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忠翰《遗山诗髓》及所附《元诗备考》《补遗》发微

2015-02-13李清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笺注温氏

温忠翰《遗山诗髓》及所附《元诗备考》《补遗》发微

李清华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200444)

摘要:温忠翰,山西太谷人,清代诗人。牡丹江市图书馆藏其未刊稿本《遗山诗髓》十四卷、《元诗备考》二卷和《补遗》一卷,世所稀见。《遗山诗髓》皆摘自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或为元好问诗文原文,或为施氏所作笺注之语,择取精审,并附有考证按语。《元诗备考》摘录施书后《附录》《补载》两部分,顺序与原书颇有出入。《补遗》则主要记录了关乎汪古直重修元遗山墓之诸多文献,皆是名家名作,颇具价值。

关键词:温忠翰;稿本;《遗山诗髓》;《元诗备考》及《补遗》;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12&ZD160)

作者简介:李清华(1989- ),男,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诗学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温忠翰,是晚清时山西诗人,名几湮没无闻。其所著《遗山诗髓》十四卷、《元诗备考》二卷、《补遗》一卷,蒋寅先生《清诗话考》著录,亦未得见原本。本文爬梳文献,略述温氏其人生平、行迹以及著作,对温氏稿本作细致介绍,述其与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之关系,窥其优劣之处。

一温忠翰其人

温忠翰(1835-?),字味秋(一说号味秋),号西林,山西太谷人。据《太谷县志》载,温忠翰生于官宦之门、书香之家。曾祖常绶官给事,祖父承惠官总督,父启封以举人官刑部郎中,著有《绿云仙馆诗集》行世。[1]690

《吏部尚书全庆等奏呈顺天乡试举人等第名次片(附单)》,温忠翰赫然在一等十四名之列,遂知其为咸丰八年举人。[2]205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徐郙榜进士一甲第三,即探花。《翁同龢日记》有相关记载,云:

初四日(5月31日) 晴朗无风,热甚。到各师处送节敬。入内送十本引见,须臾传宣,徐郙第一,何寿金(金寿)第二,温忠翰第三,二甲一名陈彝也。[3]206

有清一代,山西科举疲敝,温氏名列探花,出其右者屈指可数。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初一,以翰林院编修提督湖南学政。[4]60光绪初,由詹事府左中允升洗马。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初九日,任浙江温处道员,九月二十四日到任。①光绪六年十一月,曾作《〈(光绪)玉环厅志〉序》。在浙时,延请英律师哈华当庭辩诘,中华知用律师自温氏始。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温忠翰任湖北按察使。十二年(1886年)二月八日在浙江具折恭谢天恩,旋即北上。行至江苏上海县,得批旨“著来见”。四月二十日,承轮船抵达天津。五月,温忠翰未及赴任,以病乞休。李鸿章光绪十二年五月初八日所作《代陈温忠翰病假片》。十一日,批复赏假三月。八月十二日,李鸿章又有《代奏温忠翰乞病开缺折》,[5]416,483后则准其开缺,养病津沽。与温忠翰《遗山诗髓》自序“丙戌、丁亥间(即光绪十二、十三年),忠翰乞骸解职,养疴津沽之上”数语契合。《遗山诗髓》成书即在此间。

其夫人一为毛鸿宾第三女,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九《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原任两广总督历城毛公神道碑铭》载;一为刘书年(刘书年,字仙石,直隶献县人,道光丙戌翰林)女,张之洞撰《贵阳知府刘君墓碑》载。

温忠翰为赵树吉(字沅青,宜宾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门人,赵树吉诗有《端午节前三日,门人温味秋、王艾堂、谭序初、曹朗川诸子招引龙树寺,分韵得佳字》,乃是其人诗歌交往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王懿荣《王文敏公遗集》卷四《诰封宜人元配蓬莱黄宜人行状》,可略知温氏在京师交游之大概。迻录于下:

居京师久,交游既广,每以春秋佳日,与长沙周阁学、吴县潘侍郎、遵义景阁学、洪洞董研樵检讨、太谷温味秋、仪征陈六舟、巴陵谢麐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张香涛、吴县吴清卿六编修,会稽李莼客、甘泉秦谊庭、绩谿胡荄甫、光山胡石查、遂谿陈逸山五户部,大兴刘子重、仪征陈研香、邹县董凤樵三刑部,元和顾缉廷工部,歙县鲍子年、长洲许鹤巢两舍人,递为诗酒之会,壶觞几无虛日。②

另,王闿运《湘绮楼全集》诗卷八有《董二兵备同年兄文涣饯集龙树寺,温编修忠翰作《兼葭送别图》,张岳州德容、周学士寿昌、徐侍郎树铭、张编修之洞及主人皆有赋赠,辄成长句,赠董兼别诸公》亦可窥一角。温忠翰生平事迹记载无多,也可参考丁竹《有关温忠翰的几件文物》一文。[6]

