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华北画报》简析民国电影杂志命运

2015-03-19张忠梅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张忠梅

透过《华北画报》简析民国电影杂志命运

张忠梅

[摘要]民国电影杂志源于一百多年以前在上海徐园的第一次电影放映,自此中国电影的报道出现。本文以《华北画报》的创办发展为线索,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命运。

[关键词]电影杂志;发展轨迹;《华北画报》

[作者]张忠梅,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萌芽的孕育

电影杂志从字面意思来解析,就可以解释为专门报道电影的杂志,可以看出它是电影这一艺术的衍生物。作为主角的电影在我国诞生于1896年,而国内第一份正式的电影杂志是创刊于1921年的《影戏杂志》,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民国时期的电影杂志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真正的国产电影杂志诞生,则是1922年出版的《晨星》,该杂志是由晨星杂志社编辑出版,但是实际上却是明星影片公司的机关刊物。它一开始的宣传多数是围绕一些影界明星,刊物具体的内容,除了一些剧照演职人员名单以外,还全文发表了影片的文字介绍和字幕。这样的中国电影杂志可以说同中国的电影一样,在一开始就起步欠佳,在当时社会上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表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堪忧。

在此之后,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电影杂志,在整体上不成规模,发刊周期也不稳定,常常是出版一期后下一期遥遥无期,或是一期过后就此停刊,也有的换个刊名又开始出版。这些早期的电影杂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可以说是问题,那就是这些杂志在报道内容上无一例外地以外国影坛消息为主,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则是中国早期电影在技术和内容上对外国电影的模仿。当时国内电影刚刚兴起,对外国电影亦步亦趋地模仿与跟随,导致电影杂志也跟随之模仿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

二、发展中的探索

笔者对《华北画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电影杂志在进入1925年以后数量激增,是之前办刊数量的几倍之多。数量激增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动因的——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业有了一个进步,电影公司成立并且逐渐发展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企业的进步必然加大对国产电影的创作和投入,致使电影业进入一个小的繁荣阶段。这时候的电影杂志在报道内容上与之前相比有了一些进步,有一些电影杂志做得也相对成熟很多,能够做到分版且定期发行。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多数的电影杂志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些杂志做得好一些,原因可能是它切中了当时的时代脉搏,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故有人为其杂志买单,受读者的欢迎。而有一些杂志所收到的效果则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与当时国内电影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电影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电影杂志的创作,所以说在此过程中,电影杂志的发展与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当时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将这一时期的电影杂志分为三类:一类是电影公司自办的重在自我宣传的电影刊物;一是剧作家、评论家主办的重在评述的专业刊物,如《中国电影杂志》《影戏生活》等;另一类则是专门刊登影坛逸事的消遣性刊物。在当时一般拍过影片的电影公司都会出版电影特刊,这样的特刊大都带有浓厚的商业宣传色彩。这些电影杂志特刊在编辑上往往也千篇一律,但也会有一些特约的叫好的文章和来自报刊的褒扬文字等。总结开来,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杂志虽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亟待整顿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健康且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电影人在反思了外国电影如此进步的原因,且深入地剖析中国电影为何停滞不前的原因之后,感受到了国内电影的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大家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宣传影片公司的电影杂志悄然停刊,一些怪力乱神的电影也消失在银幕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有意义的电影作品和日趋专业且独立的电影杂志。

三、繁荣中的透视

中国电影在经历了20世纪初的滥觞时期和其后的鸳鸯蝴蝶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之后,一些宣传怪力乱神的影片又大出风头,许多武侠类的电影风靡大荧幕。这样的情况自然而然地会引起左翼作家的关注,从30年代初开始这些左翼作家逐渐进入电影领域,随之而来的则是左翼与右翼的激战。左翼作家以鲁迅、冯乃超、洪灵菲、蒋光慈等为代表,其中鲁迅在左联的刊物上发表了日本左翼电影评论家的文章;紧接着在1930年创刊的《沙仑》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本和电影有关的刊

物;1932年成立的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揭开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序幕。当时一批左翼电影刊物和当时各大电影副刊一起,为当时的左翼电影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浩大声势;而当时一些右翼影人则坚决反对把电影当做宣传的工具,他们主张回复电影艺术的纯真表现,使之符合大众的娱乐需求。这两种对立的背后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左、右两翼竞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互相批驳,展开激烈的论战,这些论战的文章大多数充满了火药味,也是这些“碰撞”推动着中国的电影杂志又向前迈进。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当时,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大爆发,电影业自然而然面临崩溃,而左翼电影的发展为中国电影业增添了新生力量,在此社会背景下形成了30年代国产电影空前繁荣的景象。明星影片公司是电影界面临危机之时最先走出改革一步的,1933年创办的《明星月报》办得极富特色,该杂志着眼于整个电影策略讨论,摒弃以往电影杂志一贯为自家影院公司做宣传的做法。以其创刊号为例,各个版面的文章都鲜明地显示了时代变革时期中国广大有识之士那种焦灼的使命感和追求。再看当时三大公司中异军突起的联华公司,它在成立之初出版《影戏杂志》后,又于1933年创办了《联华画报》。和《明星》半月刊相比,该画报更注重宣传,它以大量的篇幅刊登了编辑部成员在创作中的回忆与过程纪实,虽如此但在贴近生活方面稍逊于其他公司的杂志。在当时的三家电影公司中,天一公司采取了最为保守的措施,显得有些沉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除了一些说明书式的电影特刊外,只是在其他杂志上出版了一期特辑,但影响甚微。

四、激荡中的分化和对立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后,抗战的呼声成为一大部分电影杂志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杂志都积极投入抗战宣传中。1937年11月随着日本军队进驻上海,国民党军队撤出上海以来,上海租界便形成了“孤岛”,但上海仍为全国的电影制作中心。在上海“孤岛”时期,上海的电影业仍然在坚持电影的创作,所以电影杂志也一如既往地坚持出刊。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利用“孤岛”形式,坚持抗战,抵制庸俗影片的杂志,以《中国艺坛画报》和《金星特刊》为代表。这些刊物经常刊登一些进步作家的文章,如夏衍、于伶等共产党人的文章,还大量报道了抗战影片拍摄的消息,引起了日伪方面的仇视,遭到多方面的恐吓,但是编者不为恐惧,坚持出版。第二类是以宣传英美影片为主的刊物,这类刊物大多数由专映好莱坞影片的一流影院在办,在这一时期相继创刊的有《国光影讯》《南海银星》《好莱坞》等近10种杂志。这些主要报道欧美影坛动态的电影杂志,以一定篇幅刊登诸如好莱坞影人参军、义演、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等消息,还对当时上海禁映的一些反法西斯影片进行宣传介绍。第三类是以电影作为解脱苦闷的良药,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这些电影期刊多为娱乐功能较强的消遣性期刊,这些期刊在大形势下只能生存于夹缝中,为谋得一席之地也是在苦苦挣扎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内出版的影刊多数以电影时评和一些影讯报道为主,注重信息性和娱乐性,但尽管如此还是缺少有分量的专属于电影的艺术类刊物,且很难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除了日本影片,国内有4年与外国电影界隔绝,抗战胜利后,随着电影的复映,以报道外国影坛消息为主的影刊就大量涌现。作为这种现象的对立面,“以对好莱坞的批判为重心”的影刊也应运而生。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到了1949年以后,多数电影杂志的内容已焕然一新,和以前的影刊有天壤之别,这实际上是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