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区域文化异量之美认知情况的调研

2015-03-20田建华张暠贇刘婧朵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京传统文化

田建华 张暠贇 刘婧朵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北京区域文化异量之美认知情况的调研

田建华 张暠贇 刘婧朵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阐述“北京文化”与中华文明认同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特征,强调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来叙述对象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从丰富多彩的历史偶然性中探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的必然性。本文从文化哲学视角审视北京区域文化的异量之美,了解民众对北京区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将区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同时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寻找支点。

北京区域文化;异量之美;认知情况

在中华文化中,北京文化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历史明珠。研究这一质实贞刚、刚健自强的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宝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化华夏文明的感召和纽带作用,形成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现代文化体系,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小组成员深入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通州区、门头沟区、顺义区、怀柔区、平谷区、朝阳区、延庆县10个区县,共35个小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99份,回收率达99%;有效问卷599份,有效率100%。调研力图从北京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两方面探讨北京文化的个性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层次问题,将“区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结合当前实际解决问题,同时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寻找支点。

一、民众对北京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五点。(1)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户籍地、职业等。(2)北京历史名人的情况,包括了解渠道、名人事迹、名人贡献等方面。(3)北京名胜古迹的了解情况,其中有名胜古迹列举、选择,最喜爱的名胜古迹等。(4)北京历史风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包括民间风土文化的了解,历史风俗的列举等。(5)北京历史文化宣传工作的了解情况,北京城市文化设施满意度、传统文化认知度。其中包括一个开放式问题:您对北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看法?具体分析结果有三点。

(一)了解程度不断下降,更缺乏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北京市民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正在不断下降。人们对北京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媒体过多宣传外来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人们对北京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弱。此次调查问卷中的599位被调查者中,男性38.6%,女性61.4%;年龄:18~30岁占11.9%,30~50岁占51.5%,50岁以上占36.6%。学历:高中以下占55.4%,中专占11.9%,大专及以上占32.7%。职业: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员占49.6%,灵活就业人员占41.5%,退休人员占8.9%。户籍:本地占64.3%,外地占35.7%。住房类型:自有房占79.2%,租房占20.8%。居住时间:1年以下占7.9%,1~3年占19.8%,3~5年占5.0%,5年以上占67.3%。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来看,民众对北京文化的理解程度极不均衡。中老年人、收入高、文化水平高的人群了解程度略高,但缺乏对北京文化深层次内涵的认识。

(二)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

对北京文化的宣传力度是否满意的调查显示,13%的人表示非常满意,54%的人表示比较满意,25%的人认为一般,8%的人表示不满意;91.01%的人认为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北京文化;95.51%的人认为应在社区开展北京文化宣传和教育;只有39%的人看过浓缩了北京3 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多媒体专题片《不朽之城》和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发生巨大变化的多媒体专题片《古都巨变》。

(三)参与组织形式还略显单薄

在怎样保护、传承北京传统文化这个话题上,92%的人都认为近年来政府、大众都做出了很多努力;84.27%的认为应成立相应的组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北京文化;75.28%的认为北京市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56.83%的人认为要关注如何使北京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出其价值。

关于民众对参加保护北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数据显示,80.2%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并愿参与其中;16.9%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但没有亲身参与的打算;2.9%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北京文化的觉醒和认同的意义

文化认同或文化身份问题是近几年来人文学科最流行的话题之一。人们越来越明白,文化、民族和国家身份都不是一个纯然客观的分类或事实,而是个人或群体的主观认同,更准确地说,是个人或群体主观诠释客观事实的结果。把北京文化视作一个研究对象,它当然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对北京文化的重构不应是完全脱离北京文化传统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而应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建来实现转型。对北京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正视现实,选择对策,另辟蹊径。[1]北京文化的认同与人的自我认同一样,不是一个固定的本质,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考察北京地域内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文化机制及组织制约因素的基础,所要揭示的不是一种单一合理的方法,而是一系列用以解决眼前问题的尝试。对北京文化的研究应将北京文化与北京人民生活的其他维度相合并,以便对其文化结构的偶然性和制度的现实性问题作出谨慎判断。