温忠翰名列探花,其学识自然不凡,所涉颇广,工诗善画,与周少白结琴画会。一生著述多种,有《红叶庵诗文集》《名翰赏心集》《古诗欣赏集》《蚕桑问答》《东瓯九说》《两汉石续》七卷等。

关于温忠翰著作稿本诸书的流转,邓之诚《邓之诚文史札记》“一九五六年”的一段记载,值得注意,可作参考,云:

三月十一日 四月二十一日 星六 阴 下午闻雷 微雨数点

像片张(中略)携来温忠翰稿本《两汉石续》六卷,《汉石》十二卷,《人名录》《汉刻志余录》三卷,《遗山诗髓》十四卷,则不欲留之矣。袁良义来。

三月十二日 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 阴雨淅沥

招同舍(聂崇歧)来看温稿。亦不欲留。[7]930

可知《遗山诗髓》等诸种著作由邓之诚、聂崇歧二先生经眼,但未收藏。至于如何转徙牡丹江市图书馆,成其镇馆之宝,颇难知悉。

温忠翰对于古籍也多整理之功,魏野《东观集》七卷清抄本由宋筠录、金侃题识,温忠翰校并跋。卷末有温氏所辑前人诗话十则,分别为《司马温公诗话》六则,《玉壶诗话》《载酒园诗话》《郡斋读书志》《南濠诗话》各一则。

二《遗山诗髓》及《元诗备考》《补遗》

《遗山诗髓》十四卷附《元诗备考》二卷《备考补遗》一卷,稿本,一函四册,温忠翰纂辑,藏于牡丹江市图书馆。《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集部·诗文评类》著录。[8]3670

此书写于绿格纸上,半页8行,行23至27字不等,四周双边,书心处有“红叶庵未刊稿”字样。每册封面皆有题签,有“红叶庵纂辑第二书”。可知温氏纂集有一套多种,惜不知悉。前有光绪十五年徐士銮序、光绪十四年温氏自序,后钤印两方,白文“温忠翰印”、朱文“味秋”。据其自序可知,此书是温氏解职养病于津沽时所作,光绪十四年书乃成。至于全书内容,自序亦云“诗中驱役《史》《汉》诸书,如数家珍。其所交当时贤哲,多见于《中州集》,惜其书无从购置,仅于施注中见之,因随手录其注释。即以诗句注于典下。金代人才间有所取,皆折衷于《中州集》”。可知,此书乃是温氏辑录自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

施国祁,字非熊,号北研,乌程人,与邢典、杨凤苞称“南浔三先生”。施氏精于金史之学,与张鉴、杨凤苞皆曾讲学于阮元所筑诂经精舍,有《金源札记》《礼耕馆诗文集》《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施国祁所注遗山诗,在当时已经颇有影响,可谓是施氏的代表之作。《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有《四部备要》本,收录诗歌一千三百六十二首,卷首有《原序》《例言》《本传》《墓志铭》《世系》《年谱》,卷末附《元遗山全集附录》《元遗山全集补载》,其中包括《中州集》十四则以及历代以来关乎元好问诗歌的评语。

温忠翰《遗山诗髓》有例言五条,论其体例、内容出处,又及卷次安排、论断按语,可窥全书概要,迻录于下:

1.是集以录典为先,选句次之。有一诗连用数典者,则择句抄录;有奇警之句,则连录四五句或六七句;五七绝之佳者,则录全诗。

2.同时人才见于集中笺注、录有小传者,皆择存之。冗长者,删繁就简,折衷于《中州集》《夷坚志》等书,取其真切。

3.是集均按原集编次分为十四卷,其附录补载,偶有选择,另为上下二卷,附于末,曰《元诗备考》。

4.事有未合于意及注释须详明者,偶有论断解释,书于每段之后,低一格,以“谨按”二字冠其首。

5.《备考》二卷皆录自原集,先文后诗,其文或无关典要、诗或率尔唱酬未极精雅者,概从割爱。

参之例言,纵观本书,《遗山诗髓》的内容是按照《元遗山诗集笺注》的顺序摘录,或为元好问诗文原文,或为施氏所作笺注之语,有所择取,并非每篇皆有摘录。纂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摘录元遗山诗文篇章,诸如《蒲桃酒赋》《箕山诗》等。第二,考证地理、名物。此类主要引用其他书籍关于对象的记录。例如,地名诸如辕、安邑、阳城、杜曲,清凉山,名物诸如西域蒲桃、切云冠等。第三,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一类,在笺注中较多出现,也是温忠翰摘引的重要内容,其中既有古代历史、传说人物,又有金代诗人(多出现于元好问所著《中州集》中),诸如刘光甫、冯叔献、李仁卿、王子正、张伯玉、长告、刘云卿、刘京叔等,不胜枚举。

