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转型发展 担纲扶贫主力

2015-04-03林世全,何建梅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兴文县珙县蚕农

加快转型发展担纲扶贫主力

林世全何建梅

(宜宾市农业局,四川宜宾644000)

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个取向,三大提升”三农工作新目标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在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宜宾市优质茧基地得到了巩固提升,正在由传统茧源生产向生态、多元发展转型,立桑为业,拓展升级,蚕桑产业在精准扶贫攻坚期担纲丘陵山区产业脱贫主力。

1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业发展概况

一是桑园面积、产茧量持续增长。目前全市桑园面积42万亩,发种41万张,产茧1.57万t,单产39kg/张,分别比2011年增长10.5%、17.1%、26.6%、11.4%。二是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现有11个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个、市级4个,县级5个,形成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集群,拥有6000t干茧生产规模,丝绸加工企业3家,形成桑、蚕、种、茧、丝、绸较完整的产业链,基本构建起了蚕桑研发、转化、推广、保障四大体系。三是助农增收成效显著。蚕农售茧收入6.02亿元,蚕桑综合产值11.3 亿元,与2011年比增幅达63.1%、43%;蚕桑助农人均年增收29元,助蚕农人均增收580余元。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蚕农32415户,其中年收入3~5万元的职业蚕农2300户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家庭蚕场206家。

1.2 主要发展成效

1.2.1产业布局集中连片。我市先后制定了《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实施方案》、《2013~2015三年实施方案》、《2014~2023十年产业规划》,坚定蚕桑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形成“2+3”重点县发展格局。在基地建设方面,围绕环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宜宾县打造20万亩蚕桑产业长廊。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经营规模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产业带上公路、水利、人行便道、沼气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1.2.2新型养蚕技术集成创新。养蚕技术不断创新,先后取得3项实用技术和发明专利,即“一种用于省力化养蚕的自动上蔟蚕架”、“一种用于方格蔟采茧的简易采茧器”、“小蚕共育收蚁——小区隔日网收发”,编制了蚕桑技术系列地方标准——《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小蚕共育、活动蚕台及纸板方格蔟的配套应用节本增效300元/张左右,提高养蚕效益20%左右。养蚕实现“四省、三高、一多”(四省:省投入、省劳力、省人工、省场地;三高: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一多:多批次养蚕)。

1.2.3优质茧基地巩固提升。基地建设围绕提高桑园标准化,完善小蚕共育体系,配套省力养蚕设施设备,推行仪评收茧。累计新建标准桑园8万余亩,改建2万亩,巩固稳定桑园基础。基地建设核心是完善小蚕共育服务体系,累计新建共育室200余间,改建300余间。小蚕共育面70%,蚕棚饲养率60%,方格蔟使用率90%以上。蚕桑生产基本达到桑蚕良种化、桑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种药配套化、蚕棚设施化、管理机具化、收茧计量化的现代蚕业要求。2012年开始实施“优质蚕茧”工程,珙县配套优质蚕茧奖励措施,按质量标准等级给予奖励; 2014年夏季推广仪评收茧以来,兴文县、珙县实现仪评收茧全覆盖,高县在所有茧站铺开,宜宾县也将开展试点。蚕茧质量逐年提升,优质茧比例达到80%以上,深受江浙、广西等缫制高品质丝企的好评。

1.2.4综合开发初见成效。以传统桑蚕生产为主线,以蚕桑资源的多元开发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桑叶养蚕、桑园套种养、桑枝加工的综合发展之路。推广“桑-经”间种,“桑-禽”立体种养,“桑-菇”开发等综合利用模式。紧密连接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将农特产品变成商品,拓宽蚕农增收途径,提高亩桑综合效益。示范区亩桑养蚕收入5000元,间种产值2000元,食用菌产值2500元,蚕沙等产值500元,亩桑综合产值1万元左右,“万亩亿元”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1.2.5产业扶贫效果明显。通过树立蚕桑兴村的发展理念,在珙县、高县、兴文县、筠连县推进产业镇、专业村建设。高县深入推进蚕桑产业环线建设,基地覆盖全县19个镇乡、217个村、1439个社、2.78万户蚕农。据初步调查,珙县贫困户2472户,其中栽桑养蚕1005户,占40.6%;筠连县沐爱镇金鱼村、金塘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栽桑3000余亩。

