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大学生“宅”现象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15-03-02

关键词:大学教育亚文化移动互联网

肖 帅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大学生“宅”现象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肖帅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网络社会”里充盈着各种海量资源,诱使当代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宅”在里面的生活方式,而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又使这种“宅”现象不断升级,“宅男宅女”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乃至价值取向无不在“宅”中发生着惊人的改变。作为一种逐渐主流化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宅”已经给大学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价值观念建构带来了隐忧,亟须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其做出积极探索,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宅”现象;亚文化;大学教育

当代大学生贪婪地享用着互联网带来的一切便利,在浩瀚无垠的网络空间里,各种海量资源诱使他们宁愿一直待在里面成为“宅男宅女”。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移动上网终端将“宅男宅女”从各种封闭的物理空间(如网吧、家庭、寝室等)中解放了出来,但显然并不是从网络空间里解放出来,相反,而是使他们“宅”得更深。他们凭借各种移动上网终端随时随地如蜗牛一般背负着一个“宅子”,由原先的“身”之宅升级到了当下的“心”之宅。而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在自控力、辨识力以及知识与价值体系均未健全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疯狂来袭,如何学会享用它,甚至驾驭它,亟须我们做出适当的分析和引导。

一、“宅”: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主流化的大学生亚文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网络空间构成了我们第二生存空间: 网络社会”[1]。对于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在以网络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意味着他们生来就处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之中。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于网络的痴迷与依赖已经欲罢不能,我们甚至可以用一部漫画作品的名字“网生代”①来称呼他们。对于这些人来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叠,网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日趋模糊,网络虚拟空间有时甚至带给他们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感觉,所以他们宁愿一直待在里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

谈中国大学生的“宅”现象,要首先弄明白以下三个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一,关于“宅”,这一源于日本词汇的含义。在日本,“御宅族”最初意指对动画、漫画、电玩等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亚文化群体,而“广义上来说,但凡沉溺于某种爱好达到痴迷程度的人都可以用‘御宅’来称呼。……判断‘御宅族’的标准也逐渐固定下来:一是沉迷并精通某类亚文化;二是普通人与之难以沟通”[2]。此词引入中国后,因为在汉语中“宅”有家宅之意,所以“宅”便又衍生出“足不出户”“自我封闭”等意义。其二,关于“亚文化”,“宅”所属的“亚文化”有何属性,其与主流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对亚文化的研究中,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其“越轨”性、反传统性的一面,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则突出其“抵抗”性、挑战主流霸权的一面[3]8。其三,关于亚文化与网络的关系,“希利(Healy)就认为,互联网可以‘被准确地描述为一个亚文化的松散集合体或生态系统’,而巴塞特(Bassett)则把网络聊天室视为‘亚文化空间’”[3]194。由以上三点可见,“宅”源于网络,隶属于“亚文化”范畴,而“亚文化”与网络似乎又有着天然的近亲性。

那么“宅”于网络的大学生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亚文化群体特征呢?当人们提及大学群体中的“宅男宅女”时,头脑中或许会首先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经常翘课,足不出户,生活邋遢,不修边幅,生物钟紊乱,孤僻自闭,甚至猥琐另类、软弱失败……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小众人群,是教育者眼中的“越轨”的“问题学生”。因此,针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性格行为和价值导向等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心理健康辅导”之类的应对策略,可见“宅”一直是被视为病态的,最起码是心理亚健康的。

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尤其是进入3G和4G时代之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加速了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从“大屏”向“小屏”的转变,使“宅”体现出移动性、隐蔽性和渗透性等新特征,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无疑也降低了入“宅”的门槛。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个大学生随时随地打开网络都可以进入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里,摇身一变成为遍布于寝室、教室、餐厅,甚至校园小径上的一个个移动的 “宅男宅女”。“宅”在各处已要求“宅男宅女”不再形象邋遢,“宅”不再是交往缺陷的表现反而变为社会交际的新时尚,从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的身体完全可以在走进现实生活的同时延续着“宅”。此时,“宅”已经变成了大学生活的新常态。至此可见,“宅”的情感色彩不断中性化、指称对象不断宽泛化,“宅”俨然已从原初非主流的大学生亚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主流文化现象。

广泛的存在代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慎地对待。在大学生中,这种日益流行的“宅”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导向,为大学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大学生观念建构等带来了多种隐忧。

