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白桦中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创造性叛逆

2015-03-29张白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桦老人与海译本

管 月,张白桦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海明威,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954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在中国涌现出46余种译本,其中张白桦译本可谓是诸多译本中最为成功的,该译本的电子书在当当网世界名著畅销榜上排名第1名,纸质书排名第27名。

一、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法国埃斯皮卡提出,根据埃斯皮卡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翻译实则是一种创作,创作的结果就是叛逆,翻译赋予了原作第二次生命。在中国,真正开始系统的研究创造性叛逆的是谢天振教授,谢天振教授将创造性叛逆引入译介学,并在其后的研究中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加以深化和发展。他在《译介学》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为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1999)。可以说,由于各国文化、语言、习俗、思维等不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创造性叛逆无法避免。

二、女性主义倾向的创造性叛逆

随着文学翻译的不断增多,女性也频繁的参与翻译,试图在译本中体现女性的特征,追求男女平等。而女性主义倾向的创造性叛逆,往往基于特定的目的,以显示出女性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张白桦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倾向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写序言

译者加写序言会凸显出性别身份,成熟的译者更是如此,张白桦中译本《老人与海》的翻译中加写序言使译者的女性身份更为突出,译者在序言里说明老人的与众不同时连续运用了体现女性主义的四字短语:“她阳光豁达,热爱生活,是个经验丰富,信心满满,勤劳勇敢,博爱温情的渔民”(张白桦,2011:2),还运用“讨喜”、“亲们”等词汇,表现出女性情感的抒发。小说虽然塑造了老人“硬汉”的形象,但译者用“侠骨柔情”来评价老人,表现出其女性情感的细腻,看到了老人“硬汉”形象背后的博爱与善良。

(二)感叹词的运用

感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引起读者的注意,加强语气,在女性主义的翻译中,感叹词的应用更能体现女性主义的语言风格。张白桦中译本《老人与海》中,多次出现感叹词的运用,笔者对译文随机进行统计,以20页到40页为例,译者使用了104次感叹词。例如:“……把好运给冲啦”(张白桦,2011:69),“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嘛”(张白桦,2011:23),等等,译者通过这些感叹词的运用,从女性的视角将老人对孩子的爱、老人的勇气和不可打败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叠词的运用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叠加使用就称为叠词,叠词中相同音节的重复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给语言本身也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张白桦中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运用了许多叠词,笔者仍以20页到40页的统计为例,译者使用了102次叠词。例如:“……特别是那些弱弱的黑黑的小燕欧……”(张白桦,2011:14),“他悠悠缓缓、稳稳当当地朝鸟儿盘旋的地方划去”(张白桦,2011:17),“……完了还有那条金枪鱼哩。硬硬的,凉凉的,美美的”(张白桦 2011:22)等,译者使用叠词使译文更加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表现了女性译者的细腻的感情。译者在该译本中大量使用叠词,是“跳脱”于其他译本的特色之一,于无形之中诠释了女性主义倾向的创造性叛逆。

三、化解文化差异的创造性叛逆

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译本,不仅因为“翻译无定本”,还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读者“期待视野”,只有读者与文本产生了“视域融合”,文本本身才谈得上被接受。正如谢天振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脱离了读者接受的文学翻译就是一堆废纸,毫无价值……”(谢天振,1992)。《老人与海》张白桦译本将更多的期待视野定位在青少年读者身上,译者考虑到了读者接受,为了让中国青少年读者更好的接受该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中采取必要的创造性叛逆。《老人与海》张白桦译本在亚马逊畅销书榜上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显然该译本与读者产生了“视域融合”,也正是该译本创造性叛逆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句序的调整

中英语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语言特点及语义外,采用调整语序这一创造性叛逆的途径,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1

原文:The old man was thin and gaunt with deep wrinkles in the back of his nack(Hemingway,2011:78).

译文:老人脖梗上长着深深的皱纹,显得消瘦而憔悴(张白桦,2011:1)。

例2

原文:……but today there was only the faint edge of the odour because the wind had backed into the borth and then dropped off……(Henmingway,2011:81).

译文:……不过今天的风向了北吹,后来还渐渐消歇了,所以鱼腥味倒变成淡淡的了……(张白桦,2011:3)。

分析:以上例句的调整都是对句子因果关系的调整,调整后的句子更符合汉语的习惯。例1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译者调整了句子语序,说明了老人脖梗上的深深的皱纹是老人显得消瘦而憔悴的原因之一。例2虽在原文中说明了因果关系,但由于英汉语句的差异,译者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了前后调整,这样更符合中文读者的思维习惯。

(二)句子的合并

句子的合并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在该译本中,译者同样大胆背离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结合文章需要和中文读者的需求,合理地合并句子。

例3

原文:He rolled his trousers up to make a pillow,putting the newspaper inside them.He rolled himself in the blanket and slept on the other old newspaper that covered the springs(Hmeingway,2011:93).

