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布森《重聚》的文化批评研究

2015-03-20郭静怡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德雷克美国黑人族裔

郭静怡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吉布森《重聚》的文化批评研究

郭静怡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黑人女性戏剧;文化批评;身份认同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自产生之初便将探讨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作为主题创作的重要任务。黑人女性剧作家真实地呈现本群体的生活遭遇,分享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弱势群体的情感经验与精神困惑,积极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的途径。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1]

文化批评作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文艺批评理论,其涵盖面之广,几乎包括社会人文生活中的全部内容:集体的价值取向、个体成员的生存境遇和情感构成,以及不断发展演变的社会模式等。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则是其关注的焦点。[2]事实上,文化批评理论致力于拆解和颠覆主流文化所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将长久以来处在边缘位置的“他者”推向大众讨论的中心,探索这些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策略。“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议题。“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充分而均衡的洞察,意义重大。”[3]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身份认同”的定义是某一文化主体在其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的身份识别和选择。文化批评支持边缘群体的价值立场,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讨论对象聚焦在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的“他者”群体上。在主流文化的同化影响下,在对自身族裔文化的不断重寻和对性别身份的反复确认中,被压制的“他者”无法避免地会经历强烈的思想碰撞和巨大的精神困惑。美国黑人女性在白人父权文化中,通过拆解强加于身的刻板的族裔和性别形象,改变自身的边缘处境,塑造出具有本族裔和性别特征的身份认同。

吉布森的《重聚》通过表现美国黑人女性所遭遇到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制,将改变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磨难这一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塑造出勇于争取平等、追求独立人格、实现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全新女性形象。区别于以往的黑人女性戏剧,《重聚》没有单纯地将焦点放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而是有逻辑、有条理地对美国黑人女性生存现状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种族、阶级、婚姻、性别等敏感且尖锐的问题均在这部剧中有所呈现。剧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层社会的一个黑人家庭中。人物只有丈夫德雷克和妻子南妮两人。德雷克精心策划了与南妮的分居。一年后,两人再次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别墅,发现一切陈设依旧。触景生情的德雷克希望与妻子重修旧好。他不断向妻子重述过往的美好时光,在停电后点燃蜡烛,制造出浪漫的氛围,深情款款地表达爱慕之情,希望妻子能够重回自己身边,但这一切无法掩饰他不时透露出的男性霸权意识和对黑人社区的轻视、贬低。南妮无法忍受德雷克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和自以为是的示好求和,她意识到丈夫所有的恭维和赞美都只不过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在这场夫妻关系中,丈夫将自己置于支配的中心,南妮则是被剥夺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他者”。丈夫的男性中心思想和种族歧视观念没有给南妮任何的身份,而是仅仅将她推向自我认识的边缘。在这场德雷克自导自演的复合剧情里,南妮发现一年的分居并没有使丈夫认识到两人不合的真正原因。德雷克的虚伪和对自己情感的漠视使南妮终于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真正意识上的身份认同,才能改变自己受压制、受摆布的命运。最终,重聚没有发展成重修旧好。故事的结尾,不愿重蹈覆辙的南妮毅然主动、勇敢的向丈夫提出分手。[4]南妮的举动无疑是在向男性中心主义发起反抗,她没有堕入丈夫那掩藏着种族和性别偏见的甜言蜜语中,而是勇敢地进行抗争与反击,积极探寻自我身份认同,实现人生价值。事实证明,只有自尊和独立才能帮助黑人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综上所述,美国黑人女性戏剧《重聚》通过展现黑人女性的家庭和婚姻遭遇,以及身处白人父权文化中的精神困惑与觉醒,探讨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族裔意识开始觉醒,她们面对父权传统文化、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和白人女权主义者对‘他者’的压抑,积极寻找和构建作为少数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改写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边缘化境遇,并在主流文化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为构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传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

[1]张学祥.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之鸟瞰[J].电影文学,2008,(14).

[2]张冲.当代美国的黑娜拉——评黑人女性问题剧《分手》与《重聚》[J].外国文学,1995,(4).

[3]莱恩·T·赛格尔斯.“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M].岳戴云,张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5.

[4]王健.评当代美国黑人戏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戏剧文学,2009,(9).

[5]王军.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概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249.

【责任编辑:王 崇】

F713.8

A

1673-7725(2015)08-0168-02

2015-06-05

郭静怡(1985-),女,吉林长春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德雷克美国黑人族裔
蓝色电光之后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宽阔的德雷克海峡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THE JAZZ AGE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
德雷克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