2产业发展体会

2.1 超前谋划,抢抓机遇

市委市政府将蚕桑重点县生产目标任务纳入市级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将蚕桑产业列入市级财政预算。2014年,市政府聘请了以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著名蚕业专家7人作为我市蚕业发展顾问,并与西南大学签订了以蚕桑产业为主的农业战略合作协议。市政府办印发了《宜宾市现代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3)》,我局组织编制《宜宾市生态桑(饲料桑)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龙头带动,引领发展

11家茧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全市97个乡镇、709个村、62000余户蚕农栽桑养蚕,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蚕桑龙头企业在带动产业发展中犹如火车引擎。我市蚕桑龙头企业从改制以来,以区县为单位的茧丝绸公司区域全覆盖,形成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强、经济实力厚、技术储备丰富、抗风险能力强,在稳定巩固蚕桑产业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蚕桑产业成为我市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支持、保险兜底、政府帮助“六方合作”机制的典范。

2.3 项目带动,激活要素

市级财政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蚕桑专项资金500万元,2012年以来获得省农业厅及财政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先后在珙县、高县、兴文县、宜宾县实施,拓展和巩固了蚕桑基地,更新了设施设备。成熟基地以完善养蚕设施设备和园区作业道等基础设施为主。新区建设成片推进,配套养蚕设施设备,明确公司与蚕农责任和义务,新区发展推行“三个协议”,即签订栽桑与蚕茧保护价协议、共育室建设协议、蚕棚建设协议三个发展共建协议,公司与蚕农建立起合作共赢利益链接机制。

2.4 立桑为业,拓展提升

传统的以茧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不适应蚕业发展大趋势,需要由蚕向桑为中心转型,蚕桑产业要融入大农业,融入多元化、生态型的发展理念,立桑为业拓展桑树资源多功能利用。发展生态桑切合当前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将“饲草料”与粮食和经济作物三大种植结构并列。亩桑蛋白质的产量相当于大豆的2~5倍,在当前全球正面临蛋白源缺乏困扰的背景下,将桑叶作为人、畜蛋白源食品开发,饲料桑将大有作为,意义非凡。

3下一步发展重点

3.1 紧抓发展机遇,做大桑产业

3.1.1积极拓建桑园基地。一是丘陵旱区农业转型为桑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高县、兴文县、宜宾县等区域旱情频发,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不高且收入不稳定,农民种桑积极性高,潜在发展空间在10万亩左右。二是传统矿区经济转型为产业转型提供人力资源。兴文县等传统煤铁矿资源区转型,周家镇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弃矿兴桑,就地解决就业。三是传统烟区退出为桑基地发展提供较好条件,传统烟区规模逐年压缩是趋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烟田转桑园提供了良好条件,2014年珙县在传统烟区发展桑园5000亩。

3.1.2蚕业向桑业转型。应对世界茧丝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顺应蚕业向桑业转型,推进多元化、生态桑发展,拓展桑树资源多功能利用,发展生态健康产业。一是桑枝综合开发利用。我市利用桑枝生产平菇和杏鲍菇等技术成熟,规模较大,正在谋划用桑枝生产香菇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开发项目。二是桑叶生态保健茶开发。桑叶茶对降血压和血脂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依托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营销体系和市场平台,加强桑叶茶健康保健功能宣传,做大桑叶茶市场。三是桑果休闲养生体验。城郊发展果桑,集采摘体验、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观光休闲。桑果制果干、果酒、果膏等农特产品技术成熟,保健功能好,将产品推向市场。四是生态饲料桑产业探索。桑树适应性广,我市大量石漠化、三跑土、干旱区域为饲料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市将发展生态饲料桑作为蚕桑产业转型的突破口,探索建立集饲料桑良繁、栽植管理、收割储存、饲料加工、畜禽饲喂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15宜宾天舜生态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新建生态饲料桑基地200亩,明年达500亩。探索在兴文乌鸡、南溪白鹅、川南黄牛、特色水产饲喂中添加桑叶功能饲料养殖模式,迎合中高端消费群体对生态绿色食品的需求,以此打造我市特色功能饲料和绿色畜禽产品品牌。

3.2 走精品发展之路,做强优质茧基地

3.2.1完善小蚕共育体系。小蚕共育是发展高效蚕业的牛鼻子,是连接养蚕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公司+茧站+共育户+蚕农”技术推广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市共育面提高到90%以上。

