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州学宫的价值与现状之调查分析

2015-03-20路佳凡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成殿学宫汝州

路佳凡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汝州学宫的价值与现状之调查分析

路佳凡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作为古代地方官办学校,汝州学宫不仅在当时具有传播儒学文化与教化当地学子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汝州学宫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对其价值与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汝州学宫,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利用古建筑的道路。

汝州学宫;价值;开发和利用;现状

“学宫”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静簋”,上刻有铭文“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及服及小臣及夷仆学射。”[1]学宫最初是由周天子设立专门教授贵族子弟学射的场所。春秋时,鲁哀公为纪念孔子,以孔子故居为基础建立孔庙,作为孔子后人及弟子祭祀的家庙。后来,随着帝王亲祭孔庙次数增多,孔庙由家庙演变成为国庙,孔庙又被称为文庙或学宫。学宫也泛指历代王朝地方官办学校,即学庙,且官学与地方孔庙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建筑群类型——庙学建筑。汝州学宫,是明洪武年间地方官府所办的庙学建筑。自创建之始,历经600多年风雨,因历代整修维护得以保存至今。2006年,汝州学宫因其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汝州学宫目前的保护与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其价值也亟待人们进一步挖掘。

一、汝州学宫的创建与规制

据《明正德汝州志》记载,“汝州学在州治西,按旧志云,今之学基乃元忠襄王祠堂,规制宏大,桧鯢百余株犹存,洪武庚戍改建学宫。”[2]建成后的汝州学宫以启圣宫、大成殿、文明坊、大成坊、明伦堂为中轴线,东西廊房呈对称性建筑格局。

汝州学宫自建成以来,因天灾人祸而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由于历代地方政府的维护一直存世不废,因此成为当地的历史见证者。“明永乐丙申,知州官谦重修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各九间。”[3]明崇祯二年(1629),受战乱影响,学宫遭到严重破坏。清乾隆六年(1741),州守熊常醇主持重建大成殿、东西廊坊、启圣宫、明伦堂。民国五年,由于殿屋渗漏,墙壁多颓,县政府出资重修学宫,改为汝阳中学。

1986年,汝州学宫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政府出资重修学宫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收藏有汝瓷、汝贴、汝石等各种文物2000余件。

二、汝州学宫的价值

(一)汝州学宫的建筑价值

学宫的建筑格局具有严谨、科学的特点。汝州学宫建筑风格属于中国北方建筑体系,它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这种庭院布局属“廊院”制,以回廊与殿堂建筑相结合,使汝州学宫显示出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此外,从整体上看,学宫以五重院落相套向纵深方向发展,又有门道、走廊、围墙等建筑相配,体现了群体组合的优越性和建筑格局的严谨性。同时,学宫的设计也具有科学性。学宫建筑主体采用木榫的结合结构,建筑材料的衔接之处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整个构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成组斗拱也起到弹性节点作用。一旦发生地震,整个框架可减轻破损程度,从力学上来讲,对抗震十分有利。数百年来,学宫“经受数次地震冲击,但学宫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并未发生问题,可见工程质量之高。”[4]

(二)汝州学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汝州学宫内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可以为认识当地的社会历史提供丰富的史料。例如,汝州学宫内藏有完整的《汝帖》20块,分布在大成殿的东西两侧,组成碑林。这些碑刻内容有历代帝王名臣的诗词、游记,如米芾的《紫金帖》、蔡襄的《尺牍》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除这些历史名人的作品外,碑刻上也有对汝州古代先贤事迹的记载,这些古代先贤或因生于这片土地,有过杰出贡献而被树碑立传,或因曾在这里任职,其政绩惠及当地百姓,深受群众爱戴而被歌功颂德。例如,碑刻中记载有东汉桓帝时期,呵斥权臣梁冀带剑上朝的张陵,明万历年间大胆揭露考场舞弊的张维新,他们都生于古汝州境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还有诸多曾仕于此地的名人,如唐代陆长源与宋代苏辙,他们都曾担任过地方官,实施许多惠民政策,为当地的百姓所铭记。这些碑刻内容对我们了解历代帝王将相的事迹及当时社会人文风貌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学宫中还有其他石碑、石刻等文物。这些碑刻上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学宫创建和经过数次整修的珍贵文字资料,是弥补有关汝州学宫文献的重要佐证。

