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文学
——民歌浅谈

2015-03-20周馨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罗敷两汉乐府

周馨

(黔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 都匀 558000)

两汉文学
——民歌浅谈

周馨

(黔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 都匀 558000)

两汉民歌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诉求,也有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诗歌。两汉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不朽的功绩。本文就两汉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巨大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两汉文学;民歌;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成就;典范

前言

两汉的民歌十分丰富,反映的社会内容非常广泛深刻,在艺术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的感觉。它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两汉的社会生活,继承和发扬周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劳动人民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两汉民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两汉文学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我国文学库藏的瑰宝。在这里,可以看到两汉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有当时人民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边缘上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人民悲愤、痛苦的心理情感;也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感情真挚,气势奔放的爱情诗歌。两汉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不朽的功绩。

一、两汉民歌的思想内容

在诗歌形式上,两汉时期出现了五言诗,它首先在民间流行,然后引起文人的仿效,于是诞生了《古诗十九首》。汉代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中,两汉的民歌十分丰富,反映的社会内容也非常广泛、深刻,在这里,可以看到两汉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例如,《病妇行》通过对病妇死亡和孤儿索母的描述,真实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她知道自己死后,孩子们一定会由于饥寒向父亲哭闹,她希望丈夫不要打他们。丈夫热爱妻子,他遵从妻子的遗嘱,为了让孩子活下去,便到集市上行乞。可是这样也不能把生活维持下去,作者利用他亲戚之口,对着啼哭索母的孩子说“行复尔耳”(孩子也将会遭受和母亲一样命运的),诗中先以病妇的死预示这一家人的前途,然后把父亲放到与死亡斗争的尖端,以父亲求乞、孤儿索母等表现生活压在他身上的重担,这就揭示出“我欲不伤悲不能已”的原因,是当时人民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边缘上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1]

汉代社会的官吏欺压百姓、敲诈良民,使得百姓倾家荡产,统治阶级不顾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还要利用政治权力,派官吏来绑架,强迫人民出卖他们的生产工具。《平陵东》里这样写道:“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这首诗和两汉其他乐府民歌一样,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人民悲愤、痛楚的心理情感,在这里,看到的满是当时社会触目惊心的阶级剥削与压迫。

两汉劳动人民除了受到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外,还有极为沉重的兵役负担,人民的家庭生活因此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也凋败不堪。著名的汉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就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几十年的征战,从少年打到白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剩下家破人亡。作者在诗里极力对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描写,以此来衬托出八十老翁的心理状态。一个满怀着希望的老兵,渴望和家人团聚,但是,家里什么也没有了,在极度地悲伤之下,他只好以煮饭来安慰自己,可是饭熟了,又不知“贻阿谁”。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然而,就算如此,那些十五从军征的人,能八十而得归者又有几人?侥幸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二、两汉民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也多种多样,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的感觉。两汉民歌的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都能达到内容形式的高度统一。例如,《孤儿行》是用血泪相揉的控诉方式进行叙述。除首三句作者概括出孤儿的苦命外,全部用孤儿的口气行文,这样更具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深切体验。《战城南》是通过揭露战争的残酷来表达反战思想,它通过对战后战场的惨状的具体描绘阐明了这一主题。《十五从军征》也用类似的手法表现同一主题,但内容有所不同,写的是家乡萧条的景象。又如《陌上桑》着重写罗敷以智慧来抵抗强暴,表现方式上从容不迫,开始只是一些年岁姓名的问答,但一步紧似一步地走向高潮。《平陵东》以慷慨激昂的语气,直截了当的语言,客观叙说方式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抒情和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是两汉民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上邪》是一首写女子表示自己的坚贞爱情的诗歌,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感情真挚,气势奔放,是两汉爱情诗歌的典型代表。《陌上桑》则基本是叙事,先用环境美和器物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接着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貌,他先是询问罗敷的年龄、姓名,进一步提出“共载”的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而罗敷怒斥使君,力夸丈夫来压倒对方,充分表现出罗敷以智慧来抵抗强暴,不畏强权,敢于与权势作斗争的人格魅力。[2]作者用对话的形式、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人物的突出个性。

两汉民歌在形式上非常自由,从一两个字到八九个字,毫无拘束,完全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语言朴素畅快。在许多对话中,简直和口语完全一样。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阿母生吾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并不显粗俗,相反,表现得十分率真,且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直接表达。

三、两汉民歌的巨大影响

两汉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更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后代许多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对它都非常重视。汉末及建安时代那些有价值的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社会离乱的文人诗歌,如曹操的《蒿里行》《却东西门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植的《泰山梁甫行》等,无不直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到模仿民歌的痕迹。大诗人李白也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他曾下大功夫研究民歌,几乎每一乐府调子他都有拟作,其中有许多发挥了乐府古辞的原意,《战城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是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他的《无家别》就是从《十五从军征》演变而来。白居易也把他的优秀诗歌称为《新乐府》,其因事立题、缘事而发的精神正是对乐府民歌的继承。

两汉民歌和周代民歌一样,指引着历代进步文人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成为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和不朽的功绩。

[1]王运煕.两汉文学名作欣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

[2]曹道衡.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76.

【责任编辑:王 崇】

I206.2

A

1673-7725(2015)08-0198-03

2015-06-08

周馨(1972-),女,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罗敷两汉乐府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品读乐府
鼎盛期|两汉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陌上桑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乐府三首》
陌上桑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