄水池562m3、排水沟263m,全县标准化桑园面积大幅度增加,蚕农管护桑园,采运桑叶省力方便。在小蚕共育室建设方面,新建6间共300m2,改建23户共1700m2,完善了小蚕共育设施设备配套,大幅度改善了小蚕共育条件,对提高小蚕共育质量,保证共育小蚕数量足、发育整齐、体质强健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蚕房建设方面,项目新建室外大蚕彩钢棚131处、11200m2,搭建省力化蚕台1420处、20300m2,添置了大蚕棚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了大蚕饲养省力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养蚕数量。购置纸板方格蔟8.4万片,推广自动上蔟技术,不仅一次性投入比塑料折蔟少,而且具有吸湿透气性好的特点,蚕茧上茧率和解舒大幅提升,从而提高了蚕茧等级和价格,增加了蚕农收入。我县项目实施前夏蚕单产在30kg/张左右,项目实施后,2014年和2015年夏蚕单产均在38kg/张以上,单产、质量提升成效明显。

2.2 培育了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

荣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培育蚕桑大户为重点,对项目实施农户进行认真筛选,挑选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意愿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来实施,有目的地培育小蚕专业化共育大户和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从事蚕桑生产的收入高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由蚕桑大户示范带动周围农户,走规模化栽桑、集约化养蚕的致富之路。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培育了一批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如以过水镇刘家庙村21社的陈旭东为代表的小蚕共育户,在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扩建并改造原有小蚕共育室,添置共育设施设备,2013年小蚕共育量达1100盒,2014年增加至1500盒,其共育的小蚕数量足、发育整齐、体质强健、单产高,受到蚕农广泛好评,夺得了全县共育大户第1名。以河口镇万家村5社王德容为代表的养蚕大户,2012年养蚕24盒,产茧984kg,售茧收入31488元,2013年在项目支持下,扩建彩钢大棚并添置养蚕设备,养蚕量增加到49.5盒,产茧2010kg、售茧收入7.9万元,加上出售桑枝收入,蚕桑总收入达8.2万元,2014年更上一层楼,全年养蚕60盒,产茧2580kg,售茧收入达88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大户。

2.3 优化了蚕桑产业布局

通过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荣县过水和河口两个蚕桑产业重点镇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栽桑养蚕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蚕桑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大大提升了荣县蚕桑产业的区域规模。项目实施同时培育了一批年养蚕量30~50盒、蚕桑收入5~8万元的养蚕大户及年养蚕量100盒以上、年蚕桑收入20~30万元的家庭农场主,并由这些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为骨干,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了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走栽桑养蚕致富之路,全县户营养蚕规模进一步提高,使原来遍地开花、“绺绺种、箔箔蚕、篼篼茧”的蚕桑生产局面得以改变,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蚕桑生产走上了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为荣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体会和建议

3.1 领导重视,规划先行

领导重视是项目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荣县县委、县政府对2013年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十分重视,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工作会议,县上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形成“领导重视,财政农业(蚕桑)密切配合,专合社实施,部门指导”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统筹协调方案制定、技术指导、检查督导、资金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县上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项目”专家组,重点开展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一是坚持规模化,明确规划实施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农户,不搞遍地开花,在全县只确定了产业基础好、农户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大的过水镇和河口镇作为项目实施区,同时以两个镇的曹家、桂花、柑柏、刘家庙4个村为项目实施重点,并在项目实施区域选择蚕桑大户作为项目实施农户,以提高蚕桑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和户营规模。二是坚持标准化,在桑园土壤改良、桑树栽植、肥培管理、桑园作业道、蓄水池、排水沟建设等环节,小蚕共育室、大蚕房、室外大蚕棚、消毒池等建设环节,蚕盒蚕台制作、温湿调控设计等环节都严格执行相关地方标准,使整个项目实施自始至终遵循标准化建设,以提高养蚕科技水平。三是坚持集约化,实施方案中始终以标准桑园、小蚕共育、室外蚕棚及设备配套为建设重点,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桑园亩桑产量和蚕房设备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

3.2 公开透明,完善监管

荣县在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过程中,首先通过镇、村、组会议和入户调研等各种形式,及时向农户宣讲实施蚕桑发展项目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及发展前景,并逐户听取农户意见建议,由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户自愿报名,再由项目实施单位聚丰养蚕专合社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项目建设,小蚕共育室、室外大蚕彩钢棚建设则完全从专合社社员中选定。因此,从项目规划、建设内容、验收标准,到实施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坚持了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县上加强了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管:一是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实施进度。二是加强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县上的项目专家组随时到项目建设现场,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和督促;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后,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强化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对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的报账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于发展蚕桑生产,但在实践中感觉到灵活度不够,报批环节多,手续办理慢,屡次因资金未到位而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在今后的项目资金管理中,在确保专款专用的前提下,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一定的预付款,使项目建设更加顺畅。

3.3 多方配套,增加投入

此次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财政投入500万元,引导业主和蚕农投入1178万元,项目总计投入1678万元,为改善我县蚕桑生产基础条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作为丝绸工业基础的蚕桑产业基础条件薄弱,历来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仅靠单个的农户投入明显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各级财政在农发资金中设立蚕桑产业发展专项,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补助资金,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蚕桑业主和蚕农加大蚕桑产业的投入,建立一种政府引导、社会配套、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

作者简介:童永红(1965-),女,本科,农业经济师,从事蚕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荣县小蚕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荣县:严惩欠薪违法行为 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
荣县:“五重五到位”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民国荣县商会档案(上)
民国荣县诉讼档案选录(一)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