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自我教育的提升

2015-03-29付林溪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付林溪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受教育者内化教育信息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自我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自我教育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从教育学、心理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我教育的理解。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第二,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三,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借鉴学者们的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以此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活动。要正确把握自我教育的内涵,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主体意识是指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自我改造的内在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我教育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方式,主体意识的存在和增强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选择的接受,其接受教育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实现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根本所在,正如列宁所说:“不愿意明白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2]

第二,自我教育与教育者的引导须臾不可分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的原理启示我们,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在学校中,他人指的就是教育者。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强调自我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就像牧师是上帝的阐释者一样,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的道德观念的阐释者。”[3]这就意味着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教育者要在方向的引导、目标的确定、情感的疏导、行为的敦促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否则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放任自流的自发教育,严重影响自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自我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自我超越。人的主体意识决定了人具有反观自省、自我提高的的能力。我国古代就注重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圣人”“君子”的理想道德境界。“见贤思齐”,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改过向善,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以往,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抬得过高,而遮蔽了它的个体功能。事实上,通过自我教育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满足了个人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追求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自我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追求就是自我净化、自我超越,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人性光辉的绽放。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自我教育的主要依据

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矛盾理论为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趋向复杂,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明确地要求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与矛盾理论

首先,自我教育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指的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人的主体性,自我教育便无法产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会思想、有感情的学生,这就意味着教育者要认识到大学生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认识和改造自己本身的主体,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要求与能力。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自我教育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在矛盾体系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相互联系。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是外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内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算作不成功,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是否接受其教育影响并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决定着最终的教育成效。当然,教育者恰当的引导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实诉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今社会深刻变革,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社会打破了以往封闭的状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校园中相对单一的价值体系不复存在,多元文化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不统一使大学生在面对鱼龙混杂的思想信息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渴望独立思索,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传统的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排斥与抵制,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三)时代呼唤: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学习型社会建立的重要表征就是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说:“自学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自我教育也将成为教育的主要途径”。[5]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我教育成为人生旅途上的伴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顺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促进者,教会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自我教育提升的路径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相统一的过程。新时期,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渠道着手。

(一)转变教育理念,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动机来源于需要。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其实就是激发大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把受教育者当作冷冰冰的知识容器,而不是有感情、会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忽略了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自然无法调动他们接受教育信息的主动性,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出现断裂,内化过程无法完成。因此,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的:“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首先,教育者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教育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使大学生能够跳起来够得着;教育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大学生鲜活的校园生活,关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使教育内容通俗易懂,夺人眼球;教育方法的选用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启发式、引导式、激励式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机。其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情感,情感在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激发个体产生自我教育动机的催化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者要在进行理论教育时,打出“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组合拳,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乐意学习科学理论与先进思想观念,乐于完善自我的动机。

(二)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校园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具有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同时,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优化校园环境,“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空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并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完成自我教育的内在转化。”[7]首先,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里的榜样包括教育者和学生。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其所倡导的教育内容,才能使大学生信服其所传授的教育信息。同时,在文化反哺的时代,教育者掌握信息的优势不复存在,教育者要不断向受教育者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好表率。来自于大学生身边的学生榜样,事迹真实,品行易学,能够有效激励大学生向他们看齐,对照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怀进行思想改造、行为矫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校园明星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宣传、学习身边的榜样,引领校园风尚,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其次,引导朋辈文化的健康发展。自我教育有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离不开集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大学生同辈群体由于在年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相似性,更容易形成相互砥砺、相互帮助的群体自我教育场域。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它们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大学生在优秀的同辈群体中比学赶超,共同进步。

(三)运用多种载体,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渠道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提升自我素质,我们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单一的局限于固定时间和空间的传统教育模式,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的平台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不断滋生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凸显出其弊端。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有效载体,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渠道。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网络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课堂。网络以其数字化、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的“快”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在此背景下,第一课堂只有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开辟不受时空限制的第二课堂,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自我学习创造条件。近年来颇受教育界欢迎的“慕课”“翻转课堂”因其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教育者应该以此为平台,不断开辟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堂。其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施展,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坚强意志得以磨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因此,教育者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课外、校外、寒暑期活动进行计划性引导,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学雷锋、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活动,形成完备、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塑造良好德行。除了网络载体与活动载体之外,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对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搭建平台,拓宽渠道。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2]列宁文稿(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19.

[3][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3.

[5][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4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7]张官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3.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