《遗山诗髓》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施氏笺注的摘录单行本,因为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一书颇为著名,刊本、点校本较为常见,故其文献价值并不显著。重要的是,温氏对于施国祁笺注内容的不妥之处,皆按以论断考证之语加以补充说明,可作施书补注,颇有补益之功。其按语内容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名词、音韵考证。诸如“稗官”,温氏征引《说文》《汉书·艺文志》《后汉书》来说明;“莲花白”,酒名,补充李仁卿同赋诗“情知天上莲花白,压尽人间竹叶青”句加以补充。卷二“僧夏”条,“《韵书》二十六宥,留,力救切,停待也。”

第二,读书心得偶感而发。如卷一“箕山诗”后按语,“且如‘降衷’四语”,自汉魏以迄唐宋,名大家中亦所常见,诗以言志,未足以为腐也。窃谓北研论世未免太刻。披读至此,心为不平,附识数语为遗山一雪此恨。”“垢瘢”条后,温忠翰案“读先生是诗,知寄慨于世道者深矣。后人谓先生箕山诗曲售时好,以博才名,亦即索瘢之意。论古者或过便,或太刻,皆是文人之弊。”可见,温氏对于后人误解元好问之论,颇为不满,多有辩驳。

《元诗备考》二卷附于《遗山诗髓》之后,虽曰“太谷温忠翰西林纂辑”,实际是温忠翰摘录施书后《附录》《补载》两部分而成,内容顺序与原书颇有出入。原书《附录》乃明储巏辑、清华希闵增,《补载》则是施国祁补,既有墓志铭、祭文、挽诗、他人和诗以及赠诗,又有元遗山著作序跋以及与元遗山相关的笔记、诗话等文字资料,摘录近四十家,尤以郝经、王恽为多。温氏所辑,由于疏漏或者体例的原因,与施书相比,尚有诸多不同甚至是不足之处,如下:

第一,一些篇目未标明作者。如《题中州诗集后》,只注明出自《元文类》,缺作者“家铉翁”。

第二,诸多条目本出自一书,而温氏抄录时则前后颠倒。诸如施书有《〈中州集〉十四则》,温氏摘录五则,顺序略有变化。至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当是例言所说的“先文后诗”的体例安排。

第三,体例不一,有的诗抄录出处,诸如耶律楚材《和太原元大举韵》,注明出处《湛然居士集》。其中更多条目未录出处,诸如《四贤祠堂记》,未标明出自《名臣事略引》,而原书则明。此类漏载现象还诸如:白君举《酬遗山》出自《茅亭诗》,《杨鹏飞卿送诗》出自《陶然集》,《浮生一首送裕之诗》出自《还山剩稿》,《获鹿新居哭元遗山》出自《陵川集》。《先辈读遗山集题诗》中何季穆诗出自《列朝诗集》,王士禛诗出自《精华录》,赵翼诗出自《瓯北诗钞》。其中《先辈读遗山集题诗》三诗漏载可视为抄录美观的需要,则前面诸诗则是疏忽之举了。

第四,更施书原题,改头换面。这方面并不都是妄改,温氏之题有时似乎更为妥帖。诸如施书《唐诗鼓吹序六则》,温氏摘录四则,名之《唐诗鼓吹杂说》。《杨鹏飞卿送诗》更为《赠遗山》;《吴道辅景文诗题〈续夷坚志〉一则》更为《题〈续夷坚志〉》,都颇为合理,有助于阅读。此外,温忠翰还将何季穆《读遗山集诗》、王士禛《读金元诗》、赵翼《题遗山诗》合为一题,名之《先辈读遗山集题诗》,则较为不妥,因为诸诗在诗题以及内容上就有些许差别,明显王士禛诗不是专论元遗山。

而温忠翰对赵翼《题元遗山集》“诗家幸”一语颇有微词,耐人寻味,云:

忠翰谨按:瓯北以一代诗家题遗山集,语极苍凉沉郁,惟“诗家兴”三字未免失言,是岂忠君爱国者所忍出哉!使遗山有知,必不乐闻此语。夫瓯北生在国朝鼎盛之时,论古而出此言,只求语句翻新而伤千古臣节,亦不思之甚矣。

