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2015-01-14王成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呐喊蒙克表现性

王成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王成霞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幸、不快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苦闷、哀伤、焦虑、愤恨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需要一种手段来维持心理平衡的需要,那就是艺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这样心理上就会获得一种满足安慰,艺术创作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宣泄的需要,而蒙克将他内心的恐怖通过绘画作品宣泄出来。

呐喊;表现性;真实情感

一、《呐喊》的创作背景

《呐喊》是爱德华·蒙克成为表现主义大师的成名作。蒙克回忆自己作画时的心情,他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去了,忽然天空变得血样的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看见了血红的火光。朋友走了过去,只剩他一个人,他恐怖中哆嗦起来,似乎感到宇宙间响起了一声巨大的震天的呼号。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幸、不快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苦闷、哀伤、焦虑、愤恨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需要一种手段来维持心理平衡的需要,那就是艺术。艺术家通过艺术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这样心理上就会获得一种满足安慰,艺术创作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宣泄的需要,而蒙克将他内心的恐怖通过画面宣泄出来。画面中令人震撼的色彩,天与河蔓延在天际的无止境的道路,近乎骷髅的人物面容,这个惊恐的人捂着双耳,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好像是一梦魔,恐怖而疯狂!站在一眼望不到桥头的长桥上,运用尖锐的斜线构图,刺激的画面与人物恐怖的表情给欣赏者以视觉的震撼。这是一幅让人神经特别紧张的画,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疯狂呼喊穿过了每个人看到这幅画的人。

二、绘画作品的表现性

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给人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

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蒙克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三、《呐喊》对我现实绘画中的一些启示

初次见到这幅作品是的第一反应就是双手不经意间向耳朵靠近,内心有种恐惧感,觉得自己的声音都快要喊出来似的.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瞬间被蒙可看到了一样,好似蒙克就在画自己在生活中某一种情绪.也就是《呐喊》让我一直只倾向于写实绘画的思维方式引起了变化。作为一名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是最基础的,之前总是偏向性的了解和学习,潜意识的区分一些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的重要性。法国史学家、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讲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形成美术作品第一个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第二个是画家的主观情绪。”蒙克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主观情绪发生了波动,而他又将这种情感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着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振动!这种手法可以更好将人的各种感觉联系在一起,并且很好的引起世人的想象和思考!社会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美术存在的基础,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和时代文明的反映。1985年在杭州举办的“85新空间画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85新空间画展”之后参展画家面对展览的社会反响和全国青年美术大潮,引起新的反省和思考。时常将耿建翌的《第二状态》和《呐喊》一起欣赏。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人难免有情绪低谷的时期,欣赏他们的作品总让人觉得好像生活的自己似的。我们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生活阅历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融入在作品中,这样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它会带给社会的价值是无限的!《呐喊》注入了蒙克的真情实感,他将生活真实的体现给我们,这是一幅让人神经特别紧张的画,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疯狂呼喊穿过了每个人看到这幅画的人。

在今后的绘画中,我会注重用自己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此为绘画题材。将个人情感通过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1]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2]孙家祥.现代主义绘画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何政广.蒙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J205

A

1005-5312(2015)23-0177-01

猜你喜欢

呐喊蒙克表现性
蒙克与《呐喊》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蒙克的《呐喊》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