学宫的建筑蕴含丰富的儒家文化。首先,汝州学宫布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而在建筑的排列上,建筑群以渐进单元的空间变化产生不同效果,突出中和有序的思想。其次,学宫中每个单体建筑名称和构成也体现出儒家的思想观念。例如,大成殿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其“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中“孔子之谓圣集大成”[5]一语,意指孔子的思想汇集古代先圣先贤的优秀思想精华。启圣宫位于大成殿后,是专门祭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建筑。清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封孔子父亲为启圣王叔梁纥宫公,启圣之名便由此而来。明伦堂是讲学的场所和学子们上课的地方。古代儒家教学思想是教人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正是明伦堂的寓意。

(三)汝州学宫的艺术价值

汝州学宫中,珍藏有闻名国内外的汝帖、汝石、汝瓷,即“汝州三宝”。《汝帖》为我国古代碑帖中的珍品,明、清时代曾驰名华夏,其字体丰富多彩,如蔡襄的《尺牍》,其字体为行书,形似晋唐,浑厚端庄,自成一体;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字体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还有米芾的草书,有精道大气的爽朗之风。《汝帖》是历代书法家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汝帖的内容刻于汝石之上。汝石是由火山喷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因产于汝州,故名汝石。汝石质地细腻,硬度强,晶莹剔透,刚柔并济,底色如墨,是中华名石,曾被东汉光武帝封为国宝。此外,1985年,临汝县在汝州学宫内设立汝瓷博物馆,汝州是汝瓷的故乡。馆内陈列着从宋元时期的汝窑遗址中挖掘出的汝瓷,其色泽独特,温润古朴,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颜色,是瓷器中难得的珍品。所以,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毫提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6]

三、汝州学宫保护、开发和利用现状

(一)保护现状及问题

第一,政府部门于1984年至2002年先后修缮了大成殿、启圣宫、东西廊房的部分梁柱、斗拱以及文明坊、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及大成坊的门窗和走廊。但这仅是对学宫部分建筑的小修小补,从整体来看,现存的汝州学宫较明清相比面积已大为缩小,学宫原有建筑共有114间,现大部分都已被毁,唯一保持明清原貌的只剩下文明坊与大成殿。

第二,学宫中有大量记载古代至近代地方政府修缮学宫情况的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多数石碑遭受风化,当地政府为其套上了透明玻璃罩。除此之外,一些诸如投币缸等的石刻文物也用铁网保护起来,禁止游客近距离靠近。然而,这些被保护起来的文物仅仅是学宫文物中的一部分。学宫的东北角横七竖八地躺着着几块孤零零的残碑和一口无人问津的石棺,大部分残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却无人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而那口被堆在一旁的石棺,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是从地下挖出后就被弃置在学宫内,无人意识到其价值。

(二)开发和利用状况与问题

第一,学宫建筑的功能已不复往日。学宫前院建筑已被市政府改建成当地文化局,文明坊两侧的东西廊房现已改成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汝瓷博物馆的展厅。文明坊后的大成殿平日大门紧闭,只在过年时才开放,供人上香祭祀。大成殿北是昔日的启圣宫,现已被改建为马永安书院,书院里陈列着字画古玩。

第二,当地政府对学宫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宣传不到位和管理人员配置不健全。汝州学宫虽有600多年的历史,可当地市民却鲜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学宫平时很少有游客,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有一次难得的热闹。在人员配置上,除一两位负责日常清洁与安保的人员外,几乎看不到其余的工作人员。

第三,学宫文化氛围遭到破坏。汝州学宫位于当地的一个巷子里,四周已被居民楼和诸多商铺包围。巷子门口还有居民楼在施工,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彻底被淹没在现代工业森林里,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州学宫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巨大,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对汝州学宫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对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及为其他地区学宫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经验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1]陈梦家.射与郊[J].清华大学学报,1941,(1).

[2][3]承天贵.明正德汝州志·卷之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125.

[4]沈震宇.漫话木结构建筑的抗震[J].风景名胜,1999,(8).

[5]朱熹.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1.

[6]王超楠.触摸陶器聆听生命最深处的感动[J].海峡茶道,2010,(7).

【责任编辑:周 丹】

K29

A

1673-7725(2015)08-0026-03

2015-06-01

本文系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0098)研究成果。

路佳凡,女,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成殿学宫汝州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内乡文庙及《宣圣遗像碑》考释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讲台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