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3-20孙海平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山东书法资源

孙海平

(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孙海平

(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山东是书法文化资源大省,但目前书法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还未得到充分挖掘。研究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及其特征,正视当前开发工作中的不足,深入探讨全面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书法文化产业链,使书法文化成为弘扬齐鲁文化的龙头,并带动山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这对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书法文化资源;山东;开发利用

人类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记忆,也是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和表达的价值符号系统,其影响力、渗透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力的最终决定性因素。2011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确定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山东,早在2008年就提出发展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体现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思路。

作为国粹的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引发诸多学者和专家对书法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山东是书法文化资源大省,但对众多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书法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立足全省,从经济文化一体化角度对山东的书法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不但有助于开拓和丰富齐鲁文化内涵,确保山东地域文化留存和历史文脉延续,更是适应时代需要,促进山东早日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

一、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书法文化资源不但包括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书法文物,如古代遗址、墓葬、石窟寺庙中的碑篆石刻和风景名胜中的楹联匾额等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书写印拓等书法技能、纸砚笔墨等工具的制作工艺以及与书法艺术有关的节庆活动、纪念典仪等代代流传的非物质文化资源。[2]山东位于黄河下游,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自古以来,农业、手工业兴旺发达,物质财富极为充足,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山东在书法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历史悠久,体系完整

山东书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基础资源丰富,从先秦萌芽,经历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繁荣,唐代达到鼎盛,至宋转向衰落,清代中叶复又振兴。其演变过程保持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持续性和体系的完整性。[3]山东境内的秦代刻石、两汉碑简、北朝摩崖、晋代“书圣”等,是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代名家,如唐颜真卿、宋苏轼和黄庭坚、元赵孟瞓、明邢侗、清康有为等,在齐鲁为官讲学和寓居期间留下的大量书作墨宝,也是书法艺术长廊中的无价瑰宝。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涉及书法艺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使山东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一个缩影,从而印证了山东书法史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赋存形式多样,书体齐备

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流变,在山东地区均有与之同步的文物反映。山东省内的书法文化遗产形制随时代而变,含盖书法艺术变迁的各种书体,自陶文、甲骨,至大篆、小篆、真书、今草,多种书体流衍变化,充分展现了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山东的书法文化遗产以碑、帖、刻石、竹简、瓷雕、卷轴、中堂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充分体现出齐鲁人民的聪明才智。其中,临沂银雀山西汉竹简,气息古朴、天趣盎然;莱子侯、五凤等刻石作品劲挺方正、生涩古拙;数目繁多的墓碑、祠庙碑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泰山、峄山等诸山摩崖刻经,气势磅礴、意境高迈;历代书法名家流传下来的纸、绢卷轴、中堂等更是不计其数。[4]

(三)资源分布广泛,分布地区均匀

山东书法文化资源遍布省内多个地市区,地域组合较为均匀。鲁中地区济南灵岩寺既有乾隆所书御碑,也有名人苏轼诗碑,还有宋代圆通经刻。泰安地区碑碣石刻数量多达2 500处,其中泰山所存摩崖题刻的数量及规模均列全国名山之首。书法界向有“天下汉碑半山东”之说,而山东汉碑大多集中在鲁西南地区的济宁曲阜孔庙内,现存历代碑刻2 000多块,是中国最大碑林之一,其中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等驰名中外。鲁东半岛地区青岛平度的天柱山和烟台莱州的云峰山,以《郑文公》上碑、下碑而闻名,可谓“魏碑冠冕”之双璧。青岛市区的康有为、王綬等书家遗墨反映出清代碑帖竞荣的时代景象。[5]鲁中南地区的临沂不但是王羲之、王献之的故乡,且诞生过楷书大家颜真卿。鲁西北地区的德州临邑则是“晚明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名家邢侗的故乡。可以说,山东书法文化资源以济南、泰安、曲阜、临沂等主要城市为中心,遍布省内鲁中、鲁东、鲁西南、鲁西北、鲁中南五大区域及广大地市。

二、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发展经济强省过程中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各地市各部门已逐渐意识到山东宝贵的书法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质,纷纷着手加快加强对其利用与开发,并取得显著成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发挥山东省书法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推进发掘利用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注重地区发展而缺乏全局眼光

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各地政府对当地的书法文化资源多已进行开发利用。临沂市对本地区书法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较为成功。为充分利用“书圣”这一宝贵的书法文化资源,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集书法与园林艺术于一体,建成书院、洗砚池、晒书台、碑廊、水榭、砚碑亭、留香亭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文化旅游景点。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及出土的汉代竹简,亦得到妥善保护和修复,并在实物性文物的基础上建成一座遗址性专题博物馆。但书法文化资源的利用往往涉及文化、文物、建设、经济等多个部门和区市,需要相关单位的合作与协调。由于缺乏整体发展意识,往往出现有利相争、遇事推诿的现象,导致许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科学开发,难以做大做精,可能逐渐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6]以山东省名砚资源的开发为例,鲁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上曾与端砚、歙砚齐名。但由于分散在省内青州、济宁、沂南等多个地市(潍坊青州红丝砚、济宁尼山砚石沟尼山砚、沂南徐公砚),未能建立全省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开发格局,致使各砚石产地重复建设砚台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同时,地区间的互相争利亦成为严重限制全省砚台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原因。

