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进展综述

2015-04-03杨彪,杨远萍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桑果桑枝桑园

四川省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进展综述

杨彪杨远萍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近年来,四川以增强蚕桑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蚕桑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升,以桑为中心的产业产品结构已经初步形成。2014年,全省桑园面积185万亩(12.3万hm2),发放蚕种210万张,蚕茧产量154万担(7.6万t),蚕农售茧收入26.9亿元,桑园土地间套作及资源多元化开发收入28.3亿元,实现蚕桑综合产值55.2亿元。蚕桑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我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

1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现状

我省围绕蚕桑大宗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开发,重点利用桑园土地开展立体复合种植,利用桑果、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资源开发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形成了如鲜桑果及果干、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叶粉、蚕蛹油、蛹蛋白等系列产品,蚕桑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1.1 桑园间套实现粮经协调发展

为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提高桑园土地产出率,重点在冬春蚕桑间歇期开展间种套养复合种植,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桑园立体间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宁南、会东的“6215”(栽植规格为6×(2×1.5)尺)桑树种植模式,亩栽桑1000株,在6尺宽行间套青豆、生姜、冬季马铃薯,加上蚕茧收入,亩桑综合产值上万元,实现了“夏秋是桑园,冬春是粮田”粮经协调发展。眉山利用冬闲桑园发展榨菜,2014年秋冬季全市桑园间作蔬菜达到5300亩,蚕农增收1800万元。阆中结合当地中药材产业,在桑园间作川明参等中药材,亩桑增收2000元以上。西充县友林合作社利用桑叶粉、小蚕做饲料,在桑园饲养的“蚕虫鸡”、鸡蛋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进入城市高端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2014年全省间套面积近100万亩,收入16.6亿元。

1.2 果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果叶兼用桑基地超过10万亩,其中投产果桑超过3万亩,集中分布于盐边、德昌、嘉陵、南部等30个县(区、市),鲜果及深加工产品如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桑果干等10余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4年德昌县全县产出桑果10443t,农民售果收入6266万元,桑果亩均收入5000元;攀枝花鲜桑果外销、果汁加工和桑果干累计销售5000t(折合鲜果),农民桑果销售收入实现3000万元。全省已培育黑金椹、德昌元坤、威远国友、江油圣露、阆中醋业、南充第一坊酒业、大邑德源等10多家桑果专业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年产桑果3万t、鲜果销售收入2亿元、加工产值10亿元的产业体系。

1.3 桑叶开发利用初步实现产业化

桑叶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桑叶茶、饲料桑和药用桑等方面。2014年,凉山州生产桑叶茶2t,冬桑凉茶2000万罐,宁南冬桑凉茶已陆续在攀枝花、重庆、南充、成都等地上市,并在香港茶展、河南驻马店农产品展、武汉糖酒会等大型展会上进行展示推广,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大邑德源公司成功开发出袋泡桑叶茶、铁观音桑叶茶、红茶桑叶茶等系列新产品,并建立了一条自动化桑叶茶生产线,年创产值5000余万元。中江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研制生产“桑叶茶”,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35个特色农产品之一,2012~2014年桑叶茶产值近1000万元,蚕农增收300万元。德阳金雨农业有限公司栽植桑树生产桑叶饲料,发展生态猪等家禽家畜养殖业,产值近2000万元。

1.4 蚕沙和桑枝等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蚕沙、桑枝、蚕蛹等资源开发利用正在起步。珙县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利用蚕沙、菌渣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复合肥,建成年生产3万t有机复混肥生产线,解决每年4.2万t桑枝处理难题、1万t蚕沙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桑-蚕-丝-菇-肥”五位一体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乐至通世达生物科技公司利用蚕沙生产天然叶绿素铜钠盐、植醇、胡萝卜素、果胶等系列产品,再利用提取叶绿素产生的废渣、废液研发生产有机肥、山羊饲料,实现了科技富农、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宜宾、绵阳、南充等地发展桑枝食用菌,帮助蚕农实现桑枝变废为宝,每亩桑园出售桑枝增收400元以上,利用桑枝制作食用菌增收上千元。荣县绿食佳农业有限公司,利用桑枝设施化栽培杏鲍菇等高端食用菌产品,每天产菇达到10余吨。大邑德源蚕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蚕蛹提取蚕蛹油、蚕蛹蛋白,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产值已高达上亿元,企业利润近2000万。巴中市积极推进柞蚕产业恢复振兴,市政府印发了《柞蚕产业2015-2025年发展规划》,目前已经开始大面积试点放养。

1.5 蚕桑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起步

四川是“蚕丛古国”、“嫘祖故乡”、“蜀锦蜀绣之都”、“南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深厚的农桑文化、蚕丝文化底蕴,加之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定的民俗风情为蚕桑特色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盐边、德昌、嘉陵、翠屏、大邑、涪城等地通过创办“农家乐”、“桑椹节”、“蚕桑体验游”等活动,吸引了数十万人次游客观光旅游,打造以弘扬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休闲体验蚕业,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2开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体会