二、“宅”现象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宅”现象对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影响

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的日渐普及,网络对“宅男宅女”的无形控制变本加厉,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便可见一斑,而这些“低头族”大多都是“移动的宅男宅女”。任何场合都可以瞬间转化为这些人的“宅子”,这些场合可以是公交站牌处,可以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还可以是通衢大道或幽僻小径,甚至可以是亲友的聚会,当然,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课堂是最常态、最稳定和最理想的“宅基地”。“宅”在亲友聚会或者课堂上的现象,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此时的移动互联网正如一道围墙将他们与对方隔开,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种无形的壁垒与鸿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消极的,它严重分散了参与主体的注意力,进而干扰了情感的沟通和知识的传播,此刻的“宅”便是一种精神的亚健康状态了。

“宅”给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迎接这种挑战,现在很多高校无奈之下出了“奇招”——通过在教学区域安装屏蔽仪来屏蔽移动互联网的信号,希望通过此举创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教学环境。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学校网站上刊登了一则公告:“近几年来,上课拨打手机、收发短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教学、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经慎重研究,决定在教学楼1—7层、图配楼报告厅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4]当然,这么做是否妥当在当时已经引起了部分师生质疑,甚至某些社会专业人士也发文声讨,从法律的角度来质问学校这么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认为“公民的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除因司法机关刑事侦查需要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但很显然,高校为了课堂纪律而做出的‘屏蔽’行为是与宪法的精神相悖的”[5]。如果说当时的问题主要是拨打手机和收发短信,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显然已经使状况变得越来越严峻了。通过智能手机,“宅男宅女”可以安稳地坐在教室里进行网络聊天、玩网游、刷微博微信,甚至网络购物等。所以,尽管存在争议,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仍有不少学校还是无奈地采取了“屏蔽”措施。

乐观的人或许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对“宅”在课堂上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获取上的积极贡献。比如,当老师提问到某个知识点时,他们可以迅速拿出手机上网搜索答案,娓娓道来显得博学多才。但我们应该注意,这与教学互动不同,这是一种应付式的回答,久而久之,使他们形成了“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的知识获取理念,他们甚至会觉得老师讲授的东西网络上都能搜得到。正是这样的错觉造成了他们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因为错过了老师系统化的讲授和对相关知识领域的有机整合,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的专业知识难免显得碎片化、肤浅化。再者,很多人在课外根本不可能通过网络特意搜索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看似万能的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或许会培养出很多“知道分子”②而非“知识分子”。

(二)“宅”现象对大学生观念建构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知识的获取,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生活于斯的“网络社会”。尽管大学生的身体与智力发育已近成熟,但是其各种社会观念还处于形成时期,需要学校和社会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对于喜欢将自己“宅”起来的大学生一族来说,传统的观念教育模式很难奏效。因为,这些“宅男宅女”们不擅长社会交际,不喜欢参加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不愿意与父母和师长交流沟通,不看经典书,不读主流报,甚至连传统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都不经常接触。而且,在互联网面前,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所传递的相对传统的观念往往会显得黯然失色,甚至会在各种来自移动自媒体的新奇言论面前瞬间土崩瓦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传递方式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影响不仅迥异于传统社会,迥异于传统媒体,而且迥异于进入移动互联网之前的网络时代。大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和精神“断奶期”,他们对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信息和观念态度充满好奇,却又从内心抵触各种权威意识和价值观念。而移动自媒体正是以平民化和个性化面目出现的,并且时刻在挑战着传统观念教育,在这点上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性。