3.2.2加快设施蚕业发展。室外蚕棚是规模化养蚕的基础,是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每批养蚕3张以上的专业户100%实现室外蚕棚养蚕,配套省力蚕台和方格蔟。引导组建统防统治、桑园管理、桑叶采收、大蚕饲喂等社会化专业服务队。

3.2.3推进仪评信息管理。构建蚕业信息数据库,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共育户、专业户、家庭蚕场为主体的信息数据库,制成农户信息IC卡,以此为基础建立仪评收茧智能化平台,为蚕农提供售茧、技术信息等“精准化”服务。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多级龙头带动

3.3.1培育龙头向复合型企业转型。蚕桑产业在以茧为主向多元发展的趋势下,引导蚕桑龙头企业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围绕蚕茧生产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半年,造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不经济,导致企业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对多元发展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向复合型企业转型,既是对企业原有生产模式的挑战,也是走出困境的机遇。

3.3.2重点支持家庭蚕场和专业大户培育。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切实抓好户有桑园5亩以上、或者年养蚕15张以上的种养大户、以及家有2~3人、桑园15亩、或者年养蚕50张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的培育工作,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蚕大户和蚕桑家庭农场,真正做到“产业富民,产业留人”。

3.3.3综合开发主体培育。多元开发也要走产业化道路,只有规模化生产才有市场,才有效益,才可持续发展。桑园开发主要以间种加工型蔬菜、豆类、花生、魔芋等为主,养殖以兴文乌鸡为主,将当地大户培育成一批经纪人,成为衔接市场的纽带。

3.4 塑造精品茧丝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

打造“中国丝绸·宜宾好茧”区域品牌,积极营造“凯娜丝”、“智溢”、“皇都”蚕丝被品牌的影响力,创建3~5个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蚕丝被及丝制系列品牌。

3.5 发掘蚕桑文化,开启桑旅之路

3.5.1发掘宜宾南丝绸之路文化。宜宾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筠连现存“五尺道”是茶马古道遗址,深度挖掘“南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资源,开辟蚕桑文化旅游路线。

3.5.2创新桑蚕大地文化艺术。开发“蚕桑产业+古村落”、 “蚕桑产业+休闲观光旅游”和“蚕桑产业+科普活动”等多种模式,启动《绿色蚕桑GAP认证》、《音乐养蚕》、《桑园大地文化艺术》工作,兴文县在周家镇龙洞村打造以桑树布局“二龙戏珠”图案为主体的新村文化。

3.5.3打造生态桑——沧海桑田景观。桑果休闲旅游结合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僰族遗物遗迹、苗寨文化,以兴文县为中心,拓展至珙县、筠连喀斯特地形区域,规划50万亩以“喀斯特”地貌和“桑树林”为外表特征的生态型沧海桑田景观长廊。

3.6 功勋产业使命再现,担纲扶贫主力军

蚕桑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扶贫经济和小康经济。在今后的项目资金安排中重点向贫困村倾斜,以“户营5亩桑,致富奔小康”为模板,对精准识别扶贫户的扶持主要包括提供良种桑苗、设施设备、技术培训等。

3.6.1蚕桑规划区是我市乌蒙山区扶贫开发主战场。我市规划的蚕桑重点区域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属省级乌蒙山连片贫困县,贫困村有228个,占全市贫困村的48%,其中无主导产业村132个。通过树立蚕桑兴村的发展理念,高县计划帮助8000个贫困户2万以上贫困人口以桑为业脱贫。据初步调查,珙县有贫困户2472户,其中1212户计划栽桑,占49%;孝儿镇、仁义乡等蚕桑主产镇,贫困户773户,其中627户计划栽桑,占81.1%;兴文县贫困户4041户,计划全部栽桑。

3.6.2整合协作发展是出路。协调林业部门将桑树纳入林业建设重要树种,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建桑园纳入退耕还林等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将蚕桑产业纳入乌蒙山和秦巴山片区规划的主导产业,结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等专项扶贫项目,大力推动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

3.6.3栽桑养蚕脱贫致富快。栽桑养蚕是吹糠见米的扶贫产业,当年栽桑秋季即可养蚕半张,收入700元左右,间种收入500元左右,与常规种植相当;第二年养蚕两张,亩收入超过3000元,实现脱贫目标;第三年户营5亩桑园投产后,蚕桑综合收入3万元左右。

作者简介:林世全(1969年-),男,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兴文县珙县蚕农
乌蒙山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申春对兴文县地方志工作作出部署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躲雨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