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否定副词研究

2015-03-02张朋毅

关键词:荀子特点研究

张朋毅

(西安航空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77)



《荀子》否定副词研究

张朋毅

(西安航空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荀子》;否定副词;特点;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可谓丰富多彩。在甲骨文中,否定副词已有“勿、弜、不、弗、毋、非、妹(蔑)”七个[1]40。这时期的否定副词已初具规模,门类已较齐全,分工也较为明确,具体可细分为四类,分别是:对必要的否定,对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对可能性、必要性的否定,对判断的否定。各小类能够单独使用,区分明显而又互相补充,小类中各个副词各有否定的侧重点,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随着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丰富及甄选,否定副词的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在西周汉语中,较常用的否定副词已有“不、弗、弜、勿、毋、未、非、微”等,而“罔、無(无)、靡、莫、否”偶尔也用作否定副词。门类也更加齐全了,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2]125。但另一方面,否定副词也踏入了混同兼用的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用法区分不再那么严格。例如,在意义上, “不”和“弗”都归入“一般否定”这一类中,但两者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2]126。但是在语法发展过程中,这种区别也曾变得不很严格,“弗”否定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虽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如: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随着新旧成分的消长,以及词汇的双音化、句式的兴替等,通过内部的再调整和再分工,在现代汉语(不含方言)中,否定副词的系统性已有所恢复,各小类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在语义、功能上表现出了较高的独立性和单一性”[3]。

《荀子》一书作为反映战国末期一家学说的子书,对当时汉语的实际面貌必有一定的呈现。本文拟对《荀子》中全部的否定副词做统计,通过对其语法现象的分析,希望能够多一些了解否定副词在当时的使用情况。

《荀子》中的否定副词有“不”“弗”“勿”“毋(无)”“非(匪)”“未”“无”“靡”“莫”。

一、一般否定:“不”和“弗”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到:“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唯较‘不’字辞气更遽耳。”[4]24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与“弗”的意义几乎相同。

(一)不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否定句主要都是通过“不”来完成。在《荀子》中,“不”也是被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否定副词,共出现2 441次,其使用情况较其他的否定副词而言最为灵活丰富,否定的范围也特别广,它可以用在动词性词组、形容词、谓词性代词、数词之前,表示一般否定。

1.不+动词

在这个类别中,“不”有直接否定动词的,也有在“不”与中心词中间加助动词、副词或介宾结构的。另外还有一种类型,“不”否定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第一种:不+动词

(2)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王霸》)

(3)大国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旧法,而好诈故。(《王霸》)

(4)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论》)

(5)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

(6)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君道》)

(7)然而朱、象独不化,是非尧、舜之过,朱、象之罪也。(《正论》)

“不+动词”是“不”字否定句中用例最多的一项。“不”后面既可以跟不及物动词,也可以跟及物动词;而及物动词后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即省略了宾语。以上例子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例(2)(3)为“不”否定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例(4)(5)为“不”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而在例(6)(7)中,“不”否定的是不及物动词。

第二种:不+助动词+动词

(8)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儒效》)

(9)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荣辱》)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11)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正名》)

(12)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正名》)

(13)我欲属之狂惑疾病邪,则不可,圣王又诛之。(《荣辱》)

例(8)中,“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为“不+助动词+介宾词组+动词”,可解释为“不可以由年幼的人担任,不可以由别人代理去做”。在例(9)中,“得”为助动词,“履之”为动宾结构,是“不+助动词+动词”结构。

助动词专用于修饰动词。当助动词直接修饰宾语时,实际上宾语已含有动宾结构。例(10)便是这种用法,“能十步”实际是“能行十步”之义。“不+助动词+名词”在此书仅此1例,即便在其他古书中,这种结构的例子也是不多的。

例(11)(12)中,助动词后面跟的形容词也应该活用为动词,例(11)中的“乱”活用为动词“扰乱”,而例(12)中的“乱”则活用为动词“混淆”。

另外,《荀子》还出现了助动词后省略动词的情况。如例(13)中,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不可”后应是省略了动词词组“归之”。

第三种:不+副词+动词

(14)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修身》)

(15)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王制》)

例(14)中,“过”修饰动词“夺”“予”;例(15)中,“善”作为副词修饰动词“择”。

第四种:不+介宾词组(或介词)+动词

在“不”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一个介宾结构,以此引入一个对象。在《荀子》中,在“不”和动词之间出现的介词只有3个,分别是“以”“与”“为”。