2.1 要树立大资源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蚕桑产业已经由过去战略性出口创汇产业转变为竞争性产业,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蚕桑产业要适应新农村新形势新变化,在农业产业中凸显竞争优势,推动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只有主动融入大农业,充分实现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2.2 要坚持市场化发展

蚕桑资源开发的产品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要接受市场的评判,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蚕桑新兴产业内生动力。坚持市场化导向,就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产业基地的规划,到产品生产,至市场营销,都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选择优势产区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蚕桑产品产业带,比如攀西地区的桑果。产品的选择要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绿色、环保、健康的消费理念,比如桑叶茶、桑果汁、蚕蛹油蛋白等极具保健功效的产品,目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3 要强化科技支撑

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食品、医药、保健、饲料、化妆品等领域,相关的技术环节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比如新品种选育、丰产安全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加工工艺、产品生产标准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我省与农科院、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优良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联合攻关,通力合作,集成推广了系列技术。各地龙头企业在推进蚕桑资源开发过程中,也成立了相应科研部门进行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形成产品生产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4 要创新经营机制

蚕桑资源开发不仅要多元化,更要专业化,真正形成产业才能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经营机制是核心。必须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机制,突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业主大户带动,从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初级产品到深加工,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市场,延伸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龙头企业大邑德源蚕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蚕茧、桑叶、桑椹为原料深度开发,延长桑蚕产业链,生产经营蚕蛹油软胶囊、蚕蛹蛋白片、桑叶茶、桑果汁等八大类100余个品种的产品,带动建设规模化蚕桑基地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和企业双赢。

2.5 要重视打造品牌与开拓市场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蚕业协会积极为企业搭建宣传平台,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市场开发和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各地也致力于开拓市场和打造品牌,目前,“冬桑凉茶”、“黑金椹”、“桑道”、“阳光味道”、“金桑碧玉”等品牌小有名气。同时,我省积极支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德昌“鲜食桑果”、攀枝花市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桑椹”、阆州醋业有限公司“阆州”桑椹醋15ml/瓶、220ml/瓶等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盐边县天成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盐边桑椹”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德昌县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桑椹浓缩汁获得美国食品认证,拿到了销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6 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浓厚的农耕文化基础,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深度开发蚕桑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还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省各地结合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充分挖掘蚕桑丝绸农耕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实现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我省在推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开拓不够和科技支撑乏力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3下一步工作打算

3.1 做好发展规划

将资源综合开发纳入“十三五”全省蚕桑产业发展统筹谋划,找准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结合我省各地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在推进桑叶资源的高效利用上,一方面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推动传统茧丝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我省质量优势,保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桑叶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桑叶饮品、桑叶食品和利用桑叶饲料的高端畜禽产品。在推进桑园土地资源利用上,坚持与当地优势农产品同步推进,桑粮、桑经两个产业协调发展。在果桑产业发展方面,坚持果叶兼用发展原则,坚持果品鲜销与加工托底并重,支持优势区域如攀西地区积极发展、内地稳步推进。积极推动桑枝食用菌发展,推动桑枝在高端造纸、建筑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3.2 规模化建设基地

继续加大力度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引导,推进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建设、形成产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带,打造一批重点县、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引导龙头企业在集中产区开展桑果、桑叶、蚕蛹、蚕沙等资源产业化开发。扶持和指导农民按照市场和加工需求,规模化推广专用桑品种、专用桑种植技术、规模化推广“桑+粮”、“桑+经”等桑园立体农业模式。

3.3 抓好蚕茧提质增效

进一步调整蚕桑品种结构,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引进、推广优良蚕桑新品种,奠定产业提质增效坚实基础。以“共育户带农户”为载体,加快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和省力化机具推广应用,结合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活动,或采取印发技术资料、召开现场培训会、专题授课等方式,主要针对技术骨干、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大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熟蚕自动上蔟等技术;采取财政补贴、公司扶持等方式,推广使用切桑机、旋耕机、伐条机等省力化机具。构建以优茧优价为价值导向的鲜茧收购机制,坚定不移执行仪评收茧政策,全面落实蚕茧质量提升实施办法。

3.4 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加大与科研院所技术协作,开展蚕桑品种、轻简化生产技术、多元化蚕桑产品深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有利于发挥四川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具有四川特点的蚕桑品种体系、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进一步完善蚕桑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桑产品深度研发,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支持各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3.5 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着力聚集土地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流转土地,大力培养20亩左右的专业种养

大户、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鼓励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桑园、生产设施等资产,培育技术服务和加工能力,发展规模化种桑养蚕。鼓励支持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发展桑产业,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业主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杨彪(1964-),男,推广研究员,从事蚕桑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桑果桑枝桑园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摘桑果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浅谈“桑园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