(二)注重书法旅游开发而忽略其他书法产业建设

书法旅游是较早得到重视的文化产业。早在1978年,青岛市就开始接待来自日本的书法旅游团,对天柱山、云峰山的魏碑石刻进行参观游览。目前,大基山云峰山这条书法旅游专线,每年接待日本书法团体约600人次。济宁地区开展的曲阜书法碑刻游与邹城书法修学游,亦颇受欢迎,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书法旅游与休闲、度假等其他专项旅游相结合,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但由于开发角度单一,体系不完善,致使书法旅游业一枝独秀,制约书法文化产业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书法旅游产品研发制作水平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形式大同小异,品种单一。这既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利润的增长,也不利于当地文化形象的提升。

(三)重视书法物质资源利用而忽视非物质资源开发

目前,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日益丰富。如临沂已举办多届书圣文化节、王羲之书法艺术暨琅琊王氏国际研讨会和“羲之杯”书法大奖赛等系列纪念书法家王羲之、弘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活动。泰安市举办了“泰山书法论坛”等活动。可是与书法物质资源的高利用率相比,对于书法文化中的非物质资源依然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往往只关注到书法物质资源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7]如前文所说的名砚资源,是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鲁砚的利用多着眼于其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的实现。鲁砚制作工艺的研发与传承,以及鲁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是山东书法文化中宝贵的非物质资源,更应得到重视并加以挖掘和弘扬。

三、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建议

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国家《文化产业十·五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具备宏观的战略视野与具体发展措施的全面性。由文化、文物、经济等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山东省书法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在充分分析省内书法文化资源的特征、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制关于山东省书法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同时组织多方筹措资金,为实现这一规划和目标,对各相关环节合理定位、策划发展方案。

(一)树立全局观念,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

丰富的书法文化资源为山东的文化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制约与牵绊,不但限制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且无形中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统一开发书法文化资源,对建设山东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突出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强化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开发建设的星散格局。按照地域和资源性质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整合,集中打造“齐鲁书法文化”的大品牌。如前文提及的名砚资源,只有各地精诚合作,联合开发,才能将鲁砚文化产业推进到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加强产业链建设

山东的书法文化资源在渊源厚重的齐鲁文化体系中具有枢纽功能,应充分利用其历史悠久、传承性好、分布地区广泛、内涵丰富,涉及面宽、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基本特征,发挥其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历史、商品等多种价值和景观、旅游、审美、休闲、产业、传媒等多种功能,建立书法文化产业链,形成体系完备的书法产业,从而深入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山东省书法文化资源。完整的书法文化产业链,不仅包括书法旅游产业、书法艺术品市场,还应包括书法产品研发、书法文化营销、书法展览策划、书法组织机构建设、现代科技与书法文化结合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相关产业。[8]只有建立健全与书法文化相关的各个产业,并使之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对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珍视与利用,实现书法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带动整个山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三)重视非物质资源的研发与传承

继续加强省内各地书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修复和利用现有物质性书法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加强对书写印拓技能、纸砚笔墨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开发利用。以得天独厚的山东书法文化资源,带动山东省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与书法文化宣传、书法对外交流等各项事业的全面提升。第一,在更多高校开设书法专业和书法课程,加强书法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使书法成为展示齐鲁精神、增加区域竞争力的强势艺术门类。同时,强化专业研究队伍的建设,深化关于山东书法文化资源的综合研究,尽快将山东省书法文化资源的“历史优势”转化为“现代强项”。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普及工作,提高青年一代传统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书法艺术成为构成山东省民众基本素质、为山东省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全力办好尼山论坛、王羲之书法大赛、泰山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筹备举办康有为书法研讨会、北魏碑刻文化节等高端书法学术论坛,加强同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增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山东书法文化资源,是齐鲁民众千百年来物质及精神层面深刻的历史积淀,是将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延续,更是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开发和利用山东书法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弘扬齐鲁文化的龙头、带动山东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促进全社会文化精神素养发展的重要工具,这对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1]熊炳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167.

[2]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3]刘文俭.打造齐鲁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4]卢飞.山东省书法旅游初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1).

[5]秦光启.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与建设山东文化强省[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

[6]张勇.山东文化品牌定位与文化产业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7,(4).

[7]张学成.论齐鲁名人文化在山东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8]张捷.书法文化链与“大书法文化”战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责任编辑:周 丹】

G621

A

1673-7725(2015)08-0029-04

2015-06-05

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4174)研究成果。

孙海平(1972-),女,山东招远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山东书法资源
书法
书法欣赏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书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