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病毒病多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2015-04-03单步明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蚕病蚕室小蚕

单步明

( 江苏省涟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 涟水 223400 )

家蚕病毒病多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单步明

( 江苏省涟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涟水223400 )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涟水县家蚕病毒病多发的原因,并根据该病发病规律,结合本地实情,提出了预防病毒病发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病毒病发生原因措施

家蚕病毒病是蚕桑生产上普遍发生且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蚕病,极具传染性,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我县各蚕期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往往造成大面积暴发,导致蚕茧减产,甚至绝收。笔者曾于2014~2015年对我县部分乡村的养蚕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病毒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病种,大约15%农户家的蚕儿发病较重,因发病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以上。为什么蚕桑主产区病毒病发病率这么高?如何防控?现根据调查情况,结合本人生产实践经验,浅析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1发病原因

1.1 思想麻痹,防病意识淡薄

目前,在大部分蚕区特别是蚕桑主产区,蚕农对消毒问题不够重视,认为自身已养蚕多年,完全了解和掌握养蚕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技术,具体操作无需那么细致。在消毒防病方面,存在四种不良现象,一是重视蚕前消毒,忽视蚕中和蚕后(回山)消毒;二是重视室内消毒,忽视室外环境消毒;三是重视大蚕具消毒,忽视小蚕具消毒;四是重视化学消毒,忽视物理消毒。不能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过程的始终,防病意识十分淡薄。

1.2 管理粗放,造成病原扩散

由于蚕茧价格波动,蚕茧收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部分蚕农放松了桑园管理和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加大了桑园虫害和家蚕之间的病原交叉感染机会。据桑病虫测报人员9月20~25日对桑园虫害的调查,平均每667m2虫量达2万头以上,虫口叶、桑病虫尸体和粪便污染叶多,加大了虫蚕感染和蚕病发生的机率。在养蚕方面,由于养蚕户在养、消、防的环节上措施不力,操作管理粗放,造成了病原扩散和传播,具体表现为:一是进蚕室、给桑前、除沙后不洗手,进出蚕室不换鞋、不踏灰;二是蚕沙未能远离蚕室堆放,或未经沤制就作为底肥施入桑园和其他田块;三是病死蚕处理不当,随意抛放或饲喂家禽,旧蔟烧毁不及时,乱堆乱放,污染环境;四是蚕头过密或操作过重,造成家蚕皮肤损伤,增加蚕体交叉感染;五是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桑叶污染机会,造成食下传染;六是不严格提青分批,大小蚕混养,大小蚕室、蚕具混用,增加蚕病感染机会,导致蚕病发生普遍。

1.3 蚕期消毒,草率简化不实

养蚕前,蚕室、蚕具未经打扫和洗刷就直接进行药剂消毒(毛消)。消毒没有针对性,没有针对历次养蚕的发病情况,有目的地选用消毒药品。消毒不求效果,人为减少消毒次数,只进行一次消毒,且药液喷施不能面面俱到。养蚕中,蚕体蚕座消毒剂用法不当,用量不足。特别是石灰使用不当,不少蚕户使用的石灰都是搁置已久的陈旧石灰粉,对病毒根本没有杀灭作用,消毒效果很差。养蚕后,绝大部分蚕农心存侥幸,懒于回山消毒,使蚕室及其周围环境中留下大量的病原,给下期蚕留下蚕病暴发的隐患。据调查,养蚕结束后,进行回山消毒的农户不足30%。

1.4 劣质假药,降低消毒效果

目前,蚕药市场比较混乱,一些无证蚕药生产厂家和经营户出于自身利益仍在生产和销售蚕药,难以保证蚕药质量。从我县近几年农户蚕药使用情况看,部分市售漂白粉有效氯实际含量与产品包装标明含量相差较大,有效氯含量只有20%左右,甚至更低;少数非法药贩为追求高额利润,将已过保质期的大、小蚕防病一号直接拿到蚕区销售,有的竟将放置已久、含量不足的水剂蚕药进行陈药新装。结果蚕农养蚕消毒消是消了,病原未杀净;防是防了,蚕病仍发生,消毒效果大大降低。

1.5 不良环境,诱发蚕病发生

蚕儿受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极度刺激(如低温冲击,食下福尔马林等),或长时间受高温干燥、高温闷热以及叶质不良等条件的影响,蚕体水分和热量散发困难,蚕体营养消耗大,生理失调,体质虚弱,抗病力降低,到5龄期就会大面积引起发病。