(16)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儒效》)

(17)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论》)

(18)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第五种:不+名词

“不”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副词或动词,此处只讨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19)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20)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王制》)

例(19)中,“能”本为名词“才能”之义,受了“不”的否定,“能”活用为动词,作“有才能”解。而在例(20)中,“官”本为名词,受“不”否定活用为动词“当官”。

2.不+形容词

“不”否定形容词是“不”的又一主要用法。在这一用法中,“不”和形容词之间可插入副词用以修饰形容词。

第一种:不+形容词

(21)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强国》)

(22)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富国》)

(23)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君道》)

第二种:不+副词+形容词

(24)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荣辱》)

例(24)中,“甚”作为副词修饰“善”,表“善”的程度。

3.不+代词(谓词性代词)

在《荀子》中,“不”否定的代词只有谓词性代词“然”一个,“然”作“如此、这样”解。

(25)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富国》)

(26)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王制》)

应该注意的是,这与“不”否定宾语前置的动宾短语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如:

(27)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乐论》)

在这里,“不此听”本应是“不听此”,但否定副词“不”后面的动宾短语以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因此,这种情况有可能被误认为是“不”否定代词的结构,但事实上却还是“不”否定动宾短语。如果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在结构上多了一个动词。

4.不+数词

出现在《荀子》中,受“不”否定的数词有“一”“壹”“二”“贰”“半”。“一”“壹”一般解释为“统一、专一、彻底”;“二”“贰”则解释为“背离、不专一”或“不统一”;“半”则解释为“一半”。如下:

(28)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29)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儒效》)

(30)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王制》)

(31)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富国》)

例(31)中的“不半”可解释为“不到一半”。

(二)弗

在《荀子》中,“弗”共出现4次,且有2次引自《诗经》。

(32)然则国乱将弗治与?(《不苟》)

(33)《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儒效》)

(34)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尧问》)

从以上3例可以看出,“弗”后面所否定的都是省略了宾语的及物动词,这种情况与“不”丰富的用法对比较为鲜明。

二、祈使否定:“勿”和“毋(无)”

“毋”和“勿”在词汇意义上相同,它们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在句中作状语,可译作“不要”或“别”[5]241。

(一)勿

在《荀子》中,“勿”总共出现了19次,其中有2例为引用《诗》《书》里的原句。

(35)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劝学》)

(36)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疾力以申重之。(《仲尼》)

(37)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大略》)

(38)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天论》)

(39)今夫世之陵迟亦久矣,而能使民勿逾乎!(《宥坐》)

例(35)(36)(37)中,“勿”表禁止或劝阻,后面否定的动词可带宾语也可省略宾语。这种用法是较常见的。

但“勿”有时也用于陈述句,其意义和“不”差不多,例(38)(39)中的“勿”就是这种用法,其后否定及物动词,这种用法较为少见。

(二)毋(也写作“无”)

在《荀子》中,作为否定副词的“毋”只出现了1次。

(40)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礼论》)

上例中,“毋”用于表示对叙述的否定,为否定副词,意为“不用”。

“在古书上‘毋’字常常写作‘无’”[5]242。故本文将“无”用作“毋”的语例亦统计在内,《荀子》中此用法共出现39次。

(41)弟子勉学,无所营也。(《乐论》)

(42)无留善,无宿问。(《大略》)

三、已然否定:“未”

“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有时候,“未”也仅仅只是用来表示委婉的否定,相当于“不”。在《荀子》中,“未”作为否定副词共出现了110次。

(一)未+动词

“未”否定动词的语法特点与“不”否定动词的特点很相似,在“未”和中心语之间也有插入助动词或副词的情况。

1.未+动词

(43)分未定也则有昭缪。(《王制》)

(44)《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致士》)

(45)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正论》)

例(43)中“定”为“确定”之义,是及物动词,省略了宾语;例(44)引自《尚书》,“未”否定动词“有”,作状语;例(45) “未”否定及物动词“亡”。

在《荀子》中,“未+动词”有一些固定搭配,如“未有”“未得(得到)”。

2.未+助动词+动词

在《荀子》中,“未”否定的助动词有“能”“可”“足以”。

(46)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

(47)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王制》)

(48)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解蔽》)

例(48)中,“未之能识”实为“未能识之”,“识”后面的宾语因是代词受“未”影响前置。

3.未+副词+动词

在《荀子》中,“未”和动词之间插入的副词有“必”“尝”。

(49)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性恶》)