可见温氏论诗亦持温柔敦厚之旨,其自序也说“读先生(元遗山)诗而心颜为开,沉疴顿失,其温柔敦厚之旨,怡人性情”。这与其仕途顺利而无坎坷不无关系。

《元诗备考》二卷后,有温氏光绪十四年题记,《辑〈遗山诗髓〉既成,敬题四绝句》,钤印两方,白文“太谷温生”朱文“无阝见诗楼吟客”。此四诗其一推许元好问诗及其所蕴含的故国之思,比之庾信、杜甫。其二则指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三言三晋诗学代表人物前有白居易、元遗山,后有祁寯藻《谷曼谷九亭集》继之。其四点明《遗山诗髓》纂辑之意旨。谨录于下,以备参考:

生逢离乱庾开府,老更伤时杜拾遗。白发凋零禾黍感,天教幽愤寄公诗。

野史亭边墨汁新,读书山下黯风尘。残稿剩髓诗家笔,沾溉犹能到后人。

太原今古几诗翁,前有香山后有公。三晋名流岂衰歇,谷曼谷九终许继清风。(注:吾乡近代诗家推谷曼谷九亭集》)。

岁暮天寒一卷开,病怀相对亦佳哉。此编即是乡贤传,顶祝心香日几回。

继之又有温忠翰十四年戊子除夕题记,述《元诗备考补遗》一卷之由来:

是书既成,津门徐沅青先生以北平翁氏编《遗山年谱》暨《古歙汪氏修墓记》并前贤题诗见示。年谱自有成书,毋庸备录。修墓则千秋义举,足慰遗山于九原者。因增补一卷于后,择录记赞歌诗,并留余纸,以待访录于他书焉。

《补遗》一卷主要记录了汪古直重修元遗山墓之诸多文献,《重修元遗山先生墓记》《遗山先生世系略》《碑碣》《碑阴》《五花坟》,录之甚详。又有闽中陈学颖《诗人元遗山墓图赞》以及乾嘉诸老题诗,皆是名家之作,诸如纪昀、翁方纲、法式善、吴省兰、何道生、张问陶、李銮宣、王芑孙、汤运泰九人十五首。温氏在读汤运泰《功德碑》诗后有按语,实乃为元好问辩白之语,入情入理,可为元氏知音。

温忠翰乃是晚清山西名家,仕途顺利,后世则几于湮没无闻,其《遗山诗髓》十四卷虽为摘录,尤可窥其诗学旨趣,亦可探知元遗山诗学在清代的深远影响。所附《元诗备考》二卷、《补遗》一卷,收录内容皆是名家名作,其文献价值尤为瞩目,可谓是元好问诗学资料的汇编,也是研究元好问不容忽略的参考资料。是书因系未刊稿本,世所罕见,今作述略,以备参考。

注释:

①此观点源于对《光绪朝朱奏折》第二、三辑的整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②见王懿荣的《王文敏公遗集》,南林刘氏求恕斋刊本,卷四,第十八页。

参考文献:

[1]刘玉玑,仇曾祜修.太谷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九七号.1931年铅印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田伏隆.湖南近代百年史事日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十一册奏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丁竹.有关温忠翰的几件文物[J].文物世界,2007(1):74-76.

[7]邓之诚著.邓瑞整理.邓之诚文史札记: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8]王荣国,等.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集部:诗文评类:第三册[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露〕

An Outline of Wen Zhonghan’s Yi Shan Shi Sui and

Yuan Shi Bei Kao and Bu Yi

LI Qinghua

(CollegeofLib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Wen Zhonghan, borned in Taigu of Shanxi province, is a famous peot in Qing dynasty. Holding in Mudanjiang Library, Wen Zhonghan’s unpublished works named Yi Shan Shi Sui, Yuan Shi Bei Kao and Bu Yi are very rare. The content of Yi Shan Shi Sui is Yuan Yishan’s Poetry and Shi Guoqi’s annotations, extracting from Yuan Yishan Shi Ji Jian Zhu of Shi Guoqi. Its research notes are accurate and meticulous. Yuan Shi Bei Kao extracts from appendix of Shi Guoqi’book with different order. Bu Yi is very valuable, because it collects many famous poet’s works about Wang Guzhi’s rebuilding of Yuan Yishan’s grave.

Key words: Wen Zhonghan; manuscript copy;YiShanShiSui;YuanShiBeiKaoandBuYi; Shi Guoqi;YuanYiShanShiJiJianZhu

猜你喜欢

笺注温氏
《四库全书总目》五峰集 斐然集笺证
诗史、索隐与晚明记忆
《曝书亭集词注》笺注内容探析
温氏股份拟8.1 亿元收购河南新大牧业61.86%股权
走进温氏,学习与5.54万户农民打交道的奥义
温氏:本质是一家高科技服务公司
温氏股份:预计2016上半年净利润为69.73亿元~74.70亿元
胡三省《新註资治通鑑序》笺注
温氏7.3亿元增资三项目
温氏股份:预计2019年上市肉猪2 75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