译文:他把长裤卷起来当枕头,把那张报纸塞了进去,然后用军毯裹住身子,在铺着旧报纸的弹簧床上躺了下来 (张白桦,2011:11——12)。

分析:例子是老人打渔回来后很疲惫,准备睡觉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上述例子中,原文是两个句子,译者用“然后”一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围绕一个主题说明的动作的先后顺序,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

例4

原文:This time itwas a tentative pull,not solid nor heavy,and he knew ecactly what it was.One hundred fathoms down a marlin was eating the sardines that covered the point and the shank of the hook……(Hemingway,2011:110).

译文:这一拉是试探性的一拉,拉得松松的,轻轻的,他心领神会:在一百英寻的大海深处有一条大马林鱼正在咬饵(张白桦,2011:22)。

分析:译者在该例句中采用了句子的合并这一创造性叛逆的途径,原文是两句话,译者将“……and he knew ecactly what itwas.”译为“他心领神会”,之后运用冒号,说明老人心领神会的内容,将原文的两句话合并为一句,简洁明了。

(三)省译和增译

在翻译中,为了达到上下文语句衔接,译文简练明了等效果,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适当的省掉累赘的部分,增添衔接的部分。增译和省译也是对原文创造性叛逆的一种途径。

例5

原文:There was no cast net and the boy remembered when they had sold it(Henmingway,2011:85).

译文:其实已经没有渔网了,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卖掉的(张白桦,2011:6)。

分析:例子中,显然译者省译了“it”一词,“it”在原文中作为宾语,为了英语语法结构的完整,汉语中不需要逐字将其译出,后句若译为“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卖掉的渔网”,整个句子显得很累赘,效果远不如译文中的效果。

例6

原文:They were strange shoulders,still powerful although very old,and the neck was still strong too and the creases did not show somuch when the old man was asleep and his head fallen forward(Henmingway,2011:87).

译文:这肩膀可不寻常,人虽然很老了,肩膀却依然健硕有力,脖子也依旧很结实。此外,因为老人睡着的时候,脑袋是向前耷拉着,所以皱纹也没那么明显了(张白桦,2011:7)。

分析:例子中,译者增译了主语“人”。后又增译了“此外”译者用“此外”一词引出了下一个话题,也很自然的结束了上文对肩膀的描述。之后译者增译因果关系词,这样的增译使整个句子畅通且衔接自然。

(四)流行语的应用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翻译原则,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的译者的独特风格。在该译本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更多的表现在对流行语的应用,这是与其他译本不同的一种创造性叛逆。

例7

原文:……and there was a norther and he was very cold……(Hemingway,2011:150).

译文:……凄厉的北风吹过,他感到透心凉……(张白桦,2011:47)。

分析:“透心凉,心飞扬”是雪碧饮料的广告语。例句中,描写北风吹过时候老人感到冷,译者运用广告语中的前半句形象地描述了老人的感受,由于青少年几乎都体会过喝了雪碧之后“透心凉”的感觉,这样翻译更让读者感同身受。

例8

原文:“Fight them,”he said.“I’ll fight them until I die”(Hemingway,2011:184).

译文:“跟它们斗,”他说,“死了都要斗。”(张白桦,2011:68)。

分析:“死了都要爱”是信乐团的一首流行于广大青少年中的歌曲,在21世纪初风靡全国,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歌曲表达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原文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誓死都要和大鱼作斗争,译者在把握原作意思的基础上,把“死了都要爱”的歌名创造性地改为“死了都要斗”,既表达了原作的含义,又紧跟青少年读者的步伐,让读者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四、结论

创造性叛逆总存在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翻译中,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作为原作的第一接受者,在其翻译中无法回避自己对原作的先见,译者也通过某些途径背离了原文的词句、形式、内容等,来迎合读者的需求。《老人与海》张白桦译本中,译者从女性主义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大胆的对原作进行了创造性的叛逆。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的叛逆时,考虑到了目标群体的需求和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努力把原作的精神面貌传达给目标读者,努力达到作者、读者、作品之间的平衡。通过对该译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成功的创造性叛逆译本更为大众所接受,符合大众的期待视野,同时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鼓舞和教育的作用。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77(1).

[3]张白桦.老人与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白桦老人与海译本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基于文学翻译的《老人与海》分层阅读赏析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俄罗斯见闻:浴血白桦
白桦的疤痕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