1.“宅”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影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求教师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往以教师说教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明确自身在教学中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身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重要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优化教学的方法,以适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和符合初中生兴趣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激活初中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价值观方面,当下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们深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自媒体的影响。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这块“自由高地”,为庶民们发出自己声音传播自己价值观提供了便利,但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又是一块相对缺乏监管的“无序之地”。 出于经济、政治或其他的利益目的,一些人总是披着迷惑人的外衣,以草根姿态发言,进行一些极具情绪化、煽动性的个人表达,通过制造惊人的话题获取关注,进而传递其“另类的”价值观。例如被称为“网络谣言第一案”的当事人之一“秦火火”,就曾是这么运作并跻身于“网络大V”之列的。雷锋和张海迪是不同时期我国主流社会价值的榜样和楷模,这些过于崇高和完美的形象承载的是不同时期国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物质化的消费时代,“秦火火”以己度人式地捏造出了“雷锋生活奢侈”“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的谣言,并借机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一切皆子虚乌有但却在网络空间里极有市场,对于习惯了只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大学“宅”族这个亚文化群体来说,或许是“因为它能带来新鲜和刺激,能够带来快感,更可以作为反叛和抵抗的道具。因而……就具有了为现实沉闷生活增色添彩或逃避、反抗的意义,也构成了对榜样学习的消解与颠覆”[6]188。作为一桩网络事件,“秦火火”事件已尘埃落定,但是各种打着“人性”“人欲”“自由”等漂亮幌子的价值传播还依然存在,他们意欲超越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放纵性、颠覆性往往被装扮成时尚与离经叛道的面目,吸引着长期“宅”于网络一隅,骨子里有着“越轨”与“抵抗”倾向的当代大学生,给今天仍显相对传统的大学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宅”现象对大学生人生观建构的影响

“宅男宅女”们的人生观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碎片性和缺乏深度性无不在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便捷性可以使“宅男宅女”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实现自给自足,如有物质需求,他们可以求助于各种购物网站和各种形式的“宅急送”。如果有情感需求,他们可以求助于微博微信晒情感求安慰。一切需要似乎唾手可得,但现实人生远非如此,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碰到些许挫折可能就会打碎这种由网络建构起来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移动互联网的碎片性和缺乏深度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宅男宅女”们变得浮躁浅薄起来。例如一些经常从学校和同学眼前“消失”的人,总会冷不丁地发一些微博微信的炫耀贴——豪华游、高档餐、名牌衣包、奢侈化妆品等,所以有人称微信成了“炫富新天地”。过度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炫耀攀比的心态目前已在移动自媒体中小成气候,传播着“宅男宅女”们的生活新时尚,在此意义上,有时候“宅男宅女”与“腐男腐女”并生,这种炫耀的消费理念和生活观无疑是一种时代病。

3.“宅”现象对大学生道德观、法制观的影响

“宅男宅女”们的道德观、法制观等也均不同程度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如遇事先拍照发微博微信“直播”,这些事可能是火灾现场、车祸场面、跳楼自杀、老人摔倒乃至行凶现场,然后在朋友圈里边讨论边围观,久而久之形成了隔岸观火的围观心态,尽管有观后感性的道德审判,却于社会道德伦理建设毫无益处。与道德观虚拟性相似的还有法制观淡漠,由于长期“宅”在网络空间里,网络游戏、论坛发言、“人肉搜索”等不受拘束的网络空间秩序,也常被带出虚拟空间,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为所欲为,触及法律底线。

三、对大学生“宅男宅女”的教育引导策略

大学生“宅”现象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大学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亟须教育工作者探索出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健康包容的校园主流文化来吸纳这个亚文化群体,通过对“宅”现象的深入考察和“宅男宅女”的行为动因分析,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出“宅”之道。以往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新大学生教育模式,等等。但在此我们需明确的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已形成了“互联网思维”的时代,若单纯地想让“宅男宅女”完全从网络中脱身无异于螳臂当车,我们能做的只是将其往有利于其成长的方向引导。 本文从网络自身入手去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各种由移动互联网所引发的问题还归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只有熟知移动自媒体的传播属性和优势,洞察“宅”现象的本质特征,其方能为我所用。

互联网已渗入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与真实的界限逐渐消弭,网络与现实几乎无缝融合,这也促使很多人无时无处不在“宅”着。此时,如何将大学生从虚拟引向现实,如何利用虚拟使之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都很有意义。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圈里发起的一些活动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想与大学生深度交流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就必须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语言和行为。2014年10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根据在校大学生微博使用习惯,在微博上发起了“520我和老师有个约定”活动[7],活动规定,只要有五位学生同时用微博联络一位老师,就可以邀请这位老师下午5点20分到操场陪他们跑步交流,这样既让久居不动的“宅男宅女”们走下网络走向操场锻炼身体,同时又增进了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这即是一项将习惯于“宅”在网络上的大学生,直接从线上引向线下的脱“宅”活动。