2防控措施

家蚕病毒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上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我们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充分发挥饲养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发病规律,结合本地具体情况,运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蔓延。

2.1 加强宣传,增强防病意识

家蚕病毒病高发,既有蚕农思想上重视不够,也有防病措施不到位的原因,更是蚕桑科技入户不深入的具体表现。各级蚕桑生产业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要采取多种形式经常性深入蚕区,普及蚕病防治知识,阐述加强蚕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县、镇蚕桑技术人员要定点挂钩到蚕桑重点镇、村,包干到组,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加强蚕前技术培训和蚕中技术辅导,规范蚕农养蚕操作和防病水平。同时,要重点做好专业示范户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普及蚕桑实用技术,使广大蚕农在学到科学养蚕知识、掌握消毒防病技术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到加强蚕病防治的重要性。

2.2 强化管理,健全相关制度

一是建立消毒防病制度,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保证消毒效果。有条件的地方,蚕桑业务部门可协同镇(村)组织相关人员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也可组织专业队伍,统一对养蚕户进行消毒。二是完善小蚕共育制度,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育不壮,大蚕没指望”,养好小蚕对减少蚕病发生、促进养蚕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方设法改善共育条件,提高小蚕共育率。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小蚕共育质量,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三是建立卫生防病制度,为防病原扩散,严格控制病毒病的发生,蚕期中要切实做到:蚕室内外物品、大小蚕具要严格区分;进出蚕室要洗手、换鞋、踏灰;病、死蚕要先投入石灰缸进行处理,然后深埋;用过的旧蔟要及时烧毁;蚕沙要及时清除,远离蚕室堆放、沤制;定期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对蚕室地面、蚕网及其它蚕具进行消毒。

2.3 严格消毒,彻底杀灭病原

严格消毒,彻底杀灭病原,是杜绝蚕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养蚕前,要对蚕室、蚕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打扫,严格消毒。必须严格按“扫—洗—刮—消—蒸—晒”的顺序,做到蚕室要扫得清,蚕具洗得净,药液配得准,药剂喷得匀,消毒要全面,消后要管好。彻底杀灭病原,保证消毒效果;养蚕后,要及时打扫、清理,做好回山消毒。蚕期中,要做好蚕体蚕座消毒。蚁蚕、起蚕、熟蚕是蚕病的三个易感期,要杜绝蚕病的发生,必须牢牢抓住易感期内的消毒防病工作。要坚持小蚕早上用三七糠(三成石灰七成焦糠),晚上和每龄起蚕开食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大蚕期则每天坚持用新鲜石灰粉撒一次,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2.4 精心饲养,增强蚕儿体质

养蚕过程中,要根据蚕的生理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做到适温适湿、鲜桑饱食。特别是小蚕用叶,要精选细挑,严禁吃过老、过嫩、过湿和老嫩不一叶,大蚕禁吃蒸热叶,千方百计提高蚕儿食桑质量。严格提青分批,做好眠起处理,及时隔离和淘汰病弱小蚕,以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情蔓延。要规范操作,蚕座操作动作要轻,蚕座密度不宜过大,以免碰破抓伤,导致创伤感染。大蚕期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闷热。要勤除沙,勤撒石灰,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2.5 狠抓管理,做好病虫防治

首先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和桑树的长势情况,抓好桑园肥培管理,通过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提高桑叶质量。其次要按照县桑病虫测报站提供的防治信息,选择合适的农药,适时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治,以降低桑园虫口密度,减轻危害,减少虫害对桑叶的污染,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

2.6 加大力度,整治蚕药市场

针对目前全县蚕药市场的混乱局面,县蚕桑业务部门在认真做好真蚕药重要性和假蚕药危害性宣传基础上,要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协同工商、兽药行政执法人员,做好辖区内蚕药销售整治工作。严禁无批准文号的劣质假药进入我县市场,一经发现一律予以没收。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行为,严厉查处以次充好、兜售假劣蚕药的行为。对过期失效的蚕药要行集中销毁。彻底净化市场,让广大蚕户都能用上称心满意合格的蚕药,提高防治效果。

作者简介:单步明(1973-),男,大专,助理农艺师,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蚕病蚕室小蚕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沼气养蚕的技术
可爱的小蚕
可爱的小蚕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