(50)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致士》)

(二)未+形容词

“未”否定形容词的语法特征与“不”否定形容词的语法特征相似。

(51)行法志坚,好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儒效》)

例(51)中,“未”否定形容词“安(妥当)”“周密”。

四、存在否定:“无”和“靡”

(一)无

无,繁体写作“無”,本作动词,“没有”之义[6]198。 “无”一般否定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果“无”后面所带的是动词或形容词,则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但“无”还可以作否定副词使用。

在《荀子》中,“无”总共出现了676次,其中作否定副词表存在否定的有59次。

1.表示动作行为或形状没有发生、出现,可译为“没”,一般以“无有”的结构出现。

(52)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非相》)

(53)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强国》)

(54)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解蔽》)

例(54)中,“无之有”本应为“无有之”,只是由于受否定副词“无”的影响,“有”的宾语“之”前置。

2.表示对动作行为或形状的否定,可译为“不”。

(55)材人:愿悫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君道》)

(56)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非十二子》)

例(55)(56)中“无”否定动词性短语“敢遗丧”“与人争”,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

(二)靡

靡,常用于动词前,相当于“不”或“无”[7]325。在《荀子》中,“靡”作为否定副词只出现1次。

(57)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迟迟乎!(《乐论》)

例(57)中“靡”否定动词“有”,作状语,为否定副词。“靡有”同“无有”一样,意为“没有”。

五、判断否定:“非(匪)”

在《荀子》中,“非”的用法有三种:一是用作动词,作“责难、非议”解;一是用作形容词,意为“不对的、错误的”;另一种则是用作否定副词,在书中共出现227例。

1.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否定,可译为“不”,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58)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非相》)

(59)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哀公》)

(60)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礼论》)

2.“非”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性谓语前,表示对某些动作或性状特征的否定,可译为“不”“没”

(61)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劝学》)

(62)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富国》)

通过例(6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由其道”与“非其道”为对立关系,“非”后面实为省略了重复出现的动词“由(按照)”;而例(62)中,“非”否定了动宾短语“有一人之道”。

3.匪,“匪”通“非”。这是一个较古老的否定副词,多用于《诗经》,主要表示“不是”。在《荀子》中,“匪”出现了4次,皆引自《诗经》

(63)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劝学》)

(64)《诗》云:“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此之谓也。(《非十二子》)

(65)《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此之谓也。(《正论》)

例(63)中,“匪”作“不”解,否定形容词“交(急迫)”“舒(缓慢)”;例(64)中,“匪”否定名词性词组“上帝不时”,表示“不是”; 例(65)中,“匪”否定动词性词组“降自天”。

六、莫

“莫”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词。作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使用于古文献中,作“没什么人(物)”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莫”是否曾以否定副词的面貌出现在上古文献中,一直以来无定论。于是,本文把它和其他副词独立开来,单独分析。

在《荀子》中,作为否定副词的“莫”共出现17次。

1.“莫”作“不”讲

(66)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解蔽》)

(67)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成相》)

(68)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天论》)

此处,例(66)中,“莫之倾”的“之”为前置了的宾语。

2.“莫”作“勿”讲

此种用法在《荀子》中只出现1次。

(69)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成相》)

七、结语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中的否定副词有以下特点:(1)在书中出现的所有否定副词中,“不”的使用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表“一般否定”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被用到的。人们使用否定句时,大多数情况只是对状态、动作、行为或性状作一般否定。另外,与其他的否定副词相比较,“不”的搭配形式最为丰富。(2)围绕“不”为否定的中心,其他的否定副词虽各有其否定的功能,但都能通用为“不”,表一般否定。(3) “未”着重于否定某些事情已经发生,其搭配形式很丰富,有固定结构“未有”“未尝”等等。(4) “无”“靡”主要表示对某种情况或事件存在的否定,常译为“没”。(5) “非”多用于对判断的否定。(6)“莫”在书中多表示一般否定,只有一例用于表祈使否定。(7)有些否定副词同时出现两种写法,如“毋”也有写作“无”的,而“匪”则是“非”的另一种写法。

参考文献:

[1]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62-66.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6]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韩大强)

·语言学研究·

作者简介:张朋毅(198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方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社科规划 (2014J15);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3XP22)

收稿日期:2014-10-15;收修日期:2015-04-20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111-05

猜你喜欢

荀子特点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和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