教育工作者还要对新媒体和新的媒介动态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将一些原本属于线上的活动引到线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如“为你读诗”作为一个大众诗歌艺术活动,通过在微信中朗读推介一些优秀的诗文,“倡导一种摒弃浮躁和麻木,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方式……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8]。只要关注“为你读诗”公众微信号,每晚10点即可收听到一位特别来宾为你读诗。如果说公众微信能够做到的只是让听众在收听时获得诗文素养和精神提升的话,项建新等人开发的“为你读诗” 诗歌配乐朗诵APP客户端,则让每一个喜爱并愿意朗诵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布自己的作品。在河南大学,播音系的老师们首先发现了这款“好玩”的软件,于是便于2014年12月邀 “为你读诗”APP客户端创始方及数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获奖者,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大会[9]。多位朗诵艺术家与河南大学师生对一些诗文经典精彩的演绎,不仅将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实践结合了起来,带动了一大批播音系学生使用客户端进行学习训练的热情,而且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诗文美学的机会,进而在此重逢文学经典并获得精神的超越和价值观念的提升。

此外,在课堂教学互动和课下作业等环节中,新浪“微博墙”和腾讯QQ群以及微信朋友圈分组讨论等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些互动性的话题,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观点通过微博的形式发送到“微博墙”上,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百花齐放且杂而不乱的良好交流互动氛围,又可以解决很多“宅男宅女”不善开口发言的问题。在课下作业环节中,教师可以按小组分配作业任务,让小组成员通过建立QQ群或微信朋友圈,通过无时不在的移动互联网随时交流各自的想法,分工协作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用多元取代单一偏执

上文对“宅”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及,“宅”源于对某种爱好达到痴迷和沉溺的程度,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网络依赖者在网上从事的活动比较单一。”[6]228无论从事哪一种过于单一的网络活动,都会一方面造成大学里的“宅男宅女”单一偏执的观念导向,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后一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宅”现象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观念的影响应该如何解决?本文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让“宅男宅女”们接触来自多渠道、多元化的正确观念,并适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其各种观念得到良好地建构。

“宅”在网络一隅的大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相对固定单一的小圈子,圈子之外的事往往较少关注。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发掘一些新颖时尚、富含正能量的网络活动,并鼓励引导“宅男宅女”积极参与其中,在各种时尚好玩的活动中,将他们较为偏执单一的观念引向多种可能,于无意间帮他们建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前段流行于网络上的“冰桶挑战”,发自于微信朋友圈的“微笑挑战”等公益活动。

“宅”本来看似与公益无关,更缺少朋友间的交流互动,但这些时尚的活动却引来了不少大学生“宅男宅女”的围观和参与,进而为其打开了通向公益和与人温暖交流的大门,拓宽了接触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可能。教育工作者若能及时抓住类似移动互联网的热点活动和话题,因势利导地将其推及大学生“宅”族中,必定能够取得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效果。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但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大学生“宅”现象对大学教育带来的问题已经突显,通过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必将能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以引导“宅男宅女”们在学习、生活和观念建构方面朝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解决目前的各种隐忧。

注释:

①此处“网生代”的概念内涵与流行于2014年的电影产业热词“网生代”不同。

②“知道分子”的概念于2001年由著名作家王朔提出,是对某些所谓“知识分子”的贬称,指那些不能从事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社会亚精英群体,他们虽然对很多现象了解的比普通人多一些,但远不能达到知识分子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建国.“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 [J].学术研究,2002,(2):51-55.

[2]王甍.“御宅”词源释义及宅文化之演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01-404.

[3][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 [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新华网.中央财经大学课堂将屏蔽手机信号引发争议[EB/OL].(2006-05-12)[2015-02-1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12/content_4536253.htm.

[5]检察日报网.教学楼“屏蔽”,问过谁?[EB/OL].(2006-05-22)[2014-11-15]. http://www.jcrb.com/n1/jcrb943/ca491631.htm.

[6]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董伟.河南财大:让学生和老师玩到一起[N].中国青年报,2014-10-20(06).

[8]中国新闻网.为你读诗[EB/OL].(2014-08-29)[2014-11-18].http://www.chinanews.com/hb/2014/08-29/6545587.shtml.

[9]光明网.河大举行迎新朗诵会[EB/OL].(2014-12-31)[2015-02-15].http://edu.gmw.cn/newspaper/2014-12/31/content_103399391.htm.

(责任编辑:金云波)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肖帅(1983-),男,河南泌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CYS007)

收稿日期:2014-12-03;收修日期:2015-03-12

中图分类号:G6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094-04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亚文化移动互联网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