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阿尔都塞“理论上反人道主义”思想

2015-03-20吴丽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人道主义本质

吴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解读阿尔都塞“理论上反人道主义”思想

吴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阿尔都塞依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理论,提出马克思“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青年马克思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成熟的马克思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具有科学性。但他不漠视历史中人道主义存在的价值,并指出其在实践层面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上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唯科学的基本立场出发,“解读”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提出马克思“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观点。本文将对该观点进行初步探析。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溯源

人道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指一切以人、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自由等为主旨的哲学理论。人是贯穿人道主义的一条中心线,追求人的解放、自由个性发展是其终极目标。在西方,人道主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词汇虽然出现比较晚(14世纪末),但对它的源头探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在古罗马,人道主义思想最初体现在对人的教育和教化上,通过教化去追求人道或人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在罗马碰到了第一个人道主义”。[1]在古希腊,随着人的自我观念产生以及自我意识觉醒,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世界的历程。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哲理箴言,比如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等。

14到16世纪,欧洲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本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最初形态,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用人性剔除神性,用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以现实的、自然的人为出发点,提倡现实的幸福,将人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人道主义正是在这些人文主义思想中传承下来。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上升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发起著名的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理性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第二形态。启蒙思想家们打着理性人道主义的旗帜,高声呐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博爱”,反对一切封建主义旧思想,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人的本性。从理性角度来考察人权和自由的人道主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

19世纪法国空想的人道社会主义是第三形态。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各种矛盾和弊端都暴露出来,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从现实出发,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这一时期的人道主义在继承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关心无产阶级利益和人类的利益。同时还提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认为未来的人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19世纪德国的哲学人道主义在继承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将人视为最高哲学研究的对象。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代表了这一时期人道主义的最新形态。其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在:从抽象的人出发考察人的本质,提出人的“类本质”;批判宗教异化,追求宗教解放;跳出抽象精神的领域来解读人的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建立“爱的宗教”达到人的复归。这种人本学的人道主义更具哲理性和抽象性,一方面突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但这并不能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兴起一股现代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主要代表流派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不同于过去的理性主义,他们大都站在反理性主义的角度阐释人、人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提出,区分科学和意识形态两个基本概念是首要问题。科学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甚至是决裂的、对立的。科学追求真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认知,而意识形态是一种主观臆想,缺乏客观性。“一个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体系,它在给定的社会历史中历史地存在并起作用”。[2]科学以新的问题逻辑方式确立自己的对象。可以说,意识形态是针对幻想的现实提问题,科学是就真正的现实提出问题。

基于以上两者的区别,阿尔都塞借用加斯东·巴什拉的说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论的断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初揭示了分界线,《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马克思实现了最初的断裂。这种断裂将马克思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段即青年马克思时期,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贯穿青年马克思的著作中,先后经历“理性自由主义”阶段和“理性共产主义”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受康德和费希特式理性的人道主义影响,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和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正如重力式物体的本质一样,人命定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存在”。[3]在这里,明显发现青年马克思思想仍受资产阶级自由、博爱等意识形态的支配,他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政治斗争的实现依托于理性和自由的呐喊。第二阶段,由于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革命和理论层面上的批判并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矛盾,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理解费尔巴哈“人的哲学”。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不再寄希望于通过建立理性王国达到对资本主义国家批判的目的,而是要求通过暴力革命进行共产主义运动,主张通过人的实践去回归人的本质。由此,人本主义哲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依据。自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之前的一切的理论决裂,抛弃了旧的人道主义哲学理论框架,走了科学理论阶段,即“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局限于旧的问题式框架,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本主义,并将其作为理解历史和政治活动的一切依据,属于资本主义哲学。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假设贯穿其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而他们是人的真正主体”。[4]1845年之后,成熟的马克思理论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系列有关社会形态的新概念,从现有社会形态入手,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它抛弃人的本质、主体、异化等旧的“套式”,理论上是反人道主义的。

三、“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辨析

基于自己的马克思思想分期理论,阿尔都塞提出了“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命题。那么,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个命题?首先,从对“理论”两字的解读来看:在普遍和一般意义上来说,“理论”与“实践”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自身本质力量改造世界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理论通常指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世界的思维看法。这对范畴有各自存在的领域。然而,在阿尔都塞眼里,对“理论”一词的理解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阐释,他认为“理论”是一种实践活动,包含“实践”层面的意义。青年马克思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问题式,“从人开始的观念,即一种绝对出发点(一种‘本质’)的观念,是属于资本主义哲学”,[5]它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未能指引实践革命,因此,它不是理论的。其次,“反”字在此理解为“非”“不是”之意。并不是“反对”的意思。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反人道主义,也就说马克思在理论上不是人道主义的,这是一种温和式的理解,也更表明了阿尔都塞一种明朗的哲学态度。用“反对”一词来解释显得过于极端。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虽然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但他毫不取消人道主义的历史存在”。[6]简言之,他不反对人道主义存在的必要性,甚至承认和肯定人道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因此,“反”理解为“非”更贴切其思想主张。再次,对“人道主义”的理解,阿尔都塞站在科学和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角度,指出人道主义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属于资产阶级哲学范畴,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应是科学的,青年马克思思想没有突破旧的问题框架,是非科学的。

以上从“理论”“反”“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阿尔都塞明确指出不能混淆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两个概念,他坚决反对将马克思思想狭隘性地等同人道主义的观点,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观的再现。同时他承认人道主义在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必要性。“理论上反人道主义”并不意味抛弃了一切人道主义的思想,在他看来,这只是摒弃马克思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同时也暗含马克思主义实践上不反人道主义的观点。

四、“理论上反人道主义”对当代的启示

胡锦涛同志为了应对国内外情势,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前提的科学发展观。“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本”是指根本目标和基本价值标准。这一思想旨在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是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在阿尔都塞眼里,“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即非科学。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那么以此类推,人道主义也是非科学的,但后期他对此进行反思,发现“意识形态以一个名称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它一方面是个哲学范畴(幻觉、谬误),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概念(上层建筑的一个领域)。”[7]基于此,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释科学发展观,即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首先,科学发展观本身作为一套理念、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其次,这套理论的具体内容并非是自己主观臆想和凭空捏造,而是胡总书记依据世情、国情,在吸收历代国家领导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套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阿尔都塞认可马克思“理论上反人道主义”,但他不拒绝人道主义在历史上存在的重要性,甚至暗含在实践层面上提倡人道主义。对此,我们持肯定和认同态度。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和前提,这是人道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深化。因此,对待科学发展观也要从两个层面把握,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上,科学发展观是一套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的观念体系和价值理念,同时亦是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实践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通过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总而言之,阿尔都塞从科学和哲学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论证,这具有一定合理性。一方面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开辟新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能够深化对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三联书店,1996.365.

[2][3][4][6][7][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1.193.197. 200.230.

[5][法]阿尔都塞.自我批评文集[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64.

【责任编辑:王 崇】

B089.1

A

1673-7725(2015)08-0129-04

2015-06-08

吴丽(1991-),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人道主义本质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跟踪导练(一)5
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概说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