作家韩少功有一段描写世界和民族的切肤之言: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你没法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着你熟悉的气息。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语言,你的心灵之血。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快乐的和最心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幼稚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之分离。[2]对于生活在北京传统文化中的人们来说,渊源留长的传统文化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文化背景,对此,虽然我们对其拥有不受控制的偏见和定位,但仍然需要不断用思想指引行动。行动创造文化,北京民众就在这样的不断反思和发展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使得北京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

当代北京文化的觉醒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中,形成文化的对照与比较,进而形成的对北京文化自身的反思。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及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实际问题,北京文化的觉醒进入了价值论上的觉醒,这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多元走向与文化独特性的传承。由于北京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探索和追求代替了对其他文化的模仿,其文化教育的主体意识日见加强,因而也可能导致北京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性扩大。[3]北京文化觉醒所面临的直接问题是如何使北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间求得文化共识,因为人类越来越紧密的交往是以某种文化共识为前提的。

北京地区一方面经历了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的演进;另一方面又对北京文化的自我认同具有强烈追求。必须指出,向来不存在纯粹的北京本土文化,北京文化主体从来就不是自我同一的,且北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论就民族而论还是就地域而论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北京文化本土化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北京文化本土化存在的根据是现实中存在的或历史记忆中存在的共同性,是文化交往过程中北京文化主体觉醒的产物,或者说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自我认同的结果。毕竟历史记忆反复被强调,使人很难与原有文化相脱离。

三、提升民众对北京文化异量之美认知及自觉的思路

(一)文化研究和文化自觉的张力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和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4]民族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文化,不仅是一种“合群”的文化,且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独立的文化。越是在文化激烈冲突的时刻,民族文化越会维护自己存在的权利,越会有去国怀乡之感和往古之梦的激情、冲动。个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痛切的无力感被转化为一种对社会公共生活的深度厌倦,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自我疏离的意识就更加强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道路源自以史为鉴的道路进步,中国模式来自立足本土的模式发展,中国文化袭自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承自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这便是我们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在异质文化同本土文化激烈冲突的今天,信任民族文化,追求共同理想,是国家和民族在新世纪中保持独立的关键,也是在世界文化环境对北京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审视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文化研究和文化自觉的功能定位

启蒙教化。文化研究和文化自觉为人把握自身提供着符合人本质的认识方式,提供一种切实而高远的人生意境,同样也为引导现代人走出当代人类困境提供理论支撑。人生的智慧来自历史,社会的阅历来自历史,所以了解历史文化每个人都需要。

普通民众需要加强对族群的认同感,提升文化素质,而历史文化是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确立主流世界观,也来自历史文化的熏陶。这要求文化研究必须从生活深处引出理想,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而不是把生活的理想寄托在生活之外的彼岸世界。

据此,文化研究的定位一方面应自觉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差距与张力,从现代化的普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重新评估文化研究的理性内涵和人文精神,扬弃其语言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境界中的宏大叙事,使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化中国的人文权威和价值理想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在多视角、全方位的文化视野中,应着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从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内在思维出发,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5]反思和改造国民积淀已久的传统旧习,深入发掘现代文化素养,并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引导人民日常生活和现代工业文明实现质的飞跃。

(三)提升北京民众文化自觉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特别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所有区县大力开展北京文化示范区、北京文化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各项文化公益惠民服务。建立北京文化宣讲队伍。推进北京文化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包括北京历史、科技、艺术、文化场馆及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博物馆等类别的《北京博物馆通票》等,降低参观门槛,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为全面了解北京文化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运营、管理。要鼓励“文化居委会”等基层文化自治组织发挥作用。整合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向上、优质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不同年龄、收入阶层、消费偏好的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感知、领悟北京文化。

第三,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北京文化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非遗真正走进和融入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保护特色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古城风韵和现代风采,深入挖掘北京地区文化资源,不断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结合历史文化双优势,促使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1]田建华.全球化与文化的碎片[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韩少功.世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75.

[3]邹广文.文化前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J].求是学刊,2007,(11).

[4]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2).

[5]胡国庆.全球化下的生活世界与中国文化的当代走向[J].桂海论丛,2006,(7).

【责任编辑:周 丹】

K901.6

A

1673-7725(2015)08-0013-04

2015-06-10

本文系2014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研优秀项目“北京区域文化异量之美认知情况的调研”研究成果。

田建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北京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